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中汽人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

李绍烛: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1068

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    李绍烛

尊敬的邵部长、尊敬的李部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2008年会暨论坛在武汉召开,并由东风汽车公司承办。借此机会我想就创新与人才、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同大家进行交流。这些观点是个人的,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讨论。我讲的题目是《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分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一些认识;第二方面是对新世纪汽车产业发展新动力的一些看法;第三方面是关于创新和人才发展方面的选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简单地说就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实力显著提高,民族威望显著提升。我对30年发展的成因作了一些研究,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开放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在改革与开放两个关键要素的指导下,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第二个比较优势是我们的资源比较廉价。在中国这两个比较优势下,全球的国际资本和技术流动性到中国来投资或者技术的导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间,自然而然30年间就形成一个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的基本模式,就叫中国制造。这30年来的发展,我们认为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机会,我们也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机会。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间,最近这几年来我们也逐步地体会到了问题点。一个是我们的资源被廉价地利用和大量地耗费,形成的是中国制造全球消费的态势。为什么我们的资源一直被廉价地利用,即价值被低估:一个是人力资源,我们的劳动力比较便宜;第二个是自然资源,我们的矿山、森林也是被便宜地利用;第三个是环境资源,环境污染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第四个是生态资源,生态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些情况就是我们30年发展所积累的结果。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我们的发展拉开了新篇章。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十六大和十七大的科学战略发展观引导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四个显著特征,这四个显著特征就是党的领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以人为本,就是我们要尊重人。再有就是科学发展的内涵和和谐社会。在四个要素的比较优势中间,我们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个是我们的市场依然是巨大的;第二个是我们的资源价值开始回归,国土资源的成本大幅上升;第三个就是我们的资金资本在这些年积累了很多,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技术还是缺乏。30年下来我个人的感觉在市场导向的基础里面,我们合资对知识转移是不充分的。在汽车产业里面,比如说在品牌、研发、制造、供应链和营销五个重要环节里面,我们在制造和营销这两个环节有些增进。我们的供应链其实还很薄弱,包括我们零部件的体系也比较脆弱。在品牌力和研发能力上是比较差的。我们自主的知识积累也不够。现在资源成本大幅上升,我们可能感觉到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廉价资源的优势没有了,下一步我们靠什么?市场有了,资本有了,资源成本也和全球化一样逐步地升高,而且资源越来越稀缺,剩下来我们感觉到技术问题凸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后30年经济发展转型的问题,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在这里面,我们认为一个是技术创新,第二个是机制创新。这几年创新说得比较多,而我个人更感觉到,我们的积累特别是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是显得比较弱的。

下面我讲讲新时期关于产业发展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我们的产销规模高速发展,销量是全球第二,产品和新车型也日益丰富,新车也有很多跟全球同步首发。汽车产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于,产研和品牌的集中度都比较低,跨国指数也比较低。我们的出口率在7%-8%。另外合资公司的产业链不完整,它的品牌研发包括工程开发都基本在海外实现。合资只是提高了我们在制造和销售环节的管理水平,但是在公司战略上的细化等方面的缺失,制约了我们后续独立发展的路径。还有我们国内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我觉得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在电脑IT行业里面,有个Intel Inside。我们说汽车没有发动机不行,有了发动机我们又感到发动机ECU这些体系都掌握在欧系公司的手上。好像有这样一句话,汽车行业里面BOSCH Beside,发动机很多要装它,一年600亿欧元的营业额,它在全球发动机行业里面是顶尖的。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提出要实施技术创新,就是要实施自己知识能力的技术积累和数据的积累,形成这些积累或开发的基础,在机制创新方面构建全价值、高效的、完全市场化的运营体系。今年4月份我在清华大学参加过一个论坛,主持人问我中国发展汽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说是技术,我们的技术比较薄弱。那么技术的背后是什么?我说技术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什么?我认为是机制的缺失。我简单举一个例子。在中国,一个优秀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到企业担任工程师,做了3年、5年、8年的工程师以后,他可能就要离开专业岗位到管理岗位上去当车间主任、当科长,进而当处长或向经理人方面发展去了。所以说一流人才没有在科技岗位上苦练或闭关15年、20年的积累,我们认为他的功力是比较弱的。这是个体上的积累,再看看团队的积累显得更加薄弱。我们说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没有储备的问题。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一个优秀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在企业担任5年、8年的工程师以后离开这个岗位,我们说是机制的问题。应该让最优秀的工科学生在工程科技的专业里面向15年、20年、30年这个方向去发展。我们也接触了大量的海外专家,包括日本专家、欧洲专家,还有海外华人专家,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了20年或30年,有的一直干到退休。我们工程师的功力与他们相比差异是比较大的,所以必须要创新机制问题。创新的驱动力还是在人才问题上。我总结下来有三方面人才的短缺:第一个方面是专业性的人才,在技术和科技领域里面一钻就是30年功力的人才;第二个方面是在项目领域里面,做一个项目有市场感、现场感和技术感的项目领域人才,他能领导一个团队来发展;第三个方面是专业的专业人才,比如说做人力资源工作的人才。我就问我们做人力资源的同志对汽车研发的业务能理解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什么叫人才。在辨识人才的问题上,有可能我们人力资源的专家还不如我们行业里面专业里对同业人才的认识感要强一些。所以从事人事工作的同志,又能够非常了解研发的商业模式的体制机制,我想这就比较全了。相反,我们现在是专业人才也缺乏,项目工作人才也缺乏,专业的专业人才也是比较稀缺的。在创新方面,东风汽车公司的考虑和未来的一些想法就是自主性、可持续性、全球性。我想不光是东风汽车公司有这个想法,所有中国的汽车行业都有这个想法。所谓自主就是要有自由的知识能力。我们东风提出“三个东风”,其中之一是自主发展的东风,要有自己的知识能力,这方面我们体现在研发上,有四个要素:第一个,有没有原始的数据积累。这些年在国内汽车行业里面,有些企业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开始做这个工作,但是30年下来,这些积累还是很微弱,特别在市场导向、科技驱动方面是比较差的。第二个,有没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就是前面讲的三类人才。第三个,有没有先进的业务模式,包括体制机制在创新里面发挥作用。第四个,基础设施,包括研发阵地的投资。从这四个方面来看,必须要构建强有力的竞争力。在可持续性上面,我们要注重长远。注重长远我认为主要就是在业务体系价值链的体制机制的竞争力上面要下功夫。全球性就东风来说,是永续发展的东风。我们的两个业务体系——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目前东风商用车的价值链比较全,也有相当的自主能力,乘用车我们刚刚起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怎样加快迈向全球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我认为从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当今要解决两个重大课题:第一个是要解决眼前的人才缺口问题,快速地聚集全球人才,搭建高素质、全价值链的组织体系。前面我讲到,我们的工程师只有5年、8年的功力积累,我们希望在海外在全球能够聚集一批有15年、20年功力的工程师加入我们的事业体系,来解决眼前的起步问题。第二个就是必须要解决长远的人才梯队问题。通过内生人才的培养,逐步摆脱对外国人才的依赖。从长远来说,这两步必须要同时走。一方面能够凝聚全球的人才,一方面内生人才的发展,通过机制把他们10年、20年的经历花在创新科技领域里面,以此来解决整个社会包括汽车工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展的选择方面我们主要从构建机制的角度来考虑,机制上我们提出了“3+1”的组合激励模式。“3”就是指内生人才的快速成长和长期发展的问题,第一个是薪酬激励;第二个是项目激励,在这方面非常重要要解决的就是项目工作模式的激励,所有的专业人才必须在项目团队里面承担责任,在这里面参与激励,所有的项目参与人才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来开展对项目工作的策划和运转;第三个是要实施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一个重大课题,换句话说就是在剩余价值和利润分配里面,人力资本价值能不能得以实现的问题。马克思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过去我们多数是指资金、资本的概念,但实际上真正创造价值的资本或者说真正的价值创造者我们认为是人,是人才。我们认为应该让人才能够参与分配人才与资金和资本组合在一起所创造的那一部分更多的价值。我们希望让人力资本来参与分配每年增量价值的一部分,逐步地形成股权在事业体里面的一种表现,我们认为这样对人的长期激励才可以实现。“1”我们认为是人才津贴问题。当今创新社会要发展的话,我有两点基本思考。第一点我们能不能像1945年二战以后,美国从德国大量引进工程师,把对人才的意识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并且采取措施。第二点能不能把改革开放30年土地税收所有的优惠政策,所给予引进资本、引进技术的优惠政策划一大部分来重点放在引进人才上,直接给予引进的人才。我们目前很多公司引进了海归人才,依照海外人才的收入标准要高一些,而我们本土人才收入标准低一些,这样就会出现同工不同酬这种矛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个企业里面往往就会有“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如何来协调现在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我们现在提出应该要政府给予关注,让海外人才回国后给予政府津贴,使他在企业和企业的人一起,他作为海归人士能享受另外一方面的待遇,不要使他在企业制造不平衡。在这一点上,我们向政府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这样的话我想就解决了人才背后的机制问题,解决了人才问题。我相信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未来的几年里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汽车大国向技术强国的发展是有希望的。谢谢大家!

(本文为李绍烛副总经理在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2008年会暨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