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58
2007中国人才服务业博览会·汽车人才高峰论坛演讲
创造一种凝聚、激励汽车人才的文化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 李庆文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战线上我们应当提倡的、值得引起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最忽视的问题,我们经过讨论,认为是“创造一种凝聚、激励汽车人才的文化”。这恐怕是中国汽车行业以及我们的汽车企业要关注的、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目前比较薄弱和容易忽视的问题。
谈文化是大而通的一个话题,谈文化是一个艰巨的课题,谈文化是一个说泛泛的话题。文化人人在谈,文化人人都懂,究竟我们在人才工作上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我这里在用两个词汇来表述我要表达的主题,一个是凝聚,一个是激励。
我们党的历次文件中,谈的最多、最精彩、也最有高度的叫做要迎接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高潮,这样的词汇在十七大文件中,只有在阐释文化意义的时候才用到。所以我们的理论依据,最重要的当然是我们刚刚闭幕的十七大精神。
一、创造一种凝聚、激励汽车人才的文化的理论依据
第一个理论依据: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
软实力先是风行于国际关系理论界,它是外交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一个理论,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耐,曾是美国政界高官,他面对国际外交和政治提出了软实力问题。中国汽车行业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的软实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另外一个国家产生的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融合到其他国家文化中去。那么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少了几分敌意,多了几分理解。现在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已经到了高度重视,空前重视。比如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工业国家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高地展开了新的一轮竞争和博弈,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对新的一轮文化软实力竞争进行了积极的策划、推动,并且采取了实实在在的行动。韩国在坚守自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在学习我们中国文化,并且韩国今年将在中小学普遍开展汉语课程教学。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竞争力的培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第二个理论依据是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这里我说三点:
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化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形成了我们全人类最光辉灿烂的文化。
二,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化”能力,也有一些概念叫“融合”能力,我在这里用融化,也就是说中华文化不断的经过如外族的入侵,如挑战,如少数民族统治这个国家,但是中华文化靠他强大的融化力,都把其他文化融合。
三,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支撑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到现在位置,多民族统一国家,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统一国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强大的文化支撑力。
理论依据的第三点:
一,只有文化博大才会蕴育创造,没有博大的文化就不会有创造,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我不同意一位美国学者谈的东方没有创新的观点,尽管他所针对的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尽管他是在某一个亚洲国家制作业崛起的时候产生的这种观点。中华文化,东方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对人类是由创造贡献的。
二,只有文化宽容才会允许创造,才会出现创造,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文化宽容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就有创造力。
三,只有文化自强才会激励创造,没有文化的自强就没有对创造的激励,我们汽车行业强调自主创新,如果没有这种自强的文化激励,就没有众多的,优秀的精英人才投入到创新中之中。
四,只有文化开放才会学习创造,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中国对外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发展的形势,更没有中国汽车工业今天的形势。文化开放,使我们能够学习,文化开放使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有所创造。
二、创造一种凝聚、激励汽车人才的文化的现实依据
第一点现实依据是凝聚一支宏大的、善于学习的、诚信务实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汽车人才队伍是实现建设汽车强国的紧迫任务。
我个人以为目前在凝聚、激励汽车人才的现实方面最紧迫的任务,是我们需要宏大的、善于学习的、诚信务实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汽车人才队伍,这个任务之所以紧迫是因为:
第一,由于汽车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各方面、各层次都面临人才短缺。
据我们中国汽车报掌握的数据:2010年至2020年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计年均增长率约为10%。有人说这个数据估计偏低,尽管不十分确切,总而言之,中国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
第二,由于尚未建立起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文化,汽车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据我们中国汽车报的统计,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企业中,汽车企业人才流失率为7%~10%之间,我们不但人才短缺,而且有相当高的流失率。
第三,由于人才激励文化的缺失,本已稀缺的汽车人才资源却存在严重浪费。
我在这里提出六种浪费类型:
一是闲置性浪费:本来短缺的人才又被闲置,显而易见这种浪费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到位的国有企业种。
二是压抑性浪费:这种浪费的形势,对人才不够尊重,企业的人文氛围不够宽松,使一些具有个性,具有能力的人才,感觉到压抑,使这样的人才不能够将其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三是流动性浪费:我们不反对人才正常的流动,合理的,正常的,优化的流动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不合理的,不正常的,非规范化的流动是一种浪费,尤其是一些目前刚刚毕业的,所谓八零后的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因为他们心情浮躁,因为他们急于求成,因为他们个人利益考虑的太多,往往在一个地方蜻蜓点水,盲目流动,这种流动性浪费对人才的长期发展有致命的伤害。
四是配置性浪费: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尽其才,人尽其力,要把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到极致,遗憾的是我们的配置上由于我们的机制,我们的手段,我们的文化上等等方面的制约,存在这不容否认的配置性浪费。
五是内耗性浪费: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一些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内部文化的不先进落后,一家企业本来应该在该行业中告诉发展,却发展的很慢,我们讨论的结果就是典型的人才的内耗性浪费。
六是过度性浪费:不能够做到适当的,恰当的,合理的配置各个层次应该有的人才,举例说我们应该用一些技工,却用大学生却用做,本来应该用硕士生
却用博士生,现实中我们的人才浪费很严重。
现实依据的第二点是激发具有远大理想、思想超前、眼界开阔、能力突出的汽车精英人才,是实现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任务。
第一,汽车行业仍然严重缺乏高端精英人才。
第二,汽车行业仍然未能建立起有效激励高端精英人才的文化。首先,对高端精英人才创造性劳动的回报、承认、表彰的认同文化尚未建立起来,承认他的劳动,给予他的回报,表彰他的创新,这种文化还存在回报过高的不平衡,希望平均主义,抽象的时候大家都能认同,一遇到具体的人不认同,关键就在于没有建立起认同文化。其次,对高端精英人才创新思维、创新设想、创新行为的真支持、真帮助、真理解文化尚未建立起来。再次,对高端精英人才心理关怀文化尚未建立起来,当技术手段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时,在企业里,对人才的心理文化关怀十分重要。
创造这种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十七大确定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我们中国汽车行业,没有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共同理想,就没有汽车行业凝聚理想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来凝聚和激励我们的人才。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十七大报告对这三种思想的阐述,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三、创造一种凝聚、激励汽车人才的文化的核心概念
以建设汽车强国为凝聚和激励人才的核心愿景,我们现在不应该以大为荣,应该以强为目标。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足够大,不强才是矛盾。自主品牌不强,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企业文化建设不强,国际化水平不强等等,总而言之,中国汽车工业现在不强。所以应该强调以建设汽车强国为凝聚和激励人才的核心愿景,我们整个行业的人才的、文化的核心愿景应该以此为旗帜,核心愿景必须要符合国家战略,符合产业战略,核心愿景必须具有持久性,必须有决定性,它决定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必须具有发散性,它对周边各个要素,各个关系产生影响,核心愿景必须有战略性。
以建设汽车强国为核心愿景,能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以建设汽车强国为核心愿景的决定因素首先是国家利益,其次是国家发展目标、国家战略、汽车行业现状、全球汽车发展机遇,这些决定了我们以建设汽车强国为核心愿景。我认为建设汽车强国是中国汽车人的梦想、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建设汽车强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创造这种文化的中心环节应当以企业文化为中心环节。首先,企业是凝聚、激励人才的主体。汽车人才绝大多数在企业,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成长的土壤都在企业。其次,企业是凝聚、激励人才文化的主体。汽车行业文化是建立在众多汽车企业文化之上的,目前许多汽车企业已经在建立凝聚激励人才文化上取得经验,但是目前汽车行业文化建设总体上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构建汽车行业一致认同的人才文化是最困难的一点。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没有高度自觉的建设汽车强国的共同理想,导致了导致汽车行业缺少一种国家利益至上的文化价值取向;其次由于没有高度自觉的理性市场竞争理念,导致汽车行业缺少一种合作共赢的和谐氛围;再次,由于没有高度自觉的诚实守信原则,导致汽车行业缺少一种公开、公平、公正进行竞争的文化习惯。
我个人以为创造一种凝聚、激励汽车人才的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我们汽车行业的一件大事。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