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鸣树:人才一流是重中之重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19

人才一流是重中之重

——专访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主任冯鸣树

“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装备、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是中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人才一流是重中之重。”

——冯鸣树

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以下简称“机动车质检中心”或“中心”),是目前我国投资最大、技术门类最齐全、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组建体制最新的国家级综合性机动车检测机构。作为权威性中立技术研发机构,人才是机动车质检中心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我国汽车产业大发展的今天,人才的竞争正日趋激烈。如何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如何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避免人才的流失?面对这些行业内人才工作的普遍性问题,日前,机动车质检中心主任冯鸣树就中心在人才建设方面的实践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创新机制,吸引人才

作为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机动车质检中心开展的业务门类多、范围广,在汽车、摩托车、拖拉机行业各种整车、整机、灯具以及其它零部件的检测、试验等方面均有涉及,特别是还要开展原材料的检验工作,而这方面在国内其他类似机构是没有的,因此中心对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冯鸣树主任表示,由于中心要开展大量的试验工作,因此非常需要一批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但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不是太强。同时在机制方面,由于中心是一家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学历、年龄、英语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使得部分动手能力不错的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因为学历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进入中心从事基础性质的试验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中心在用人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中心行政部门和工会联合出资成立了一家三产公司。由这家公司来招聘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吸收技能人才,在中心从事基础性质的试验等工作,从而形成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用工局面。

三级台阶的进阶制度管理

目前,机动车质检中心已形成劳务工、三产公司员工以及在编员工三级台阶的用工形式,并实行进阶制度管理,即劳务工如果表现优秀,可以转为三产公司员工;三产公司员工工作两年后若表现优秀并且满足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转为在编员工。同时,中心鼓励员工自己进行学习充电,考取相应的证书,并保证员工学习的时间,一旦成为在编员工并考出相关证书,则对学费予以全部报销,以此形成激励。

冯鸣树主任强调,在这一进阶过程中,要体现“赛马而不相马”的原则,即注重员工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唯才是举,而不是注重学历。现在,中心新招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是先进入三产公司,两年以后根据工作表现再决定是否转为正式编制。冯主任认为,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起了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大专学历的员工的再深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员工的学习方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他举例说,最近已有四位三产公司员工转入正式编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人为本,为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冯鸣树主任坦言,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跨国公司、猎头公司云集,对人才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面对这种形势,如何保持员工队伍稳定,避免人才流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中心的忠诚度,以形成凝聚力,为中心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保证,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在人才建设实践方面,中心采用“人本管理”的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积极为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人员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比如对所有中心的员工有一套总的激励机制,两年增加一级浮动工资,但是在两年以后要进行考核,若合格则工资再浮动一级,而不合格则必须减少一级工资,以激励员工队伍不断进步;在工程师队伍中采用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的方法,评聘分离,通过竞争能上能下,以确保有才能的员工脱颖而出,并使员工队伍中的每一人都积极向上,成长成才。同时,中心也通过激励、沟通、培训等文化导入方式,积极推动员工提高自身素质。中心专门发文让青年员工“充电”,参加英语、硕士等各类培训;每年进行“青年科技之星”的评选活动,将获奖情况记入个人行政档案,为其工程师进阶添加砝码,并为获奖个人增加一级工资;中心还利用国外合作的机会派员工到国外参加培训、研讨,通过日常的国际交流等活动为员工创造相关语言环境,促进中心员工总体外语水平的提高。此外,中心还从国内外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即使是以前从中心流失出去的员工,只要其愿意回来工作,还是不计以往,欢迎他们回来为中心的发展贡献力量,有效地增进了广大员工的归属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优秀的人才是任何行业取得发展进步的关键。机动车质检中心在实践中选拔人才,为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避免人才的流失,在我国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关键时期,这一系列人才建设方面的实践,一定会给汽车行业的人才工作以有益的启迪。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新闻部  朱琳  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