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汽车人物采访

张小虞:一辈子专注一件事

2012-12-05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09

 

张小虞,1945年生于四川,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系,历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规划司司长、副总经济师,中国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首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二届名誉理事长,全球汽车精英组织顾问。

在汽车媒体圈里有这样一句戏言:一个人算不算真正的汽车记者,就看他有没有采访过张小虞。 

的确,熟悉汽车业的人可能都知道张小虞。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里,在各种与汽车有关的论坛上,人们经常看到他的身影。从17岁进入清华大学学汽车,到在新疆汽车厂干汽车,再到国家汽车主管部门管汽车,现在担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他从业至今的工作没有离开过汽车。近些年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总能听到他关于汽车的独到见解。而关于他自己,张小虞却很少向人们提及。 

虎年春节前,在北京三里河他那间充满阳光的办公室,张小虞第一次向本报独家讲述了自己近五十载的汽车人生。为这次专访,这位65岁的老人足足准备了半个月。他说,他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  从小立志 17岁踏上汽车征程 

1962年,令张小虞难忘。这一年,年仅17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重庆考入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汽车专业。“从那时起,我开始正式和汽车打交道,一直到现在。”张小虞笑着对记者说。 

 张小虞对汽车的浓厚兴趣,深受父亲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父亲曾在国民党部队负责公路运输工作,并担任司机培训所所长。“小时候,逢年过节来家里的朋友中有很多司机,院子里停满了汽车。不过,这些汽车都是国外品牌,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制造出自己的汽车呀。” 

促使张小虞学汽车的也是父亲。“我从小就听父亲说,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与当时的滇缅公路分不开,通过这条‘中国抗战运输生命线’,国外的援助物资才得以运入国内。可以说,汽车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很多专业可选,但我父亲说,还是学汽车好,中国需要汽车,有汽车中国才能强盛。”张小虞回忆道。 

1968年大学毕业时,张小虞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去一汽、二汽,而是去了新疆。他相信,耐住寂寞、扎实实践,才能升华对汽车的认识。当时他并没意识到,在新疆的11年基层工作经历,为他以后为官做事奠定了基础。 

“那时,新疆有三个汽车厂,我去了新疆机械厅下属的汽车厂。由于当时处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这些大学生都被安排在生产一线工作,5、6人组成一个小组组装汽车,从头装到尾。锻工、铆工、装配工,什么工种我都干过。1972年,我们才回到厂技术科。”在新疆,张小虞熟悉了汽车生产的流程;利用被借调到新疆机械厅工作的机会,摸清了新疆全区的汽车业发展状况;养成了在艰苦环境中自觉学习、主动工作的习惯。 

1978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领导去新疆调研,一眼就看中了张小虞扎实工作的品格和不凡才能。1979年,张小虞被调回北京,从工厂走进政府管理部门。他先后担任过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规划司司长,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司长,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从2001年开始,他出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  抵制诱惑 对汽车业不离不弃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张小虞的名字始终与汽车相连,他所从事的工作总与汽车有关。因为他“弥勒佛”般的笑脸,还有很多媒体把他称作中国汽车业的“形象大使”。对此,张小虞笑言“不敢当”。他向记者透露,在他的人生中,有好几次,差点让他当不上这个“大使”。 

“现在想来,有两次大的机遇摆在我面前,抓住任何一个,都可以让我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据张小虞回忆,第一次大的机遇是在他担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规划司司长之时。当时,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国家非常重视的产业,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邹家华,希望从中汽总公司选拔一批业务骨干到国家计委工作,张小虞也在名单之上。“最终放弃是因为我有自己的想法。在中汽总公司,我可以一门心思搞汽车;一旦到国家计委工作,我就不可能只干汽车一个行当了。”张小虞解释说。 

在任何人看来,第二次的大机遇都显得更加诱人。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张德邻,调往重庆担任市委书记,要筹备设立直辖市,急需一批业务骨干,加上汽车产业在重庆是支柱产业,张德邻就给“汽车行家”张小虞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去家乡重庆一展宏图。“这次为什么又放弃了?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母亲曾叮嘱过我,到全国其他任何地方做官都可以,就是不要回重庆,因为我家的亲戚朋友都在重庆,在家门口做官难免受人情关系牵制,不容易做好官;二是我舍不得离开汽车行业。”在去留之间,张小虞又一次选择继续留下干汽车。 

事实上,在张小虞的人生中,碰到过多次离开汽车业的机会。2001年,国家机械工业局撤销,他可以有别的选择,但他对挚爱的汽车事业不离不弃。“我在联合会、学会工作的这9年,是我国汽车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9年。”记者还记得,在去年的“千万辆下线庆典”现场上,张小虞难掩内心的激动,他庆幸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千万辆的规模,那是中国所有汽车人的荣耀。 

  ■  厚积薄发 人生阅历与众不同 

张小虞把自己定位为“承上启下的第二代汽车人”。在48年的汽车生涯中,他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最初的羸弱,见证了轿车能否进入家庭的纷争,见证了汽车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也见证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高潮。这样的人生经历,不可复制;这样的汽车人生,别样精彩。 

 “在中国汽车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时代和环境的特殊性,我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这些阅历,现在的公务员不可能有,现在的汽车人不可能有。”张小虞概括为三个方面:直接向国家最高领导人汇报工作;与国外汽车公司老板广交朋友;和各地政府官员“亲密”接触。 

据张小虞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汽车业处在转型期,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汽车的发展。“我除了没有向邓小平同志面对面汇报工作外,跟当时的国家主要领导人都见过面。还同有些领导一起出差,向他们汇报工作。我直接向朱镕基同志汇报工作不下十次,还陪同江泽民同志会见过外宾。”让张小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陪同当时的江总书记会见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卡尔•哈恩。“在会见之前,江总书记问我,这次他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呀?我概括地汇报了情况。”在接下来的会见中,江总书记饶有兴趣地与卡尔•哈恩谈起发动机,就像一位内行的工程师。 

与国外汽车企业老板交朋友,参观国外汽车公司,让张小虞开阔了视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扩大,国外几乎所有的汽车公司都希望到中国发展。由于工作关系,我跟这些公司的老板,包括现在不在位的,建立了友谊。其中有一些每次来中国,我们都要见面聊天。”张小虞到国外汽车公司参观的机会也很多,当有人问他都去过哪些国家时,他幽默地回答:“你应该问我哪些国家没去过。”从2003年开始,张小虞把参观的目标锁定在国外汽车公司的技术中心,以及我国自主品牌车企要开拓的市场,因为这时的中国汽车业,更需要自主研发。 

历史的机遇,还让张小虞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地方汽车业的发展之中。“凡是要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市,我跟他们的省委书记、省长慢慢就成了好朋友。”

张小虞还清楚地记得与朱镕基的一次谈话。那是1987年,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在大连召集一个装备制造业“消化、吸收、国产化”会议。“我在小会上谈了汽车工业在引进消化国外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个发言被记录进了会议的简报,被朱镕基看到了。他马上通知当天晚上开会,让我介绍汽车行业的情况,并要求很多部门和搞汽车工业的省市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当我谈到下一个阶段汽车工业引进和国产化的重点要以轿车工业为主的时候,他打断了。他说:‘小虞啊,你不要把轿车弄得那么玄,我国还没有到发展轿车的阶段。’我解释说,‘朱主任,我是从战略上来考虑的。轿车工业的发展不仅是消费问题,它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性是巨大的。’1988年,朱镕基到上海的第二年,就主持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抓国产化,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成为重要内容。”除了上海,在广州、湖南等地方汽车业的发展中,张小虞也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矢志不渝 为汽车业鼓与呼 

张小虞曾笑谈:“如果你想整谁,就让他去搞汽车,把他累死。”可他自己,在汽车行业一干就是48年,白了头发,长了皱纹,依然矢志不渝。 

孩童时代的张小虞有一个梦想,希望院子里有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作后的张小虞有一个职业理想,希望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强壮。而今,与汽车结缘近半个世纪的张小虞有一个情怀,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开上自己的汽车,享受汽车文明带来的幸福生活。从以汽车为爱好到以汽车为职业,再到以做强汽车业为毕生大任,张小虞对汽车的理解和认识日益加深,工作、生活与汽车融为一体。 

熟悉张小虞的人会发现,近20年来,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听到张小虞的声音,或者积极推动,或者预警提醒。张小虞认为,自己在中国汽车业发展中,扮演更多的角色是“鼓动者”,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鼓与呼。 

20世纪90年代,在轿车应不应该进入家庭问题上,张小虞逢会必讲,应该让普通家庭享受汽车生活,支持个人消费轿车。 

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张小虞也是坚定支持者。“过去,民营企业处在迷茫和摸索中,不敢办公司,连政府大门都不敢进。我当时就认为,应该让民营企业参加到汽车工业发展中来。后来,民营企业首先进入零部件行业,然后进入摩托车行业,最后迈进了整车行业的门槛。”  

近几年,张小虞又变成了自主品牌汽车的“拉拉队长”。他带领自主品牌汽车到世界各地巡展,展示自主品牌的风采;他积极参加自主品牌车企举办的活动,参加合资品牌企业的活动越来越少;他办公室的深红色书柜里,摆放的都是国内生产汽车的模型。 

张小虞到处讲汽车,却很少人云亦云,他时常在关键的时刻“敲响警钟”。以前,汽车工业发展困难时,他主张要居危思危。前几年,汽车工业高速发展,他提出要居安思危。从去年到今年,汽车工业规模大了,他又提醒要居大思危。“大有大的难处,丰田大吧?它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整个中国汽车工业都要居大思危。”他激动地说。 

正如汽车市场的竞争、技术的进步没有终点一样,张小虞的汽车梦想永远持续。“我很佩服老祖宗的想象:千里眼,顺风耳,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汽车,不就是我们‘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吗?” 

为汽车业发展鼓与呼,已经成为张小虞戒不掉的“瘾”。除了看书、看电视,他几乎没有什么爱好;除了正常休息,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汽车上。 

一辈子专注一件事,是张小虞的信条,也是他的职业精神所在。“如果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能做好一件事,国家还能不发展吗?社会还能不进步吗?”张小虞反问的声音,充满了底气,那是用48年的汽车生涯得出的最令人信服的结论。

(原载于汽车网-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