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1025
汽车专业人才的高校教育与培养创新初探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许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汇报的主题是关于高校汽车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粗探。首先我想讲一下高校汽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讲,现在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就业后不能立刻发生作用,需要一段时间的熟悉学习和训练;同时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本人也需要经历一些迷茫、失意和挫折,才能成为可用之才。这主要是因为在校所受的训练和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企业的工作程序和团队模式不太适应。另外,企业对一些名校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一般期待值都很高,希望委以重任;但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知道企业该如何去做,而且容易眼高手低,就会形成尴尬的试用磨合期,大约是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磨练和考验,对企业来说则难以等待。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许多高校都设置了汽车专业,设置了大量专业的课程,但大多数课程都是课堂式教育,与企业具体需要的知识和需求有脱节现象。大学通常也有很多纵向和横向的研究项目,现在国家提倡产学研联盟,这个联合比较普遍,有些项目还必须以企业来领头做,但大学的许多项目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做: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单独承担项目工作,这与企业的团队合作制有很大差别。还有一点,大学的项目一般都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模拟计算以及一些功能样件的开发上,对产品的构成技术和要求不熟悉,这就导致很多项目不了了之,没有办法实现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
我从企业到高校正好两年时间,可以谈一些我个人的体会,也结合近30年来在中国、日本、美国大学里的学习和研究、美国和中国的汽车企业的工作和管理的经历和经验,寻求一条中西合璧、取长补短的新的高校教育与培养的路子。
这两年我一方面是了解高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又从企业的人才需求角度,希望能探索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梯队的形成、人才的培养方式、研究方向、教学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但是我要声明一下,这种尝试不是在我做院长的研究院做,是我在个人的梯队做。
首先就是科研梯队的搭建。除了按照高校的规定,招聘了副教授和讲师各一名以外,我还向学校申请招聘了6名有五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及产品开发经验的发动机开发工程师,形成了一个以这些人为主的半职业化的高校科研梯队。在这个梯队里,是以项目管理的形式组织实施项目工作,每个学生同时参加项目组和研究组,有周例会、周计划、周总结、工作时间统计、目标管理和项目绩效考核,这有点像企业的做法。
与此同时,放弃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不是专攻各自的学位研究课题,而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研究工作。这个上面,我做了一些尝试。第一个是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为我是搞发动机的,现在国内很多人对国际上发动机的技术不是很了解,所以我首先是挑选代表性的国际水平的发动机和国产发动机进行详细的Benchmark和对标分析,每年进行10台发动机的拆解分析,使学生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构造、新技术和新材料,在2、3年内真正成为发动机的行家,可以进行企业急需的发动机概念设计。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际锻炼的尝试。另外我们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上海交大-AVL发动机CAE联合实验室,将AVL的发动机开发软件的培训引入学校,使学生可以无限制地接受AVL高级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另一个探索就是在企业产品开发项目中做实战训练。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项目经理和骨干的带领下,适当编入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项目组,开展真正的企业产品开发或改善项目,使学生融入项目中,得到实战训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融入到真正的产品项目开发中去。
因为我们是高校,在项目开发之外还要做一些研究。除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攻关项目外,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紧密合作,成立动力总成研究合作伙伴(Powertrain Research Partnership),由通用出资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承担通用内部立项的发动机研究课题,在通用派遣来的资深研究员的带领下,让学生们能有机会进行世界一流的前沿技术研究。每年定期派2名研究生到美国底特律通用研究中心参与研究工作,每个学生派去6个月,使学生进一步得到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训练机会。通用研究中心计划在我们交大研究所3年内投入了LaVision 喷雾激光测试系统、LaVision 高速激光测试系统、喷雾可视化高温高压容器、单缸光学发动机、PDA等先进设备,希望能够在三年时间内在交大建成一所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除了和通用合作以外,我们还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和设备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加强研究领域的合作,同时争取资金和设备的投入。目前我们建成了很多试验室,如上海交大-AVL发动机CAE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AVL发动机性能开发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FEV动力总成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LaVision 喷雾与燃烧激光测试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GM动力总成联合研究实验室(CRL)。
除了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改变,我还在培养团队作战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研究生培养要注重独立工作能力,这是他们和本科生的区别,要学会如收集信息、思考分析、准确命题、寻求先进方法和途径、解决未知难题并有所创新。这除了种传统的培养方式,也要注意培养团队作战的精神,否则很容易把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单兵作战的人,否则将无法适应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方式,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一般我们将研究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除了通过参加项目组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按小组进行系统地信息收集和归纳总结,迅速掌握领域里世界上最新的攻关命题、领跑的教授和研究者、最受关注的论文和研究方法、最大的挑战等。研究生进入梯队后,不马上决定其研究课题,以免进入封闭单干的状态,而是在基础训练的同时,逐步确定方向和命题,即使确定后,也是在团队合作下完成。在我的团队中,没有一个人能单独完成自己的研究,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要协助他人做研究课题,培养团队合作的习惯。这样他以后到公司去就可以养成和大家合作的习惯。我们目前设立了一些研究小组,比如喷雾研究和测试组、电控技术组、CFD分析和研究组、有限元分析组、发动机设计开发组、发动机试验组、节能减排零部件研究组、Benchmark工作组。
作为一个教授,我到大学里要讲课,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传授一些先进的技术知识。汽车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动力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企业需要更多熟悉这些技术的骨干人员,规划、选择、研发合适的技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我在企业的时候,很难找到这样的学生,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国内的大学受教学大纲等的限制太厉害,高校的课堂教育没有与时俱进。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设针对研究生的“汽车动力系统前沿技术”课程,介绍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知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关键的技术障碍、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技术领先者、尚未解决问题、未来的应用前景、法规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等,以及我们国家和国外的差距有多大,希望给学生们较为全面的背景知识。我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内容:汽车动力系统前沿技术、先进发动机燃烧系统和节能减排技术、先进发动机后处理技术、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先进自动变速器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
因为在企业里做过,所以我觉得对企业和社会都有责任,也有机会培训一些企业的研发管理人员。为了帮助汽车企业的研发管理者建立合理有效的产品研发体系,设计了系列培训讲座,将世界先进的研发管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现状相结合,针对中国汽车企业特有的问题和障碍,提供从研发体系建立到实施管理的全方位突破性方法与经验,有5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代表参加了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打造高效研发体系、制定可持续产品战略规划、构建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走出项目管理的泥沼、设计产品开发流程、运用产品设计质量工具、产品开发中CAE的应用、完善汽车试验体系。
通过我国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和高校的人才教育效果之间的差距分析、通过中、美、日三国高校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方法与效果的比较分析,我希望能够积极探索出适合中国汽车企业需求的高校教育和培养的创新之路。我有了一定的心得和收获,向各位领导做了上面的汇报,我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基础知识扎实、产品知识与技能熟练、动手能力强、研究能力接近世界水平、熟悉项目管理和企业的各种规范化管理、有着合作互赢的团队精神、高质量、多面手、国际化、具备明显的领导素质和能力的汽车人才。
谢谢大家!
(本文为许敏院长在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2008年会暨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