o

新闻中心

中汽人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

于秀敏:高校后备汽车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思考

2013-01-28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97

 

2012年9月22日,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于秀敏出席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在济南举办的“2012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并作题为《高校后备汽车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思考》的发言,全文如下:

大家上午好!

我主要有11条,实际上是3方面。前面是目前的基本状况,然后第二条是国外的一些借鉴,后为大家讲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在我要介绍 的内容里面,主要集中在前面,可能在讲的时候提问题或者现在存在的问题讲得比较多一些,这个跟方才张秘书长说的结果或 者得到的结论是相辅相成或者相关的。因为大家认为目前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 多问题,我讲的时候,因为各位同仁,行业内部讲的不同的地方比较多,比较低调一点,只是抛砖引玉,如果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正。每一个问题我都会用1-2篇的PPT来跟大家介绍。

第一个是,高等教育在后备汽车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其实这里面第一个问题,就是目前行业高速的发展对汽车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就像昨天各位专家说的那样,目前中国在汽车人才方面跟国际比较是有差距的,昨天提到,一个是数量上的差距,另外一个是从业经验上的差距。其实大家研究了以后,认为一个是数量差距,另一个是质量差距,这样的话,相应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是,行业发展特别快,人才需求特别旺盛,现在培养的人才除了质量的问题根本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这一点也是拿报告里的数据给大家作为一个例子。到 2015年的时候,科技人才的需求数量是37 万,研发人才的需求是22.1万,于2010年 相比这中间有5.89万和5.16万的缺口。现在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但是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大家也都意识到,整个汽车的发展,或者将来中国从一个汽车大国走向一个(汽车)强国的历程来 看,主要的,也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人才。而且同时大家也意识到,高校是汽车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目前统计的数字来看,也是研究报告中的数字,科技人 才中,本科学历的占62%多一点,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4%多一点,实际上大概有 70%人还原于高校,这是目前培养的人才,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行业的高速发展对高校的招生的规模和质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个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这几年的招生规模在飞速的发展,刚才秘书长也说过,通过统计,目前全国从实体上招生,在招生里面有相关的课程的,或者相应 的培训教育的,能统计出有150多家,这个规模都是相当大的,然后从征岗率上来看,2010年与2006年相比,本科生招生规模 增长了接近20%,学历硕士增长了特别多,增长了接近50%,博士增长了10%,工程硕士增长了25%,这个增长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同时行业的发展也给就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车辆工程相关学科的学 生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的学校 给出数据,车辆工程的供需比是1:20的样子,要20个人的话,学校只能给提供一个人,好的学校是这样的一个情况,然后行业的发展也给优秀的学生选择车辆工程相关的学科提供了机会。比方说,以某个学校为例,实际上我举的是吉林大学的例子,在今年招生的时候,吉林省招生的一本线是 515分,车辆工程的录取分是610分,高了 95分,从业工程师是631分,比一本线高了126分,应该是这样,第一个是分数线。第二个在学校里招生,比方说,如果招北京的学生,如果是北京市的前多少名学校里会重新给与一个机会,你任意选专业还有给奖学金,但是这些人大部分满足他们的 都是很好的专业,剩下的可选的基本上都来了车辆工程了,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每一年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允许学生考试选专业。毫不夸张的说,前三年的时候,我们统计过,大概过了本科线的有400人,其中有 200多人接近300个人是要报车辆工程 的,但实际上选不了那么多,这个是给大家 举的是本科生的例子。研究生今年工科线 在320左右,这是车辆工程的分数,因为考 的上线的人数特别多,超过400分的有40~50人,后来我们自己画了一条线,低线是380分。行业的发展对高校招生规模 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招收了很 多优秀的生源,同时也给很多致力于做车辆工程研究,或者未来做产品研发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来学习相关的这个专业。

然后从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整个的分布 和成色上来看,基本上专业面非常广,然后 相对来讲,汽车和发动机相关专业的学历层次也比较全,然后培养的体系也比较完备,但是其他一些学科,比方来说车身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营销的相对发展比较落后一点。这是大家在做调研的时候,认为相关的专业的就这一块。当然这里面有的专业是有实际问题的,比方说车身工程,不是专业目录里的专业,国内有相关专业的都是在其他专业里面含盖着的,或者是没有。从专业设置和专业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这里面问题比较多,可能后就导致了在调研过程中大家给出的企业对现在汽车后备人才的质量不太满意的一个结果。从总体上来看,从专业设置上来看,大家都知道,车辆也好,或者发动机也好,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但是由于专业设 置上目前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专业设置方法。汽车、电子、材料、制造、金融等这些学 科基本上都还是独立的。目前调查开了的 这些相关学科,比如说汽车电子或者汽车金融,但是相关的专业设置还少,而且还是 实验的发展的初始阶段,这跟国际上的专业目录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家统的非常死,专业目录外的专业是不允许设的,其中,车辆工程都不是一个专业。前几年的时候才从专业外保留的目录,正式给了它一个转正。但是近这几年,专业设置上是有松动的,允许设置跟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或者急需的学科,可能为以后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刚才看到的老牌的 主要的这几个专业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有些新兴的或者大家认为不太重要的专业的、相关专业还是比较少的。整体上来看,从目前专业设置的情况上来看,有待围绕整个汽车产业链需求构建和发展相关的专业这是有必要的,目前的发展也给了大家 这个机会:一个是汽车行业的发展,一个是国家专业目录的发展,这都给大商家提供了一个机会。

教师队伍大家整体上认为还行,但是问题比较多。首先从行政方面说,1、整个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目前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大家认为还是可以满足 基本要求,形成了老教师领衔的,中青年为 骨干的教学团队,26~45岁之间青年教师是一个主体,然后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题,大家认为还是好的方面。 但是问题就非常多了,比方说第一个问题,教师的本源率比较低,很多学校给的是这样的结果,教师的企业经历特别欠缺,教师海外背景大部分都比较欠缺,整个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企 业的专家到高校兼职或者授课的机会非常少,比方说,这次会议来的这些海归的,原来赵福全就是我们的教授,他很少去给我们上课。比方说李骏教授,他也是招博士的,但是很少给我们上课,机会特别少。因为企业发展大家都比较忙,整个产学研合的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建立了以后实施的也不是很好。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很多不足,前面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企业精力不足,这样导致的整个人才培 养的定位与企业需求是脱节的。

另外一个就是高校汽车相关学科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我们人才培养当中,问题突出的,需要整个的政府,或者协会, 高校企业大家一起来解决的问题。这里面主 要有这么多问题,比方说实践环节是非常 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整个高校的实践环节 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课程的实习和实践环节;2,到企业实习的环节;3、各种各样的创新项目,比方说校园方程式,类似的项目,以车身为例,学生在里面从整个造型阶段开始到,把它数字化,到工程上的分析,后到做模型或者把它做出来,让学生 去开拓这样的实践,真正的锻炼了能力,对他后期的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另外产学研合作项目,这种项目给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机会。另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有这几种:1、高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与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2、需要大量的实践设备和场地,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 的投入主要还是靠国家的投入,从整个成 果的方面来看,资金非常的不足。从企业实 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方面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落实实践的环节到企业实习的时候 非常困难,很多情况下,实践环节上,时间 都要砍,质量也没法满足要求。到企业实习 的效果非常不好,学生给答案的都是这样 的,实习受到整个生产企业生产任务,生产 安全的限制。企业教师和实习管理者他们 的积极性都没办法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 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刚才提到大学生创新 的项目,项目是很多,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 常好的机会,但是量有限,同时有的学校也 没有参加。这都是实践环节里面存在的问题,非常多。

另外一个是教材,教材在目前的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教材在人才培养环节当中非常重要,大家都是达成共识的。他的问题是,内容非常陈旧,新教材编写的周期很长,而且理论脱离 实际,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定当中更强调科研,教材的分量不如一篇文章,所以导致大家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也不高。校企双方没有建立一个教材建设的合理的机制,再加上商业保密等原因,新的技术在教材里面体现的很少或者是没有体现。用这样的教材培养人才的话,结果的话,企业里(对人才)是非常的不满,教材的舍与用之间仍未达到协调统一,在强化前沿性和与企业的实践需求相关性方面,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在教学经费方面,所有的学校都认为 教学经费非常不足,然后再企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看法方面,认为当前学校培养的 科技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很大,认为企业给的和学校里给的是一样的,企业认为学校培养学生比较重要的不再是理论能力,第一重要的还是实践动手能力,第二重要的是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在缺乏的知识方面,企业认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的是工艺和材料方面的知识。

这是我们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大家给的美国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的一个例子,结合前面的这些问题,大家认为需要改革的方向也挺多,在此列出几个:1、校企在 人才培养方面机制方面、沟通不畅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2、高校需要从自身发掘潜力找问题, 应 该努力的改变培养方式,和企业相适应3、在教师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有这些需要改 进:提高教师企业的经历;学校应该努力吸 收企业里的专家到学校里来开课;校企合作方式必须创新,除了上课和实习基地以 外,应该加强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制定, 课程内容的制定和教学的实施以及奖学金设置等方面要充分的和企业合作,满足企业的需求。

另外,大家也认为,在将来的培养当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需要改进:教材方面的 问题;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问题,鼓励学生参 与实际科研课题的问题;还有注重人才培 养,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强化学生的团 队合作精神,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这个可能 其他老师或者领导作报告时也体现到问题。因为时间限制,我就讲这么多,讲的都是问题,如果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