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06
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关系,无论是劳资关系、政企关系、企业间的关系、企业与高校、研究单位的关系(包括“三结合”),都有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都有其历史文化传统的特点。汽车工业的许多问题,包括体制问题,都“根在文化”。
怎样才能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要发扬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吸取各国优秀文化,凝练无愧于伟大民族的汽车创新文化,才是正道。
文化:看不见的力量
文化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初中文化、大学文化,希腊文化,饮食文化……
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据说至少有100多种。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从哲学角度,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等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并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与文化有关。讨论文化现象,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
赞扬文化之优秀面容易,批评文化之丑陋面难。当年美国出版了《丑陋的美国人》,接着日本也出了《丑陋的日本人》,据说都对美、日文化进步起到很好的作用。台湾柏杨也曾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结果坐了多年牢。这可能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中狭隘的一面。
细想一下,实际上许多市场的特殊现象和长期争论都与中国文化背景有关。讨论文化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扬长避短,但难免接触人们的思想意识,会有一些争论。应该平心静气,对事不对人。
汽车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与思考
反观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改革开放前,汽车工业“三十年一贯制”,长期止步不前;改革开放后,大搞引进合资,生产迅速发展。
2006年,汽车产销超过700万辆,其中轿车518万辆。近几年,汽车产销量每年平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6年增长27%。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生产世界先进水平的轿车。但是,“汽车大国”不等于“汽车强国”,我们的关键核心竞争力还不突出。现在的情况是,纵向比较成绩显著,横向比较值得深思。
1953年我国开始建汽车厂,1956年投产形成年产3万辆中卡的能力,1958年开始自主研发红旗、上海轿车。当我国红旗、上海牌轿车在全国各地奔跑时,日本轿车也刚出世,还在医治“软骨病”(操控不稳定)。
韩国车自主开发比我国晚15年。1963年韩国成立公司CKD装车;1973年韩国现代自主研发轿车;1976年大宇公司解除与通用的合资,自主发展。如今,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省大的韩国已经成为泱泱中国的“教师爷”。
在中国汽车工业被确定为支柱产业之后的18年里,几大巨型国家重点企业竟然没有生产出一辆自主品牌轿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汽车产销中的文化差异
究其根源,汽车差异还在于文化。国家与国家之间,因文化不同,反映在汽车方面也各有特点。
美国车宽大、舒适、豪华;日本车紧凑、精细、节约;德国车和瑞典车结实、耐用、严谨、端庄;英国车古朴、严肃、方正;法国车和意大利车华丽、活泼、浪漫……目前的中国车却较为简易、较为低档,难免有点凑合、不够精细、性能不高,这说明我国汽车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无不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沉淀的内涵。
由于文化不同,中国汽车市场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现象:捷达、富康、夏利等车型,当年引进的时候都是在外国流行的两厢车。由于两厢车在我国销售状况不佳,企业逐渐将其变成三厢车;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觉得奇怪,发展中的中国虽不太富裕,奔驰车竟然比国外多;“土财主”多的乡镇如浙江台州、瑞安等地,宝马车随处可见;上千万元的车在我国展览,用不着运回去,肯定能卖掉。许多人还存在歧视小车的心理(这几年有些变化)。一些人对不同的车有“宽容反差”,对于外国车没太多意见,对国产车哪怕是小毛病都嗤之以鼻……
在中国,很多人崇尚外国品牌。不少人买威乐后把一汽标牌摘掉,自己买丰田标贴上。这样的“假洋鬼子”现象广为存在。
韩国则相反,百姓主动支持国产车。据说,电视剧《大长今》女主角访华时,特意提出“用韩国车,实在不行的话中国车、美国车、德国车都可以,就是不坐日本车”。
在政府采购方面,中外也有很大不同。美国至今仍在执行1933年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在签订采购合同或公共建设项目合同时,必须承担购买美国产品的义务。而我国官员用车很多都是外国品牌。
现象与争论的文化背景
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百年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买办文化的残余。
为什么中国民众有“崇洋媚外”的心理?为什么看到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就觉得我们压根就不行,就怕与外国人竞争,认为永远别想跟人家平起平坐?这些都是长期落后挨打、受洋人奴役、压迫的结果,使我们丧失了志气和勇气。
为什么一些人安心维持受外方控制的合资局面,只期望洋人发善心搞“双赢”?因为过去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时间长了,一些人习惯于委曲求全甚至苟且偷安。还有一些人就像当年的溥仪,也曾想自主,但是已经习惯依赖外方,出于无奈,后来只好苟安。
于是,争论出现了:要不要自主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要不要搞自主品牌?要不要搞自主开发?要不要自主发展?
一些人认为,中国不要搞“民族品牌”、“自主发展”。在他们看来,“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汽车工业”的概念是错误的;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如今已不存在当年日本、韩国自主发展的条件,中国只能成为“汽车制造大国”,因此“不必白费力气执著于培育自己的开发能力,搞自主品牌”。
争论存在了很长时间。有些人不愿分清是非,不愿意承认过去的缺点。在总结历史经验,讨论发展道路的时候,有人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反对争论。有人总担心探讨以往的不足或缺点,是否定以往的成绩。其实,这都是“爱面子文化”在作怪。殊不知,如果没有十多年来汽车行业发展道路的争论,就没有今天对自主发展、自主品牌、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认识,更谈不上实践。
搞自主品牌主要指望购买外国公司,可行吗?归根结底还要看是否立足于培育自己的开发创新能力。事实上,不致力于迅速提高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购买再多的外国公司也无济于事。
当然,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些中国汽车文化现象也正在随之逐步改变。“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提出之后,人们节能环保意识开始增强。消费税的变化也在扭转歧视小车现象,两厢车也开始受青睐。“建设创新型社会”提出之后,“不需要自主发展,不需要核心技术”的论调开始收敛,“不可能自主发展” 的观点也随着奇瑞、吉利、哈飞、长城、江淮、华菱等自主企业的蓬勃发展变得黯淡无声。
缺乏创新的根源也在文化
有人要问,日本、韩国当初也是从合资开始的,几年之后就自主发展、后来居上,原因何在?答案也离不开文化。文化不同、意识不同,因而决策不同。
日本人合资的原则有三点:外方股比不超过25%;目标是学本事而不是赚钱;边引进边自主开发。这些,正是我们缺乏的指导思想。为什么中国缺乏这种思想?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受尽列强凌辱、宰割,三座大山压迫下哀鸣的历史,沉淀了浓厚的买办文化和奴性文化。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和贾桂形象到处可见,中国人缺乏自主发展的底气。
合资的争论还没有结束
为了引进技术进入欧Ⅲ市场,去年,占有国内油泵油嘴市场近50%份额的威孚提出与博世合资。
博世给威孚开出三个合资条件,一是在合资企业中持股67%,取得绝对控股权,这将使威孚完全失去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权;二是把威孚的研发中心及其技术人员全部转移到合资企业,这就迫使威孚剩余的非合资企业完全丧失技术能力;三是满足欧Ⅲ排放标准以上的电控喷射系统只能由新成立的合资公司生产,威孚只能生产欧Ⅱ排放标准以下的机械式产品。而且,从2006年6月起威孚在欧Ⅱ标准产品的全国营销服务网络也由博世接管。
在我国欧Ⅲ柴油机技术正在长足进步的情况下,威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竟然完全接受了这一“不平等条约”。而合资的结果与初衷截然相反,威孚永远不能进入欧Ⅲ市场。
这种合资难道还要不断出现吗?
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创新文化
汽车自主创新要从摒弃封建文化和殖民地文化开始。
有人问:“不合资,核心技术哪里来?”我的回答是:不干哪来的核心技术?所以,首先要干,而且要多干。关键是要想干,积极地搞自主品牌。既要兼收并蓄,又要勇于创新。
一些人总以为汽车是一种大量生产的高投入、高技术商品,汽车开发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还是尽量依靠洋人为妙。但是我们已经依靠二十多年了,应该自己下地学走路了。
企业发展与政府管理
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企业体制和政企关系。
在国外企业的生产关系中,最复杂的是劳资关系,政企关系相对简单,企业纳税,政府服务。企业间一般都是凭实力、智慧公平竞争,企业与高校、研究单位之间也多为互补共赢的和谐关系。
在我国则不同。我国的“劳资关系”相对简单,而政企关系最复杂。国企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里工人名义上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领导人名义上是“公仆”,实际上“主人”要服从“公仆”。在利益分配上的差异越来越大,政府部门的权力太大也助长了不正之风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府和军队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但在我国,政府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关系”,政府总是干预生产。
事实上,政企要分开已喊了多年,但还是不易解决。根源是政府部门能通过管理企业获得利益。政府部门追求“集中度”常喊“产能过剩”,这是计划经济思想的表现,也为干预提供了依据;对地方、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往往以短期产值、GDP、引资额来衡量,由此“以市场换技术” 变成了“以市场换产值、GDP”;多头认证为企业增加了负担不说,准生证还没下来“婴儿”就已经老了……
产学研“三结合”问题
为什么汽车行业“三结合”搞不好?产、学、研每一方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弊病。企业对待“三结合”各有不同,小企业较积极,大企业对待“三结合”往往不太积极,这里有“脸面”问题;大企业多为应付“中央提倡”,而且大多愿与外国结合,可以“拉大旗当虎皮”;高校问题则是晋级制度造成追求论文与实际脱离的风气,不能为企业着想。
另外,“三结合”的主体自然是企业。企业是制造的主体,是面向市场的主体,是投入的主体。主体要有主体所应有的特性和风度,不能只顾自身利益。主体不必是各方面都最强的,但必须是有度量的。
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关系,无论是劳资关系、政企关系、企业间的关系、企业与高校、研究单位的关系(包括“三结合”),都有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都有其历史文化传统的特点。汽车工业的许多问题,包括体制问题,都“根在文化”。
怎样才能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要发扬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吸取各国优秀文化,凝练无愧于伟大民族的汽车创新文化,才是正道。
(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