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31
对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四点思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付于武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发展到千万辆级的规模,对于中国汽车未来之路如何发展的问题,需要行业各界以及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我觉得,未来汽车发展之路可能涉及到国家的战略、创新的理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创新方法和路径几个方面。
我的第一个思考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需不需要变成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1994年的《汽车工业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汽车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之大;其次是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推动汽车工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不过它的作用和推动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现在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后,短短三个月间,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到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前列。我认为,这主要是导入了国家宝贵的政策资源的缘故。
日本和韩国在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都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比如日本颁布了若干有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如直接的金融扶持、低息贷款高额的折旧率、关税扶持,以及对生产线设备投资的政策扶持等。
我国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甚至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必须作为国家战略予以大力支持,不单要有导向,还要有具体的、持续的、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第二个思考是中国汽车产业要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这是由国情决定的。中国汽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几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摩托车现象,国家并没有重点扶持,但摩托车今年已经发展到2000多万辆的产销水平;其次是农用车现象,虽然我国没有特别提倡,但谁也没有想到,农用车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大的规模;第三是军转民产生的微型车现象。这三种现象说明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经济特征,是由我国两元经济的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东西部经济的差距、城乡经济的差距在中国还会长期存在,这种差异化的市场特征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具备的,这就决定了中国汽车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于欧美或日韩。
通过中国汽车工业50多年的发展,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首先,面对中国两元经济结构,对差异化的市场把握、特别是对农村市场的把握,是我们的战略基点。其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汽车市场仍是以内需为主、海外为辅的市场。再次,应适时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技术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从产品结构上,小型车是主导方向,新能源汽车是我们实现跨越发展追求的目标;在技术结构上,要尽快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零部件瓶颈。
第三个思考是关于创新理论。我国汽车产业需要战略,需要理论支持。比如在资源整合上,如何更科学遵循市场规律,结合中国国情,合理整合现有资源,而不是人为的“拉郎配”。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上,我们确实需要全面的支持和把握。在标准和法规支持上,如何按照中国国情,把握节奏。标准和法规具有强烈的识别性、地域性和强制性。既然我们承认中国是一个市场差异化十分大的市场,那么在法规标准的升级上,就要适应这个差异化。比如第二阶段噪声的限值标准、国Ⅲ排放标准的实施等,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这样就失去了法规和标准的严肃性和规范作用。
第四个思考是关于中国汽车业的创新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中国汽车业的创新之路不能简单地总结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更深入探讨中国汽车创新之路。中国汽车量大而体弱,《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三年内将国内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建议,在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产学研应该高度合作,解决发动机控制、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等关键核心技术。如果这些关键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中国离汽车强国之日就不远了。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