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37
中国汽车工业由入关谈判开始到加入世贸组织,一直在考虑如何应对外部冲击,觉得“狼来了”,能不能撑住?包括我心里都没有底。加入WTO以后,形势发展比预料的好得多,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界里有一种情绪,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就这么走下去挺好。我想,从长远考虑,中国的汽车工业能不能就这么一条路走下去?
当前汽车工业总的形势很不错,但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到底还有几个?我听到业内人士有一种说法,中国汽车工业一直是依靠三大企业,国家重点支持的也是三大家,但是现在三大家忙于傍洋大款,你傍一个,我傍一个,你傍俩,我傍俩,都是一个公司和若干个国际大公司合资,谁能抓到最大的跨国公司,谁就最有本事,借助人家的力量抢占中国汽车市场,产品弄进来就生产,生产了就赚钱,这样干最省事,不用吃多少苦,又没有多少风险。搞自主品牌的路子,三大家已经靠不住了。这个话不是出自我何光远,但某些方面代表了我的观点,起码从现象上看确实是这样,这种倾向确确实实值得我们警惕,深思。说明我们一些企业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自己品牌的观念淡薄了。合资合作的路子是对的,但要通过合资合作,把自己的队伍锻炼出来,把人才培养起来,把自己的开发力量积累起来。当然这样做比较费劲,不如直接引进生产别人品牌来得快。我说如果我们总这么干下去,中国汽车工业就真得够呛了。
客观讲我国汽车工业虽然起步不晚,确实很幼稚,很弱小,投资,立项又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发展十分坎坷。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开始也是不能搞轿车,不搞轿车的汽车工业是个不完整的汽车工业。后来可以搞轿车了,但是从零做起。这时世界上几大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非常之强,资本十分强大,积累的知识、技术也相当成熟,而我们则是零。所以走合资之路,通过合资、合作,用市场换技术,包括换一部分资金,加快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尽快缩小差距,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不走这条路,我们连现在这个局面可能都没有。问题是我们的企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满足于只是把人家的产品拿过来,自己在市场上便有了竞争力,可以赚钱盈利,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大声疾呼,我们的合资企业,特别是这些企业的领导人,除了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逐步建立自己知识产权,自己的品牌,这要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行动,也要成为全行业、全社会的共识。
现在的问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不光是各级政府要注意,我们企业的决策者更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状况。首先是合资企业要有合资企业的品牌。现在比较可悲的是,合资企业都用人家的品牌。合资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开发力量。我觉得中国汽车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了。
我通过对“三大家”的了解,情况也不完全是这样。比如上海大众,投资十几亿元,建了汽车跑道,在亚洲是一流的,还建了非常漂亮的开发中心,已经培养了600多人,不少人到德国培训过,现在已经能在大众共用的底盘上开发新车型了。他们已经认识到要搞自己的品牌,不过进展比较慢就是了。东风先和法国PSA合作,然后又和日产全面合作,现在又和本田合作,它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了,把原有的存量盘活,有它可取之处。我对苗圩说,人家说你们忙于傍大款。他说这点我心里是清楚的,合资企业在卡车上就是打我东风的品牌,实事求是地讲,轿车还没有人家强,就用日产的品牌,跟雪铁龙合作,就用雪铁龙的品牌,和本田合作就用本田的品牌,开发中心进了合资企业,通过进入来培养自己的人。不过我一直推崇的是哈飞、奇瑞,别小看这些企业,今后在这些方面可能有希望。我们的几大汽车企业,过去只有搞卡车的经验,不会搞轿车,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也没这方面的市场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突然让它搞,不可能一下就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来。目前差距就是这么大,有人说“两弹一星”能搞出来,轿车为什么自己就开发不出来?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类比,“两弹一星”是人家封锁你,可以关着门搞,搞好搞坏是自己的事,没有竞争问题,投资也很大。而汽车是个开放的产品,有对外开放的大政策摆在这里,人家已经进来了,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你搞不出来,人家就把市场占领了。
说开发很高水平的产品,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有些技术我们现在确实没有,比如好的发动机,要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大量的积累。整车某一个总成,我们积累了一些东西,但也不很完整。另外还有零部件能不能做到和整车同步开发?但是要千方百计推进合作开发,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积蓄力量,要坚持走这条路。现在国际上很多整车厂是搞集成的,我们要把零部件体系建立起来,培养一些善于集成的人,把各种各样好的技术,通过集成变成整车。另外从普及型轿车入手,从有市场规模的轻型客车入手,积累经验,培养队伍。还有一招就是买,买一些设计公司,也是一种路子。韩国大宇、现代,就是从国际市场上把整个研究所连人带硬件、软件买下来,变成自己的了,再把大批人派进去。自主开发这条路是一定要走的,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磕磕碰碰,困难很大,但是国家要支持。我们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我们有最大的市场,最充裕的人才基础,现在已经有从国外大公司回来搞开发的“海归”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