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中汽人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

郭孔辉:我国汽车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育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26

我国汽车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育的问题,我今天主要想谈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是我国汽车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是汽车开发技术的挑战;第三是汽车大国呼唤精英人才;第四是结语。其中汽车开发技术是一个重要方面,当然这并不是说产业结构、管理等方面不重要,而是汽车开发技术是相对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讲我国汽车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但多半指的是环境、能源等领域,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有两类可持续发展,一类是与社会有关的可持续发展,一类是与产业生存有关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进行生产,要有资源和能力的投入(管理也是一种资源),有投入就要有效益产出。在效益产出的同时,资源消耗的结果就影响到我们进一步的投入,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可持续发展。在我们产生效益的同时,竞争力也会发生变化,其中人才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影响到我们进一步的投入。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人才质量、数量的变化至关重要。如果这一变化是有益的,那么就是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不是。

 在汽车行业的改革开发以来,引进了大量的合资企业,这推动了汽车制造能力的迅速发展,但是我们的开发能力进步困难,汽车开发技术等大部分核心竞争力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过去很长时期的一种状态,是我们改一个螺丝钉都要外方过来人,我听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外方始终希望维持一种技术和财力都由他们控制的局面。虽然我们一时可以依靠外国轻松挣钱,其实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自主创新方面,从提出自主创新开始,各大企业才开始注意到自主创新。但是,中国浪费了二十多年,以至于落后于起步较晚的韩国,而且差距不小。如果我们早认识到在合资的同时要有自主发展,也许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近年来,从中国自主开发的技术来看,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三个方面取得了发展,尤其是车身技术发展较快;发动机技术的也有不小的进步,发动机基础技术研究有很大发展,但产业化还有待提高。而像发动机的电控技术仍然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上,现在我们有很多的企业和高校都在向这一类的技术发起冲击,希望能够摆脱现有受制于人的局面。除此之外,轿车底盘技术被控制得比较严重,自动变速箱技术技术也仍然受到国外垄断,是人家的专利。尤其是车身底盘和悬挂系统,与整车的运动性关系紧密,如有改动,往往要送到国外研发部门去调教;新的自动变速箱的比原来的更小更轻,但也是国外的专利。我们要想取得长足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汽车开发技术方面战胜这些挑战。

 中国已经成为汽车的大国,但不等于汽车强国,要成为汽车的强国需要更多的精英人才。但人才从哪里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源,即更多地外聘专家和海归人员;一个是内源,即在自主创新中锻炼培养本土人才。企业一定要真正投入到自主开发的发展当中去,我常在想不自己干,技术怎么来,人才怎么来。只有我们踏实去做了,才能够逐渐获得我们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人才。

 据我了解,海归人才回国后,一部分去了企业、一部分去了高校、一部分去了自己创业。但海归在国内的发展遇到比较多的尴尬,这和国内的管理、思维和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需要我们尽力去帮助他们适应。

 而本土技术人员的发展与人才培育也遇到了问题,如企业习惯于浮躁、短期的行为;技术人员在企业中三方地位不平等,价值观有差异,缺乏相互尊重;更有的企业喜欢听话的人才,不喜欢创新的人才,喜欢“赤脚专家”。

 对于自主品牌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知识获取相对容易,需要数量不多的“宽而浅”的“赤脚专家”,而到了高级阶段,知识获取就会变相对困难,需要大投入,需要数量很多的“窄而深”的人才。我们企业需要区分不同的阶段发展不同的人才,高低结合、专精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技术研究的提升。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关键技术仍然受外国公司知识产权的控制,抵消了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中国汽车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难以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积累自主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从量变到质变,水到渠成,形成我们自己的人才体系。必须加强新技术的基础的创新和研究摆脱依赖,打破专业壁垒。企业需要更好地解决海归和国内环境的适应性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专长。也必须解决学校教育的松绑问题,创造宽松和自由的学术氛围,通过创新的实践来培育创新的人才。

    相信中国汽车行业自主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发展会越走越快,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