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重构下 汽车人才需求预测 | 报告系列解读

2019-04-25

汽车人才研究会

2901

编者按


由汽车人才研究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出品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已于2018年10月出版。

该项研究对中国汽车产业人才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对今后5-10年汽车产业发展总体趋势、人才需求进行了科学预测,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发展主要任务”,“七大重点人才工程”、“中国汽车精神”、“汽车产业人才紧缺目录(2018)”等重要成果,系统提出了推进汽车人才强国工程的必要措施。

《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一经发布,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被媒体人誉为“汽车人必读书目”,书中有哪些精彩观点呢?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认为至少有5点值得关注。为贯彻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关于解读好、宣传好报告的指示,本平台将根据朱明荣的思考,分5期陆续推送《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系列解读,敬请关注,欢迎留言探讨。本期主题:未来汽车人才的需求预测 


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可知,汽车低碳化、汽车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领域需要创新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肯定会扩大。


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提出:未来10年我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适度增长,根据国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汽车生产将达到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为200万辆;到2025年汽车生产将达到3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为700万辆。据此推算,我国2020年和2025年汽车制造业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从业人数将分别达到555万人和628万人左右。


国家政策、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及汽车产销规模的增长会理论上将导致从业人数的进一步增加,而产业边界扩大使汽车人才的定义变得宽泛,增大了人才规模扩大的几率;但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将导致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人才被机器替代,从而可能导致出现人才规模缩小;同时,由于交叉领域从业者难以界定是否属于汽车人才,人才规模的变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具体的人才变化及需求预测如下:


产业重构对人才需求造成重大变化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全方位变革下的汽车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具体到各位人才的变化趋势如下:


对于经营管理人员,由于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将出先降后升的情况,2020年的人才总量将比目前减少11%,2025年将比目前增长4%。届时,经营管理人才在企业总体人员结构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平均5.5%下降到4.2%左右。


对于研发人员,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和研发活动开始从产品开发领域向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延伸,与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对研发人员的需求愈加强烈。预计2020年和2025年,研发人员总量将分别比目前增长43%和133%。届时,研发人员在企业总体人员结构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平均17.4%提高到22%-30%。


对于技术人员,他们承担着企业发展规划编制、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设备维护和营销管理等职责,是企业高质量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随着企业更加注重战略层面的谋划和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的提升,技术人员队伍的规模队伍也将稳步扩大,2020年和2025年分别比目前增长40%和77%。届时,技术人员在企业总体人员结构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平均25.3%提高到30%-33%。


对于生产工人,随着智能制造的应用,高技能人才队伍将大发展,普通技术工人的数量将下降。具体而言,2020年和2025年生产工人中高技能人员将分别比目前增长139%、412%,同期普通技术工人的数量将比目前分别下降27%和74%。届时,高技能人员在企业总体人员结构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平均4.8%提高到10%-19%,在生产工人队伍中所占比例将有目前的9.3%提高到2020年的25%和2025年的67%,越来越多拥有大专或本科学历的人员投入到生产一线,成为高精尖设备的操作者,而普通技术工人在企业总体人员结构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平均47%下降2020年的30%和2025年的9%。


对于在汽车企业集团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随着汽车营销模式的不断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汽车营销必将呈现线上线下多种模式并行的局面,社会上营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速度也将影响到整车企业营销部门的人员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总体看,未来营销人员在企业总体人员结构的比例将在3%-5%左右。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岗位将出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名单中。例如:在汽车产品研发岗位,将出现NVH性能开发工程师、VR渲染模型师、高级色彩面料设计师、高级油泥模型师、混合动力开发工程师、数字模型高级设计师、外饰高级设计师、物联网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工程师、车辆运动控制工程师、智能网联UI/UE设计师、环境感知算法工程师、路径规划与决策工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电子电器架构工程师、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师、自动驾驶测试与评价工程师、显示与人机交互系统开发工程师、智能工厂系统开发工程师等;在企业管理岗位,安全管理工程师、产品管理工程师、设计管理工程师、工艺技术经理、汽车金融总监,商品企划等人才等进入我们的视线;在汽车后市场,客户关系人才,汽车物流人才、汽车金融保险人才、区域服务经理和销售经理等也将受到重视。


此外,产业重构必定导致企业用人方式的新变化。更多拥有技术专长的科技型企业的出现、服务贸易的扩大、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的建立、企业间协同力度的加强、相关工业企业从产品提供上向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转变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将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更多的创新空间,从“我拥有”向“我聚集”将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行业新变化引发车企人才新布局


基于之前描述的变化,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了新的人才布局。

 

江淮汽车提出,为应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人才新需求,除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车间后备人才、高技能人才、质量人才(黑带大师、绿带大师、六西格玛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江淮汽车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的需要,还将培养重点放在了技能型“工匠”人才、新技术研发人才、技能降耗型人才、专业客服型人才、智能化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东风汽车公司提出,围绕“打造一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的目标,在集团层面实施了“十百千”重点人才工程。其重点在于科技领军人才引领、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经营管理人才、高端技能后备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同时,东风汽车提出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其对电商复合人才(电子商务类营销、IT、运营)、金融人才和新能源人才(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重视。

 

长安汽车公司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发展包括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模式衍生产业,以及传统的汽车租赁业务等。汽车业的未来需要介入创新发展的金融业,车企要建立新的金融优势,并在后市场展开创新业务布局,打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客户服务。根据长安汽车的发展策略,可见其对于互联网人才、云计算人才、汽车金融人才和汽车租赁人才的重视。




除此之外,各企业集团军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的人才年均增长率目标,据此推算出的骨干企业各类人员年均增长计划如表5.12所示:



上汽集团

重汽集团

东风集团

江铃集团

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总量

2%

3.7%

4%

9.4%

汽车制造业人才总量

1.9%

2.9%

5.2%

研发设计人才

5%

13%

高技能人才

10%

表5.12  部分汽车企业集团“十三五”期间各类人才年均增长计划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数据推算

 

面向未来的汽车人才的岗位及需求度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预测,2035年中国汽车全年的产销规模将达到3800万辆,综合其他因素,并参考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报告《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对于德国汽车产业人员规模变化的判断,本研究做出以下判断(表5.14):到2035年,在不考虑汽车共享对汽车产销规模影响的前提下,中国汽车产业人才规模较2015年将增长约40%。

 

在明确了未来的人才特征和需求之后,可以更加清晰地描绘出未来汽车产业人才的岗位目录和需求程度(表5.16),本报告给出了各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如下:

 

领域

岗位名称及需求程度(※越多表示需求越强)

岗位类型

岗位名称

整车与零部件

经营管理

  • 跨国运营总监,※※※※

  • 设计研发总监,※※※

  • 战略规划总监,※※

  • 物流运营总监,※※

  • 法务管理总监,※※

  • 采购管理总监,※※

专业技术

  • 动力总成开发设计师,※※※

  • 3D打印工程师,※※※

  • 关键零部件工程师,※※

  • 试制试验工程师,※※

  • 工艺工程师,※※

  • 研发工程师,※※

高技能

  • 维修技师/高级技师,※※※

  • 智能物流领域人才,※※※

  • 产品检测调试人才,※※※

新能源汽车

专业技术

  • 混合动力汽车开发工程师,※※※

  • 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工程师,※※※

  • 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工程师,※※※

  • 高效新型内燃机工程师,※※※

  • 电机与驱动器工程师,※※※

  • DC/DC变换器人才,※※※

  • 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工程师,※※※

  • 高效变速传动系统工程师,※※※

  • 氢气管理系统设计师,※※

  • 高压电安全、氢气安全工程师,※※※

智能网联汽车

专业技术

  • AR(增强现实)开发工程师,※※※

  • 物联网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工程师,※※※

  •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工程师,※※※

  • 机器人运动控制工程师,※※※

  • 算法工程师(导航定位方向),※※※

  • 大数据工程师,※※※

  • 平台技术框架与集成架构师,※※※

  • 云计算开发工程师,※※※

  • ADAS开发工程师,※※※

  • 系统架构师,※※※

  • 数据挖掘工程师,※※※

  • 自动驾驶平台架构师,※※※

  • 智能化系统仿真与测试工程师,※

  • 自动驾驶测试与评价工程师,※

  • 环境感知算法工程师,※

  • 路径规划与决策工程师,※

  • 车辆运动控制工程师,※

汽车后市场

专业技术

  • 汽车媒体人才,※※

  • 汽车金融保险人才,※※

  • 汽车竞技运动人才,※※

  • 汽车旅游娱乐人才,※※

  • 汽车会展博览人才,※

  • 汽车会展设计人才,※

高技能

  • 二手车评估人才,※※※

  • 汽车功能拓展匹配技术人才,※※※

  • 汽车共享出行人才,※※※

  • 汽车物流人才,※※

 表5.16   面向未来的汽车人才岗位需求


此表由企业提出,反映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为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国际运行规则的管理者;为迎接制造强国战略、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轻量化技术的挑战,需要更多掌握先进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满足汽车消费升级的需要,汽车后市场人才将向汽车金融、汽车出行服务和汽车文化领域扩展。

 

注:本文整理自《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专题研究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