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36
管 欣:关于中国汽车人才问题的几点思考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管欣在2007理事会论坛上的演讲
我演讲的题目是 《关于中国汽车人才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大概有两年的时间平均每个月十多天出差,在各个企业里走动。我是土鳖,不是海归。四月份,在河南大学举办的汽车创新论坛上,我介绍过汽车相关的高等教育目前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这一问题。在那个会上,我也是听徐和谊董事长介绍,国际上的企业真正搞科技开发的人都在一万以上,而目前我们国家的几大集团,搞开发的也就两千多人,而且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多。这个人才缺口是非常严重的。我算了一下,其中只有30%是车辆工程专业的,这确实是个很大的缺口。同时,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也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吉大的数量算是最大的,每年毕业五百人,其他的学校,加起来总共也就一两千。国内汽车高校就是这么个规模,严重不符合汽车行业的要求。除了量上的不足以外,质量上也很差。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教材,我们高校也严重感觉到这些方面严重滞后于企业的需求。
但是这个问题,除了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原因之外,我个人认为,是高校专业学科设置不适合产品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过分科学化。应用型人才应该怎样培养,急需汽车行业支持,来共同营造产学研合作培养环境。教材的更新需要行业的支持,现在的教材都是过期的图纸,不能拿出来应用到教学;但同时,行业、企业都以保密为由不肯拿出来与高校共享。由于我们以前是分配制,我们说让学生去哪个企业学生就去哪个企业,企业也愿意给高校做贡献。但是目前这个情况很不乐观。我们的实践基地很差,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进去实习。企业说:高校派500个人去企业实习,如果把这500个人全留下来,我们就让他们来实习,但是我这个企业培养的学生有一半跑到别人那里了,就等于又泄密又给别人培养了。这就是企业的借口。在座的都是企业老总和人力资源总监,我觉得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公益心,这是我的一个呼吁。
海归引进的人才大多是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技术带头人主要是从自己向下来管理项目,但是他们在国内之所以不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包括我们国内科技创新上不去,严重匮乏高水平的专业顶尖技术带头人。实际上,我在863整个调研考察过程中发现,我们和国外很多专家都一直打交道,和国外工程师交流的时候,总会有获得;但是和国内企业交流的时候,包括合资企业和现在有很强开发能力的企业,在技术水平上,都严重落后于目前开发水平的需求。那么这种情况下,多好的领军人才回来,也做不出来多少真正创新的事。
同时,缺乏钻研型的技术人才。拥有大量钻研型技术人才是企业成功、参加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没有钻研型技术人才、仅仅有领军型的人才是肯定不行的。我和很多底特律的海归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说,回国都是招聘领军人才,但是他们做不来领军人才,他是很好的钻研型学科带头人,但是国内招聘给不了那么多的东西。赵总(赵福全)在国外的时候,和那些钻研型的学科带头人工薪差不了太多,但是那些人回来,国内却不愿意掏那个钱,所以当前国内十分缺乏海归钻研型学科带头人。而钻研型带头人也需要成长环境和容纳环境。中国的企业都是管理为上的,这也就没有太多的人才能沉下心来搞科研,真正成为技术型、钻研型带头人。而解决实际问题、困境问题,必须靠这些人。第二个,目前国内总是谈先进的流程,复合型的人才主要去打造先进的开发流程,但是光有流程不代表就有了开发的能力,必须有钻研性的学科带头人,去解决流程里的关键技术和难题,然后才会有开发能力。所以,国内严重缺乏钻研性的学科带头人。
再一个问题也是我目前考虑很多的,就是中国工业惟一的出路是必须国际化,必须走出国门,把产品销到国外去。这个问题,我在和一汽、二汽的老总们始终建议,你要迎接汽车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必须大规模吸纳国际人才。虽然我是土鳖,但是我就特别赞成企业去国外招聘人才。现在国内很多企业说,我们要立足自己培养,我个人认为,这很难实现技术水平的快速国际化。我的理由是,近期国内不具备能够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土壤和环境氛围。现在在国内,往往是小企业吸纳的外国人才多,相反大企业吸纳的少,而大企业吸纳的几个也都跑掉了,这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国际化的观念在哪里,企业就有可能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