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荣:为汽车人才服务到底

2019-10-12

汽车人才研究会

1437

朱明荣,1956年1月生。1995年11月至2013年3月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区编办主任。2002年10月开始筹建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简称汽车人才研究会),2005年10月至今,担任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他从事汽车人才研究和服务工作近20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他向祖国告白,讲述了与汽车人才共同走过的这20年的经历与体悟。



结缘汽车人才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招生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后先后做过中学教师,团委书记,法院书记员,还做过乡镇党委宣传和组织委员。1993年。调任上海市嘉定区委组织部,先后任科长、副部长,分管过基层党建和干部工作。

那时候,我从未想过我的人生会与汽车人才联系在一起。1999年,43岁的我被任命为嘉定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人事局局长。两年后,上海市启动了国际汽车城建设,选址就在嘉定。我与汽车人才的缘分也就从这时候埋下了伏笔。

我一直认为,人才工作是地方支柱产业的“牛鼻子”。作为全区人事人才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我全程参与了上海市、嘉定区两级政府对上海国际汽车城的规划、建设。按照部署,嘉定区人事部门对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发展战略进行立项研究,并围绕汽车城建设和汽车人才的集聚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人才工作是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的关键,为支持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我们搭建了专业性的汽车人才市场,配套出台了上海国际汽车城汽车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还组织了一次人才选拔活动“上海国际汽车城首届汽车人才精英赛”。后来,我多次南下北上,去高校招贤引智,奔走海外,延揽海外留学生,大部分也都是汽车类人才。可以说,从那时候起,汽车人才工作就成为了我的一项主要工作,我对汽车人才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创建汽车人才研究会

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引发汽车人才工作的重大转折,也让我与汽车人才的缘分更近一程。

大约在2001年上半年,中国人科院原院长王通讯在上海安亭调研汽车人才工作时,建议我们成立“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委会”。他说,这样可以争取国家人事部、民政部的支持,将来这个地区的汽车人才工作,可以引领行业、引领全国,进而与国际接轨。

在他的提醒与支持下,我们顺势而为,在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办公地点,更没有办公经费的情况下,开始筹建汽车人才研究会。而我作为牵头人也就自然成为了这个“三无”协会的秘书长。谁曾想这个身份一直跟随了我十多年,汽车人才专职服务员也成为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筹建与成立异常艰难,从2002年开始,一筹就筹了三年,民政部始终没有批下来。究其原因,民政部有两点困惑:一方面,一个国家级的行业社团机构,为什么是一个地区的人事局在操办,至少也应该是上海市人事局;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层面也有不同系统的人才机构,但在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建一个国家级人才机构从来没有批过。

尽管困难重重,但事在人为,在原人事部副部长徐颂陶的关心和支持下,2005年12月,我们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成功揭牌成立。紧接着,我们又特邀原机械工业部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邵奇惠部长出任首届理事会理事长,最终在2006年9月29日举办了理事会成立大会,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从地区平台到行业组织

汽车人才研究会筹建之初,我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完全是嘉定区人事局长的视角。我把它定位嘉定人才工作的服务平台,争取国家和行业的更多支持,更好地推动上海国际城的建设。但汽车人才研究会真正运营起来之后,我对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定位也在逐渐转变。

在首届理事长邵奇惠、第二任理事长付于武两位老领导的带领下,作为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秘书长的我,逐渐深入到汽车行业中,我的视野从嘉定的汽车产业拓展到了全国层面。而且,我与汽车行业的各级领导,嘉定、上海以外的更多的汽车企业家、汽车人才都有了交集,这让我对汽车行业和汽车人才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也逐渐认识到我不仅仅是嘉定汽车人才的服务员,更是汽车全行业的服务员。

在汽车人才研究会成立十多年里,我把在嘉定从事人事人才工作的经验与体会全部应用到行业人才工作中。其实,不管是地区人才工作,还是行业人才工作,都是同样的道理。“产业有多大,拓展人才工作的空间就有多大;产业发展到哪里,拓展人才工作的平台就搭建到哪里。”这就是我的经验。


2007年,邵奇惠理事长提出,国内车企之间交流合作不够。我们在他的指导下,搭建了以车企HR部长为核心的中国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率先实现了国内车企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破冰”,不仅交流经验、学习培训,还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了汽车行业薪酬与劳动用工对标。而且这一对,就对了七年。现在这两份对标报告对车企每年的薪酬计划的制定、人员配置与优化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我一直认为,做人事人才工作,要用情、用心。2008年海归潮之下,不少汽车海归抱着爱国情怀回国效力。他们对国内的企业环境、用人环境有落差,不少人经历坎坷。2009年,我们搭建了以汽车海归主要服务对象的“汽车海归之家”: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希望他们回国工作期间感受更多的温暖。我还特别提出了汽车海归精英人才成长环境的课题研究,引发行业对海归人才的关注与用人观转变。

总体来说,汽车人才研究会这些年取得的成绩,与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益于邵奇惠、付于武等行业领导,以及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领导、人才学家的关心与支持,与广大车企的广泛参与是分不开。汽车、人才两界同仁的共同支持才成就了汽车人才研究会,也成就了我。


为汽车人才服务到底

2018年在邵奇惠理事长的推荐下,我接过付于武理事长手中“交接棒”,荣升为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理事长。我时常觉得责任重大。

做嘉定区人事局长时,我的感受是:人才工作最大的苦恼是在基层开展工作没有兴奋点,最大的问题是主体不到位,最大的困难是人才开发没有资金保证。有时候人才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做汽车人才工作时,我也感受到人才工作在行业中的尴尬地位。相比其他领域,人才工作仍处于边缘化位置。有的企业领导到现在仍然没有确立“人才是一把手工程”理念,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口号有余、实践不足。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从事汽车人才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从嘉定区人事局局长到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我见证了汽车产业的由大变强,见证了车企在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平台上交流愈加深入,也感受到在我们的努力之下行业人才工作水平大大提升。我们服务的车企和人才,对我们也越加信任和认可。

经过近20年的汽车人才工作,我对汽车行业、汽车人才是很有感情的。这几年,汽车海归圈子中,大家送了我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汽车海归的大家长”,这令我感到非常荣幸。

在嘉定人事局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少跨国公司的老总,他们到一个地区投资发展一般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这个地区能否快速集聚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这个地区能否有我这个产品广阔发展的市场空间,三是这个地区能否有为我这个企业提供良好服务的政府。人才、市场和服务三个条件中,首要的还是人才。那么,汽车行业要发展,核心也在人才。汽车企业只有做好人才工作,才能成为青年人才向往的地方,也才能真正成为独领风骚的人才高地、创新要塞。

汽车强国梦的实现,必须依仗人才。汽车人才研究会的使命就在于帮助汽车企业、汽车产业所在的地区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行业整体的人才工作水平,为行业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筑梦未来。小协会,也有大梦想。未来,我的目标是带领着这支10多人的团队,把汽车人才研究会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社团组织。

作为汽车人才的专职服务员,我个人也将继续努力,尽我所能,从人才角度,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尽我的一份力量。我的余生,将全部献给汽车人才工作和汽车强国梦。
 



口述:朱明荣
整理:陈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