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30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82
付于武,194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机械学院机械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国一汽哈尔滨变速箱厂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哈尔滨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汽车精英组顾问。
40多年的汽车生涯,至今还在延续,沧桑岁月的背后,是对汽车事业的一腔热忱。
“汽车发展的太快了,读懂汽车是很不容易的,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车联网,你需要不断地学习、理解、认识,倾注热情,特别是在我这个位置上。”付于武说。参加会议、国际交流、上网、认真看书、认真写作,填满了他工作的每个缝隙。
所有的工作时间,付于武都在思考,学会这一组织, 应该在汽车工业发展中承担怎样责任的作用。他的判断是,学会是科技社团,是社会组织,没有更多自己的利益诉求,是客观的,中性的,可以充分发挥黏合剂、助推器的作用,有所作为 。
两个改变
1988年还在一汽工作的时候,为了购买生产设备,付于武是中国第一个到韩国的人,那时中韩还没有建交;而与国外车企商谈合作时,他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到宝马总部参观交流的人。 付于武感慨:“那时感觉世界汽车工业离我们很远,他们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我们只是小学生。”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完全融入世界汽车发展的大潮已是不可抵挡之势 ,“企业是这样, 目前我们有了先进的生产线、管理水平也在提高。社会组织也应该是这样。”
与企业、部委等的丰富工作经历和开阔视野有关,付于武“一张白纸”来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一个社会组织中时,他想到的也是如何向国外“取经”,“我可以学,所以我从1999年开始,连续5年参加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年会 。”
“现在国内好多协会可能是挂靠在一个部委下面,或者是退休的人来担任协会工作。 从我这里开始,我要改变。”这是付于武真实的想法。
参考其他国家的汽车工程学会后,他认为,汽车工程学会这种社会组织的特点有两个,首先是职业化。例如,世界规模最庞大的汽车工程学会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目前成员有300人,之前最多时曾达到400人的规模,而且工程学会的公布工作是他们惟一的、 终身的职业;工程学会的产品——出的书、 研究报告等,也达到了几百种,“很丰富,因为科技工作者需要补充营养。 ”
“因此,从我这开始,我们要是职业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热爱这份职业,要有非常高的热情。 你不愿意是干不了的,你不是官 ,不是厅级干部,不是省部级干部,你也必须愿意开拓新的思路,而且你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那种多干一事不如少干一事的思路行不通。”他说。
现在,在付于武身边,已经聚合了一个很好的团队,这些人不仅有很好的资历、专业,也对社会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大家的核心价值观也一致。
国际上成熟汽车工程学会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年轻化。“因为必须开拓思路,跟得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脚步,其实职业化了自然就年轻化了。”目前,工程学会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都是年轻人,只有我年纪最大。”
站上世界舞台
在向世界领先的行业协会学习的同时,付于武感到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汽车技术一无所知,他在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时,不断遇到外国人询问“中国汽车技术如何”、“中国有自动变速器吗”等问题。
其实,中国正在经历从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汽车工业要与世界汽车界建立更广泛的科技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将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中国工程师的努力奋斗和辛勤工作展示给世界是必然选择。
这给汽车工程学会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挑战。“在学会,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或者说是感动我自己的事,就是将国际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会(FISITA)年会带到中国来举办,推动中国工程师成为FISITA主席。 ”
从学会开始推荐工作到李骏博士成功当选,历时两年多时间,付于武回忆。 最初美国人说:“付先生你就很好,你为什么不做呢?”他对美方说,首先,自己肯定不做, 因为这是一个由企业工程师担任的职位,自己不合适;另外,自己在乎的不是谁做, 而是中国人做。他告诉:“FISITA主席由欧洲、北美、亚洲企业轮值,一般轮到亚洲时就是日本,韩国人甚至也没有担任过主席。”
“FISITA有一个常务理事会 ,成员由跨国车企和汽车工业强国的汽车工业协会构成,一共13人。 当时, 正好轮到亚洲产生主席。我在国际会议上提出这个职位要给中国人后,日本人不答应。”
付于武说,日本称自己是有经验的,虽然中国是大国,但技术还不够成熟, 很多理由。但我提出了反对:“国际化的组织要充分体现国际化,国际化你为什么就总是日本呢。”
“谁会挑战他们呢?我们就挑战了。然后就投票。最后,13个常务理事,我们得了9票。中国人成为FISITA主席,这得做很多斗争。”付于武说,学会将继续致力于促进中国工程师成长,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世界所认识和了解,要让更多的工程师在国际上成为知名的学术领袖。
服务的角色
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13年,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13年,付于武感到,学会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为企业服务,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要代表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作用。在政府工作、特别是担任 “一号工程”总指挥这个角色的时候,付于武需要做好规划,组织资金、落实政策以及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他体会了合作、协调、组织的重要意义。现在为企业做起服务性工作已是驾轻就熟。
“我们被评为中国科协所属的200个一级学会中最好的5个学会之一,我们是代表工科的。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肯定。当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产业,产业活跃,我们再有点作为,就可以了 。 ”
在他看来,现在中国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着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命题和任务是,期待成为产业强国、成为技术强国,这可能需要几代人完成。“怎么样成为技术强国,我觉得更多的是要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不断跟踪世界前沿技术。那么,学会应该怎样具体为行业服务?”
国家倡导通过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来突破技术瓶颈,因此,学会牵头组建了两个联盟,一个是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第二个就是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入这两个联盟的企业产销囊括了中国80%的量,“如果联盟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来把技术拿下来,那对于实现产业强国目标就更近。” 其中,汽车轻量化技术联盟是跨行业联盟, 成员不仅包括整车厂,还包括上游的钢厂、材料生产商等,共同参与到材料减重甚至标准制定的过程中。
例如,宝钢、鞍钢、武钢为很多企业供应高强度钢。联盟会要求每家企业上报采购标准。也许一汽会采取丰田的或大众的标准,东风会采取本田或日产的标准。学会把高强度钢的供应通过联盟形成标准,就是中国的SAE高强度钢标准。
这个标准的意义在于,中国自己掌握了标准,掌握了话语权,钢厂可以按照中国的标准来供货,中国的钢厂供货量加大、吨成本下降,买方也会受益。
又比如内高压成型技术、热成型技术、激光拼焊技术,高强度钢的应用、 铝镁合金的应用等,也是联盟可以推进的技术标准。
这是中国汽车行业第一次技术大联合,而且是核心的know-how,把共性技术寓与到车型之中,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企业都是竞争的关系,中国自主品牌车企能不能在自主的环境下合作,这是最重要的,这个联盟充分体现了汽车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大联合和合作意识。
付于武说,“最近到宁波去,3000家零部件企业,都要搞轻量化,如果你把产业链拉长,对社会、对资源的节省,对节能减排,贡献实在是大。这个联盟就是在行业很强力地建立起来轻量化的概念。”
他还记得4年前学会开始组织这个联盟的时候,有企业老总跟他说的话:“这个联盟不能失败。老付,这个联盟真的不能失败,如果这个失败了,这个产业就没有希望了。”
人才的力量
虽然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业当下最关心的问题,但要突破核心技术,还是需要人才的力量,而人才恰恰是中国汽车产业最缺少的东西,未来甚至可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并且,培养人才很难一蹴而就,这就造成了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和人才成长之间的矛盾 ,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
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缺有抱负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领军者的企业家,也缺技术领军人物、大师,他可能改变一个企业。“现在我们也不断认识到领军人物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很多‘海归’,从美国、日本、德国回来;其实我们还需要大量的、适用于本职工作的科技人员。”
教育如何能满足行业和企业旺盛的人才需求?付于武认为,不能说以企业为市场主体,就什么都要企业去做,教育体系、行业机构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课本教育,还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汽车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还主导了一批包括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造型设计精英大赛等活动。
(原载于网易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