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4
汽车人才研究会
2676
在汽车行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真正把人力视为“资源” 并进行切实可行的开发和实践的人并不多。作为第六届中国汽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奖的获得者,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及人力资源部部长宗宇淙就是其中之一。
宗宇淙
在近两年的工作实践中,宗宇淙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她跳出企业看企业,充分对标行业和市场,深入分析并充分把握行业人力资源发展动态和趋势,重新定义了人力资源与效率效益的关系。
她最值得分享的创新成果之一便是盘活了华晨汽车的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价值。
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宗宇淙深有感触:“人力资源工作呈现出立体化态势,从业者需要多维度进行审视,统筹管理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多维交互,通过满足其他企业的需求实现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值,通过满足本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及员工的需求为其他企业资源的增值提供机会和平台。”
在谈到华晨汽车开创的共享用工新模式时,宗宇淙感慨:“非常庆幸赶上这个互联、共享的时代,以及处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深刻变革的汽车行业。”
2018年,在充分把握行业用工形势的基础上,华晨汽车输送了1100多名一线技能人员到国际一流车企参与共享用工,成为实现企业效率、经营成本、人才培养、 员工收入多方共赢的范本。
宗宇淙坦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曾面临诸多难题,包括共享员工的身份问题、劳动关系问题、不同企业的文化融合问题、现场管理问题、薪酬发放问题、商务内部结算问题、工伤管理问题以及远程工作员工的情绪管理等。
为此,华晨汽车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解决方案,如建立共享的管理服务平台和数据平台,实现现场和后方的在线管理,甲方和乙方可以同时在线评价管理,保证了员工与甲方的信息透明共享。
“这一平台的形成,证明了汽车行业是一个足够开放和包容的行业。”宗宇淙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大家开始接受汽车行业人才共享模式。当前,不仅华晨汽车与其他企业共享用工,华晨还帮助行业内其他企业间的共享,且领域逐步由一线工人向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领域扩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面临车市寒冬,汽车行业更需 “抱团取暖”,而共享用工正是实现“抱团取暖”的先行者。
孵化员工创业共享平台
据宗宇淙介绍,目前华晨汽车在人力资源工作方面搭建了三大平台。
首先是共享用工平台,根据共享情况,从前期分析到项目启动、过程管理,推出了全周期的管理体系和标准、风险防控系统、成本核算系统、商务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等。
其次,搭建了与社会优质资源相对接的员工福利平台,为员工及家属提供更丰富、便捷、贴心、优惠的福利,全方位提高员工满意度和自豪感。
第三,依托集团的共享共创产业平台——正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华晨汽车以全新思维全力打造了形式多样的员工创业共享平台。
“这一平台还处于孵化期。” 宗宇淙提出,华晨汽车尝试通过推进项目孵化,激发员工创业热情,给予有想法、有意愿的员工创业资金及政策支持,成就员工创业梦想,同时消化吸收员工转岗分流。
对于新时代下的人力资源工作,宗宇淙认为,两个方面的思考极为重要:
其一, 人才能不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其二,人力资源是否应该将打造员工可创造价值的平台作为一种核心能力,人力资源平台的交互交融能不能更开放。
“2019 年,我们面临的新任务是打破边界、融合资源、创新模式、共享发展。” 宗宇淙由衷地说,“以元为始,让我们追求无限可能。”
注:本文已发表于《 中国汽车报 》(2019年1月第3617期第19版),标题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