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奇惠: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加快汽车人才队伍建设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81

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加快汽车人才队伍建设

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    邵奇惠

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值得浓墨书写的一年。经历了持续多年的“井喷”式发展之后,我们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迎来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创造了可喜的局面。但是,纵然我国汽车产业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运行轨道,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创,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也终不能独善其身。

在去年10月以后,外部经济环境恶化、资金链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油价陡升陡降、车市持续低迷、环保问题空前突出。这些摆在汽车工业面前的重重障碍,使得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出口数量、增长速度、行业效益等指标都大受拖累,行业发展整体趋缓。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带着观察和思考展望2009年,可以达成基本共识的一点,就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不论当前形势有多么困难,我们仍然拥有可观的机遇。这一机遇,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越性,来自于中央一系列有利于汽车消费和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另一方面来自汽车业界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拼搏精神,以及利用这个机会加快汽车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的创新和整合。这就需要我们增强信心,认清形势,尊重客观,用科学的态度,精准判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牢牢把握机遇,实现中国汽车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从危机中看到机遇,从机遇中求得发展

要从根本上扭转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解放思想,从危机中看到机遇,从机遇中求得发展。我们的目光要紧盯世界,在世界汽车产业整体上升时期要始终紧追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自身以超越他人增长的速度发展,缩短差距、积蓄力量;而在世界汽车产业动荡时期,更要善于在汽车市场、资源、竞争格局大洗牌中抓住有利时机,爆发自身积累的能量,迅速扩展实力、提升地位。当前这次危机,为正在崛起的中国汽车业带来冲击的同时,给我们吸收整合国外汽车企业的技术资源提供空间,给我们汽车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究思考解决汽车人才问题,认识到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

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政治局常委会把“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列入了2009年工作要点,提出了三条极其重要的工作措施和目标:“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全面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1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办发[2008]25号文件转发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中央如此重视人才工作,值得认真思考、深刻领会。汽车行业的领导特别是企业的领导们,要站在世界汽车科技的前沿和产业的高端,研究和思考在全球化日趋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研究和思考中国汽车业依靠什么样的力量赢得强势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如何真正解放思想,与中央的认识一致起来,树立牢固“人才是汽车产业发展第一资源”的意识,把汽车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汽车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中国汽车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思维。

这次世界汽车产业危机中大量的人才流动和调整,为我们中国汽车产业吸纳高层次的优秀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果能够借助这次机遇吸纳、贮备大量人才,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可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从而为跻身世界汽车强国之林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做好各自人才管理和规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控制好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可以趁势主动出击、招兵买马。譬如采取联合组团方式赴各大汽车产业集聚的地方招聘,一则节约成本、二则形成规模效应,更有利于招揽到合适的人才。在聚集经验丰富的各国优秀人才的同时,汽车企业可借机调整自身人员配置,优化人才整体层次,招收一批有扎实知识储备、有创新意识、有上升潜力的后备人才军团(其中就包括优秀的汽车专业高校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和实战锻炼,实现人才的更新换代和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为汽车长远快速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一次大的危机过后都势必产生技术的革新和突破。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美国汽车产业在重创中几近崩塌的现实,让我们看到盲目资本扩张和过度债务消费的严重后果,引发许多有识之士对虚拟经济刺激下的繁荣和幻灭进行深度反思,也坚定了我们对于像汽车产业这样的实体经济要依靠技术进步、质量提升、科学管理来实现真正的、坚实的发展的认识。在这场大的危机中,包括汽车业在内的制造行业都遭遇了能源问题,因此,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技术已经被推到了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成为下一轮汽车产业竞争的关键和焦点,那么,中国汽车产业要抓住的机遇就在于对核心的新能源技术的掌握。毋庸置疑,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高校和企业在对新能源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但仍然远远不够,无论是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企业的技术目标,都要在兼顾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眼光要放得长远,培养具有前瞻性、前沿性、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人才。

多年来,汽车人才队伍随着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一路前行之中很少有人能仔细地、冷静地、深入地思考一下我们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方面的得失、经验和未来。现在,宏观的形势将我们推入一个不得不去思考的境地,我们应该趁着这个时机,把问题想透彻、把未来看仔细,在更高更远的台阶上做好汽车人才工作。就此问题,我在这里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第一,高瞻远瞩,从产业战略出发思考人才工作

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发展向来密不可分,在产业发展面临技术转型期的关键时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更要审时度势,既要贴合当前产业的需要,又要把握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产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人才的机构(包括高校、企业和其他培训机构等)要在产业发展动向上多下功夫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好人才需求和培养的各个时期的规划,形成合理的人才和技术布局;对于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汽车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同样需要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不能一味在自己原来的领域埋头苦干、苦学,也要关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在任何宏观形势的变革面前都能够从容应对。就当前而言,汽车人才的培养要努力做到结合汽车产业和汽车人才的特点,努力朝复合型、国际型、开放型、创新型、战略型人才培养方向看齐,全面打造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汽车人才队伍。

第二,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汽车人才生态环境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产业的进步牢固地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人才的成长,跟农作物的生长一样,需要水分、空气、阳光,需要有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汽车产业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营造人才生态环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政府和企业要形成合力,从人才政策环境、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创业环境、人才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为汽车人才倾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把中国打造成适宜于国际汽车人才就业和创业的高地。特别要研究人才的管理机制创新,针对外国专家、海归专家和本土专家等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营造人与事相称、人与人和谐的机制与环境,使各类汽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逐步壮大我国汽车人才队伍,为我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三,团结合作,共同搭建汽车人才工作平台

汽车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一项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共同努力的事业。因此,要搭建广阔的汽车人才工作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在团结合作中实现中国汽车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首先,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将人事人才工作深入到产业和企业中,搭建政府和行业间的畅通桥梁,解决汽车人才需求和发展中的一些政策性、方向性、服务性问题,为汽车企业引进人才、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汽车人才的安置留驻等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这方面,作为全国首个政府平台服务汽车人才的机构,上海汽车人才服务中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上海市政府还有一个汽车人才开发目录,为列入目录的汽车专业人才提供户口、住房等政策和服务支持。

其次,行业组织要积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在产业平稳发展时,行业组织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在危机到来时,行业组织更要发挥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作为汽车行业四大组织之一,它不仅是汽车行业政、产、学、研各界领导人物和权威专家的交流合作平台,还集汽车人才的研究、培训、交流与服务于一体,其下设机构——全国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聚集了100家汽车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领导,实现了企业间人才工作的友好、深入和广泛交流,为建立行业内统一的人才工作指标和有序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条件。

再次,校企合作解决高校学生的培育和就业问题。在中国,就汽车产业的发展而言,汽车专业学生的数量并不饱和。前几年一直炙手可热的高校毕业生今年在就业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其实,校企合作的问题是高校和企业都在呼吁的,可以说有需有求,为什么实现起来却不尽如人意呢?这里最关键的是高校和企业自成体系,无论是技术合作还是就业实习问题,都会遇到所谓的“制度”瓶颈。因此,一定要打破瓶颈、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以人才输送为根本、以技术合作为主线,搭建起双方沟通的平台。一旦形成合作机制,校企合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四,深化服务,切实做实做细汽车人才工作

人才工作要与时俱进,特别是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要用科学的人才工作理念指导汽车人才工作,尤其是要敏锐捕捉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开拓创新服务项目。在这里,我重点强调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或机构在整合各类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搭建门类齐全的服务平台,把汽车人才工作延伸到行业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一定要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努力打造一些权威、品牌的服务项目。譬如,可以联合一些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咨询机构等,在行业内建立权威、标杆性的汽车人才认证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政策指导体系,填补汽车人才与产业研究体系的空白;譬如,充分抓住当前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机遇,扩充人才渠道资源,组织国内汽车企业赴境外吸纳海外高层次汽车人才等;譬如,针对当前汽车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还可以与汽车类高校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全面摸清高校毕业生信息,建立汽车类大学生人才库,并与汽车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确保汽车人才供需渠道畅通。

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只要我们解放思想,用国际化的视野,就能看到和把握机遇,化危为机、化险为夷,顺利渡过暂时困难并在危机中得以提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用战略性的思维,把汽车人才和自主创新两个问题同时抓好,我国的汽车产业一定会继续蓬勃发展,稳步向汽车强国迈进。

最后,我衷心感谢对汽车人才工作给予大力和积极配合的同志们。在此新春佳节向汽车行业各位同仁拜年,祝大家春节愉快,万事如意!同时祝我国汽车产业早日迎来温暖的春天!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