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60
2007中国人才服务业博览会·汽车人才高峰论坛演讲
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升汽车产品质量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小虞
我们都在学习和贯彻中央十七大的文件,中央的报告里面明确提到,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大量涌现,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一战略部署对我的报告是一个直接的指导。
为什么我的题目是《发展高科技人才队伍,提升汽车产品质量》?03年开始我曾经四次带队国产自主品牌的产品到国外进行巡展,两次到越南和柬埔寨,去年是到叙利亚,今年是到俄罗斯。在用户、销售商接触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切肤之痛地感到中国汽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下一步发展。而在这个环节中间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显得格外的重要。
过去参加人才会议比较多的时候,是研究创新人才,通俗点讲就是比较偏重于研发的人才、产品开发的人才和企业的管理与经营的高级人才。而对于在第一线直接参加、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产品水平的高技能人才的队伍讲得比较少,因此我将它作为我今天报告的一个主要方面。
首先看一下新世纪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汽车工业连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汽车工业在6年以来年均增长22—25%,25%是因为今年的数字还未最终出来;产量由200万辆增加至720万辆,今年有望突破850万辆,“十一五”产量目标有望提前三年实现;产值由4000亿增加至16000亿、增加值由1000亿增加至3800亿,占GDP的2%;
第二,资本市场开放,大量的投入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市场化的形成。
总书记的报告里面除了谈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还有市场化、国际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汽车产业在改革开放的一开始就全面贯彻党中央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部署,所以资本市场的开放推动了汽车产业市场机制的形成。我们产业资本的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等几大资本主力并存的多元化的资本结构。这种资本结构的形成推动了“十一五”期间汽车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汽车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2350亿,2350亿相当于前面四个五年计划,20年投资的总和。前面四个五年计划的总投资大约是2000亿;2006年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超过780亿;07年上半年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559亿元。如果按照这样一个速度平稳地增长,我预计2010年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会超过4000亿,那就是说“十一五”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会超过前面五个“五年计划”的总和,超过4000亿。
最近经常到企业为大家服务,由于这样大规模的投入,生产能力从200万辆扩大到现在将近1000万辆的规模之外,全世界最好的汽车厂、最好的发动机厂和最好的零部件厂现在都在中国。特别是后几年,大家都加大了关于科研研发的应用、硬件的投入,一流的试车场、一流的测试实验室也开始在中国的汽车工业出现。所以我预计五年,也可能用不了五年,全世界最好的产品开发硬件也会在中国的汽车工业出现。
第三,加入WTO,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当时在邵部长领导下的时候,全行业的专家都在研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如何应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当时大家把汽车产业都放在A、B、C中的C类产业,挑战大于机遇的产业。当时很多业内外的专家都讲中国的汽车产业会崩盘、会萧条、会衰退,那个时候汽车工业前景令人担忧。以至于在中国政府最后签署的对WTO的承诺里,很多的段落整段整段地都描绘了汽车工业。我们的进口的总和要从60亿美元作为一个基数,年增长15%一直增长到取消进口的配额为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过短短五六年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以后,一个最令人担忧的产业成为了最令人振奋的产业。我们进出口贸易的总额由74亿美元有望增长到今年的600亿美元。2005年的时候我们就实现了出口略大于进口的大体平衡,另外我们海外的投资、并购增加上汽、南汽、一汽、奇瑞、长城、吉利等一批企业纷纷在国外投资建厂、实现了资产的并购。
研发机构的国际化。我们自己设在海外的研发机构已经初见端倪,无论是大型集团,还是客车的工厂,在海外都设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
第四,自主创新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加快了产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到9月份为止在商用车领域里面,我们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大约占80%,在乘用车领域里占47%,在轿车领域里面占28%。10月份的数字,轿车占比下降了2%。因为国内的汽车合资企业品牌的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国内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的份额增长幅度。
汽车的总体性能、主要的标准法规已经大体上与国际等同。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全过程、全方位地在汽车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发展汽车工业要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又是一个持续健康增长的丰收年,我们的总产量有望突破850万辆,但全面实现汽车产业政策所描绘的目标还需要极大的努力。今天整个产业发展的比较好的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我们今年利税增长的幅度是44%,大于产量24%的增长幅度;我们出口额的增长幅度是40%,大于进口额18%的增长幅度;我们商用车增长的幅度已经达到26%,第一次大于乘用车23%的增长幅度,前几年商用车的增长幅度一直在10%以上,有两年甚至只有10%不到,这几年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农村的道路改进和改造,极大地推动了商用车的增长份额。
这是从经济方面看的,但是要全面地实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目标还需要极大的努力,下面是几个指标,这也是04年汽车产业政策颁布的时候正式的目标,是比较量化的带有约束性质的目标,因此产量不是最重要的目标,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提高效益为关键,宁可慢一点也要做得好一点。
我们要应对能源的挑战,我们节能的目标乘用车新车的平均油耗到2010年要比05年的产品降低15%,总的燃油消费增长不要超过50%,去年年底为止,民用车的保有量大概是4000万辆,大体上消耗的燃油大约是8000万吨。按照现在初步的测算,到2010年保有量会超过6000万量,那么燃油的供应到底能供应我们多少呢?最近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国内的价格也上涨,国内有些地区已经出现柴油供应的不足,虽然发改委和石化公司要求确保供应,还有的地方还是断油了。
我们要发展节能汽车,实施汽柴油清洁化,与国际燃油规范接轨应对环境的压力、环保的目标,包括噪声和排放要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排放目标原来设想到2010年一定要达到国四相当于欧洲四号排放的要求,现在看来到2010年欧洲会实行欧五甚至欧六的排放标准,欧五已经开始推进了。还有一个引起关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标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环保和能源要全面地实现产业政策目标难度很大。
大家都知道,媒体也在讨论,我最近参加了国际科技部的清洁车行动计划,前不久也参加了北京的研讨会,现在国三标准的实施碰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不能够同步地推进。
在国际化竞争背景下,我们依然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我们的目标是自主创新品牌的国内乘用车要达到60%以上,其中轿车要达到50%以上。刚才讲了去年是28%,今年到10月份为止又下降到了26%。所以在轿车特别引起关注的、特别在中高档轿车的我们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要实现到2010年整个市场份额的50%,现在看来还有极大的难度。出口的目标,继续保持进出口的大体平衡,实现平稳地增长,应该有10%的整车产品出口,去年全行业出口了34万辆整车,大概占当年产量的5%左右。今年如果我们实现850万辆车,要实现10%的出口,现在看来有很大的难度,包括运输的条件也跟不上。简单讲,很多商务车、大客车的出口上整装船不够。
下面谈一谈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一个是应对高新技术的挑战,一定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产业强国。在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里已经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进入到先进国家的行列。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要成为整个国家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所以汽车企业要全面按照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2020年要进入到先进国家的行列。这也是每一个企业制定规划的重点。
第二个是应对能源和环境的挑战,要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全面的节能减排。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我们的集团化的发展战略必须实现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整合。要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百万辆级的大集团,中国的汽车产业经过结构调整已经发展到强强联手,要形成产品、资源、区域以及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互补。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化,研发能力的提高,质量能力的竞争都摆到了议事日程上,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是高品质的基本保证。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应该并驾齐驱。
今年6月份,在国内的13个企业,也包括今天在坐的上汽、一汽、东风,国产的自主品牌的产品一共28辆车。小的有昌河,一直到上汽的荣威,还有中华等等,行程2000多公里,反响非常好。俄罗斯的道路条件不好,没有高速公路,平均时速50公里,我们浩浩荡荡的车队平均时速只有40多公里,而且沿途只有加油站,没有修理厂,所以我们当时做了规定,谁要是抛锚自己掉队,不能影响大队伍的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总体质量比较好。但是在圣比得堡和莫斯科两个比较大的汽车招待会,每次都有30几家俄罗斯的媒体来,由于媒体提出的问题,说得好是挑战性的,说得不好就是挑衅性的。他们口口声声的不讲自己是俄罗斯,而讲欧洲。他们说:“你们中国的产品凭什么到欧洲来竞争、来发展?”我讲了四句话:第一句话,我们拿到这边来展示的产品的基本性能已经达到欧洲同类车的技术水平;第二句话,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正在接近和达到日本车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第三句话,具有俄罗斯市场上特有的竞争的价格;第四句话,由于我们的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前面三句话他都不理,他就问:“什么时候你的车的质量和服务能达到日本车的质量和服务?比如质量承诺期,包括商用车的里程等等?”我讲:我们还要努力三年到五年。我们对外销售的商用车的质量承诺期有的是一年半,有的是两年;有的是4万公里,有的是5万公里。同样的日本车有的是五年,而且有30万、40万,甚至是50万公里。对于用户来讲,他很直接,最近我专门到几个厂里去,加工到装配的质量都有极大的差距,高技能人才的队伍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班组到工段到车间到分厂到总厂,在各个层次上面都应该有高技能的人才。
再一个是专业化和技术的多面手如何更好地结合。特别深刻体会的是这次中央的十七大报告里面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各方面创新人才要大量涌现。在整个汽车行业,我们整体的发展,已经不是以数量和规模来取胜的时候。我们质量的问题,我们一线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质量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了,这也是整个汽车产业克服这种急功近利扎扎实实要做的工作。
最后,我讲如何用好现在的人才政策、灵活的机制和激励创新,让企业成为真正创新的主体。企业里面更多的是高技能的人才,高技能的人才当然要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力部队,大家在注意研发队伍的人才培养的时候,如果研发人才是1的话,那么试验的人才是10,在第一线变为商品的人才可能是100。1:10:100这样一个数量的大体关系,不管是1也好、10也好、100也好都是整个汽车产业具体到一个企业的人才队伍的梯队型的这样一个结构。通过我们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一线的装配能力。当然绝不是讲我们研发、试验的人才已经多了,还远远不够,但是,高技能人才需要的数量和比例还要更多、更大,才能跟得上汽车工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