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51
用科学发展观对汽车业进行必要的战略思考
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 邵奇惠
第七届中国汽车创新论坛是在我国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举行的。这次论坛的总题目是“经济危机中的汽车企业战略”,我想就此强调的是“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对汽车产业进行必要的战略思考”。
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也不能幸免。只是由于我们有体制的优势,有改革开放三十年铸就的强大基础,中央又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才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但要根本消除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惟一的出路是坚决而切实地按照科学发展观,改革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战略思考。
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重在转变观念,要义是创新发展模式,途径是结合实际进行必要、深入的战略思考,切勿浅尝辄止,杜绝口号化、形式化。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国务院关于开展“汽车下乡”的政策措施,受到一些汽车企业和部分农民的欢迎。但坦率地说,这项政策并未引起汽车界和汽车企业主要领导的真正重视。今天的论坛上,除了个别同志讲到了“汽车下乡”问题外,其他人都未涉及。万钢副主席讲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三个亮点,一个节能,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汽车下乡。但汽车下乡并未引起汽车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甚至是口头重视都显不够。他们大多数对此只有经济的视点而没有政治的视野,只有战术层面的短期功利观,而缺少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战略性思考。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挥之不去的仍然是汽车(尤其是乘用车)是为中产阶层以上的人服务的,而相对贫困的农村大众则难以被纳入视野。这是我们汽车界的悲哀,也是我们汽车界在思想认识方面与中央要求的差距。
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已经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担着支持“三农”的重大责任,应该也必须作出应有的贡献。讲政治就要顾全大局、识大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在行业圈子里就汽车论汽车,不能以技术创新代替发展模式创新,不能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不能把国家利益简单泛化为企业利益。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因为农村人口多,市场潜力最大。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是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在农村。目前全国有2400多个县,3万多个乡镇,63万个行政村,农村的路网建设快速发展,对汽车需求的潜力难以估量。
付于武认为农村市场是汽车产业的战略基点,宋学宝教授提出了需求创新的概念。我认为农村的需求值得十分重视、万分重视。全球的汽车产业都不景气,中国的汽车产业为什么还相当不错?真正支持我国汽车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除了中央的方针政策支持之外,最重要的是国内市场的支持。千万不要放弃农村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放弃了,就可能犯历史性错误。
由于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严重滞后,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无法在短期内转化为现实购买力。需求的潜力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释放,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这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无所作为地等待。恰恰相反,当前的情况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农业、农村的振兴。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就是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人为地提出两个标准、实施两种政策、搞成两种待遇。然而,一体化并非一样化,不能无视历史形成的农村现状和城乡差异。
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的重点工作就要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去考虑、去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化的汽车降低标准移到农村去,更不应将滞销产品推销到农村去。我们要认真研究农村,研究农民今天、明天、后天生产和生活需要什么样的车,买得起什么样的车,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需求差异,山区、丘陵和平原对车辆的要求差异。不仅要定性地研究,而且对各个时期、各地区有一个基本数量的分析估计。我们要研究农村用车的技术路线和渐进式的更替方案,研究前市场和后市场的服务方略。
15年前我在国家机械工业部主管农业机械时,从一位朋友手里拿到一份美国一家著名农机企业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是关于中国联合收割机市场的分析,是这家公司花费30万美元对中国5大粮食主产区所作的分析,报告研究了这些地区的作物情况、耕作方式、农村的经济结构,预测未来20年这些地区对联合收割机需求的品种和数量。15年后的今天证明,报告中80%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份报告出来后,美国的这家企业当时就高价收购了濒临倒闭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现在他们的业务量非常大。这就是企业作了战略性思考的结果。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深入农村市场调研是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课题,是关系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课题和经济课题,应该引起重视。显然这项任务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能全部承担的,应该成为行业重点课题,并逐步上升为国家项目。遗憾的是,在整个《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虽然提出了“汽车下乡”的口号,但并未在基本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中看到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用车的深入思考。我认为“汽车下乡”不应该是应急之策,而应该是长远之计。不能用“汽车下乡”的概念来代替“三农”用车的长远考虑,要立足产业长远发展进行战略调整。为此,我建议有关部门重新加以考虑。
其实,忽视“三农”用车的思想由来已久。有一段时间把农用车排斥在汽车之外,不料却意外地使农用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农用车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后来,农用车被收编到汽车队伍里,成为低速货车,现在又面临严重缺乏操作性的“换购”政策安排。业内人士对农村用车向哪个方向发展不无忧虑。
我认为,汽车产业的许多重大问题只有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新的认识,才能破题。我们的汽车创新论坛不能只讲好话不说问题,不能只唱赞歌不提一些有实质性的建议,也不能不对时弊作出有正义感的批判。我们要用党中央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认真思考解决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希望有关各方能对结构调整的目标和策略、全球汽车人才的聚集和运用、新技术的主攻方向和路线以及前面提到的“三农”用车等问题作出战略性的思考,提出一些有实质性的建议。
万钢副主席今天讲了一句有深刻含义的话,他说:“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又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引擎。”他的讲话突出了科技。我们不妨将它放大,引入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发展模式的革命,每一次发展模式的革命,又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引擎。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