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联合年会暨论坛及GAEC活动

郭孔辉:汇聚各方英才 建设汽车强国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85

汇聚各方英才 建设汽车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名誉院长  郭孔辉

邵部长、苗部长、张会长,各位领导:

我这里简单地讲讲自己的认识。我的演讲题目是汇聚各方英才,建设汽车强国。刚才各位领导都讲得非常深刻,非常地透了,政策水平也很高,从政府的角度,宏观地把握全局讲了一下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只能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很同意刚才几位领导讲的,我们现在的确是一个汽车大国,但是绝非汽车强国。我也一直在提醒我的学生,我们大国就是产量多,人口多,这个不算什么太大的优势,我们市场大,我们工资比较便宜,所以容易出口。在市场竞争当中真正能够取胜,还得靠真正的实力,真正有本事,真正有人才。我们现在应该说本事不够大,我们的核心技术跟别人比差远了,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从发动机到传动系统,专利都在人家手里,我们在技术上总是受控,我就不深入展开说了。的确,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现在还不是汽车强国,我们的竞争力还很弱,我们还需要培养很多很多的人才,才能逐渐地成为汽车强国。

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在消失,我们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一年比一年高,将来最根本的竞争还得靠核心技术,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核心技术往往是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各路各方的人才,需要有很好的融合,应该说现在融合还不够,但是说没有融合也是融合了。今天在车展上吉利展示了22种车子,其中全新的车子有6部,我觉得很振奋。我们的自主品牌现在开始有点样子,但实际上我们的竞争力跟跨国公司比的话还是差很多,还需要我们更多人的努力。我们汇聚人才可能有两个大方面的需要,一个是我们内部的三结合,就是产学研人才的结合与融合,应该说我们现在也做了一些,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我总觉得还是喊得多,认真做的比较少。我接触的企业比较多,我觉得有一两个企业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是上汽通用五菱,它本身的技术力量不强,但一年一年不断地推出新车,车身主要和湖南大学钟志华院士结合,钟院士最多的一次派他的人到上汽通用五菱,做车身的同时有120人。最近两年底盘方面是跟我们的团队结合,我们有20来人在那长期地帮他们做车,做4个新车型,发动机找的是交大的许敏,还有车身的质量控制,还有和武汉大学也有一些结合,结合得很愉快,结合得很好。我在想是什么原因结合得好呢?可能当中最主要的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说企业是主体,这是真的,但主体要会理解非主体,才能结合得成功。如果说主体自己架子拿的很高的话,这是很难结合的,学和研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单位,所以主体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举一个历史上三结合的例子,有两个主体,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刘邦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项羽手下有范增,开始的时候项羽是很厉害的,势力非常强大,刘邦的势力非常小,到后来项羽被刘邦打败了,是什么原因呢?按我的理解,刘邦能比较理解、尊重、信任他的骨干,他能够把他们的力量充分发挥起来,结果他就取得了胜利。我举的例子不一定对,我希望三结合中学校能克服自己的缺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就能做得很好。上汽通用五菱现在是微型车的老大,去年销售了60万辆,今年恐怕要销售七、八十万辆,它自己实际上技术人员并不多,但它就是能够充分地利用各方面力量,它也不是依靠外国人的力量,它没有靠通用,它是独立自主的,它依靠本国的三结合的力量。这个例子我想说明,从内部来讲,我们应该把各方的力量融合起来,变成一个互相信赖、非常有效率的,能够发挥出各自长处的这么一种实体。

另外我讲讲中外人才的结合,包括海归,外来的专家等等,这里也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各种人才包括三结合的各种人才,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都是有缺点的,没有完整的人才。有一些特别有能耐的人常常有些怪僻,甚至于不好相处。关键是我们能够弥补这些人的短处,能够谅解,能够发挥他的长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有一次媒体问我人才从哪里来?说我对于合资有一点批评。你不搞合资,人才是哪里来?当然我也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合资,一方面要合资,一方面要时刻注意自己,要注意可持续的发展。不合资人才从哪里来,我说合资了人才就能来吗,不见得,很多合资企业人才都不能参加技术工作,没办法产生人才。我说人才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我说是不断地干出来,你要是没有干的机会,永远也出不了技术、出不了人才,关键在于自己要能够干,不断地自己干,就能出人才、有技术。

不同的人才,从海外回来的,和国内自己培养的,他原来所干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他所处环境的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所以人才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是忽略了这些特点往往就不容易融合。我们国内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发展常常不在同一阶段上,国内开始是初级阶段,它需要的人才和国外发展阶段的时候需要的人才不一样的。初级阶段,国内需要的是像“赤脚工程师”这样的人才,拳打脚踢,什么都能干,不需要钻得非常深的人才。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需要钻的非常深的人才比例就增加了。有些海归回来干的是很小一部分东西,钻的很深,在国外发表过很多文章。去国内的企业就可能施展不开,就是没有发挥出他的专长,所以有时候会有这样一些矛盾,特别是有一些老板会觉得对企业没什么用,所以人才不得已就走了。

我们的人才,不管是企业、学校和研究单位,人才的水平也反映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的阶段用不好的话,杀鸡用宰牛刀,是不能解决问题,要恰到好处用什么工具解决什么问题。不同土壤生长出来的人才,特性是不太一样的,要认识到都有缺点,都有优点,要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它的长处,弥补他的缺点。国外回来的,比如美国,它的市场经济非常的发达,很多理念同国内发展的不太健全的时候,很可能不太一样,所以可能做不好。文化可能也不一样,我个人体会,在西方有人做的比你好的话,他往往觉得应该下工夫,或者是追赶他,或者是怎样凭实力竞争。中国的土壤往往由于过去一些封建的文化等等,有时候形成一些狭隘、嫉妒、文人相轻等成分的比较多。所以我觉得要从文化上去慢慢地改进我们的一些不良的地方。特别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觉得好的文化传统被破坏了,总讲突出政治,领导喜欢的不是人才,而是喜欢听大话、听好话的“奴才”。因此就引导一个方向,就是让我们“人才”向“奴才”方向发展,我觉得中华民族如果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些问题也都是需要解决的。这次我和张会长一起到台湾,有一个感触,中华民族一些优秀的传统在台湾保存的还好一些,它干什么事比较实在,踏踏实实的。工业研究院有一个管600多人的室主任,他其实有点书呆子,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他就担任研究所的所长。他管很多东西,他是有真本事的。还有一个研究院经济部长,是我的学弟,都是交大毕业的,我和他接触就觉得很朴实,实事求是,不像我们文化大革命训练出来的会说大话、说空话的一些人。总的来讲,我觉得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融合各方面的人才,能够发扬各自的优点来弥补各自的缺点,使得我们的汽车工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各方面达到三结合,能够尽量地做得越来越好,使得我们尽早地实现从汽车大国变成汽车强国的梦想!

谢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在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