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中汽人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

朱明荣:立会十年 感动 感谢 感悟

2016-09-05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1086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已经走过十年岁月,并在8月25日成功举办了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十周年庆典。庆典上,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作为创建者、见证人、参与者,追忆了这十年发展历程中的感动、感谢与感悟。

 

以下为朱明荣发言速录整理稿:

尊敬的邵部长、付于武理事长、唐书记,各位汽车界、人才界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参加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十周年庆典活动。在成员单位的支持下,这个活动我们已经做了十年了。今年是理事会成立十周年,所以升级为庆典活动。本来今天安排我做个十周年特别报告,总结下中汽人这十年的发展。但是我们的宣传片、大事记画册、报纸都从不同的角度已经帮我总结了。所以我今天想讲的是,作为中汽人的秘书长,说说这十年的心路历程:感动、感谢、感悟。

一、感动

首先,我要为这十年的坚持而感动,一转眼已经十年了,作为秘书长,我见证了中汽会的筹备、诞生、发展。想当初我们筹办的时候挤在嘉定区一个小弄堂,只有一个办公室,一台电脑和一名工作人员,工作开展相当困难,日子非常困难,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后来在嘉定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入驻在上海汽车城办公,工作团队从1个人发展到10个人。

这十年,除了办公场所和团队,我们在行业中也有碰壁,孤立无援的时候。作为一个专注于汽车人才的年轻的行业组织,我们的生存与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有些企业相信我们的服务平台能够给汽车工作带来创新、提升、发展,也相信我们的服务平台能够支持我们,也有的看重我们能否给他们带来更直接、更实在的效益。但现在可喜的是,随着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日益提升,有一些之前离开了企业又回来的,还有一些新的企业单位加入了我们。

还有一个感动是对我们行业领导的感动,首先是徐部长和邵部长两位创始人,可以说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没有徐部长和邵部长,就没有今天。

首先徐部长对汽车人才工作高瞻远瞩。记得2002年,我们刚开始筹备的时候,他就多次给我们讲三个前所未有:当前在汽车行业,汽车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前所未有的受到广泛一致的重视;汽车人才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摆在眼前;汽车人才的开发实践,也前所未有的丰富生动。那一年他亲自帮助我们一起研究制定第一个章程,在他的支持下汽车人才研究会经过三年的筹备,终于获得民政部的审批并揭牌。今天,虽然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但是我们将永远缅怀他,他对中汽人功不可没。

我要感动的另外一位部长就是邵奇惠部长。他是我们的首届理事长,也是他开创了理事会,并为中汽人的未来发展做了顶层设计。当年邵部长答应我们出任理事长并亲自筹建理事会的往事还历历在目。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十年前,也就是2006年的3月4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邵部长当时是十四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两会召开前一天晚上他在北京国家工业部旁边一个酒家,邀请了包括一汽、广汽、吉利、众汽、清华大学的欧阳明高,还有工程协会的付于武等13位全国两会代表和行业领导。

那天晚上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邵奇惠部长跟大家说:今天我请大家来,第一,不是请客。第二,不是让大家为了吃这个饭。今天在座的都是圈内人,只有朱明荣是圈外人,将来也是圈内人,我今天叫大家来商量一件事,国家人事部组建了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徐部长亲自到我家里面来让我出任理事长。我认为这件事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发展是有利的,国家人事部领导绝对是有战略眼光的,所以我答应了。但是怎么做,今天请大家来商量。我首先请秘书长朱明荣跟大家讲一下这个研究会的基本情况。

我当时站起来表示了谢意,并且我有感而发: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国汽车的顶梁柱和佼佼者,也是我长期崇拜和敬仰的领导和专家。国家人事部组建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唯一的愿望就是两个字:服务。服务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服务中国汽车企业,服务中国汽车人才。那天晚上,可能大家也被我真诚的心情有感而发,大家纷纷的点头示意。

那天晚上令我比较惊讶的是,我感觉到好几位领导也是多年来第一次坐在一起,特别让我惊讶的是邵部长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智慧,使大家在非常轻松愉快的谈笑风生,很快的形成了很多共识,包括理事会的基本工作定位和这一届的重点工作。最后,邵奇惠部长在10年前的9月份召开了第一次理事大会。

同时他也是一位谦和大度的理事。我记得10年前的9月29日,当理事会通过理事名单的时候,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高校代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榜上有名,就是漏了吉林大学,管欣院长心里面非常委屈,中途退场。当邵奇惠部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离开出席台,暂停会议冲到酒店大堂,看到了拖着行李的吉林大学管欣院长。他说,管院长我今天真诚的向你道歉,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把你遗漏了,吉林大学是中国汽车人才培养的摇篮,今天希望你继续参加会议。管院长脸上由阴变晴,我拿了他的行李之后继续参加会议,保证了我们的会议成功。邵部长的故事很多,在昨天的中国汽车报就登了我写的一篇文章,大家也可以翻阅。

二、感谢

我感觉到我们汽车人才研究会之所以能够坚守10年,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汽车界、领导界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各成员单位的支持。

在此,我要非常感谢以国家人社部徐部长、李有慰会长、何宪会长为首的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总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邵部长、付理事长等领导对中汽人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感谢董扬、李庆文等副理事长的长期以来的提携和帮助。

感谢汪大总、赵福全、刘小稚、张式程、贾忠杰、王通讯、沈荣华等汽车界、人才界的精英、专家的深度参与。

感谢秘书处所在地政府、产业基地领导给予秘书处财力、物力、人力扶持。

还要感谢我们的成员单位对我们一如既往的相伴相随。

要感谢的太多太多,时间有限,恕我不能一一点名。为了表达我的感谢,我在这里给大家鞠个躬。

三、感悟

第三点,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也算是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

第一点感悟是,执着追求,打造汽车人才智库。

研究是我们的立会之本,这些年我们完成了四大课题,现在还有两大课题在研究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在国家人事部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上,我们的中国汽车行业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当时李源潮部长接待了我们,当李部长走到我面前的时候,他说你是哪个城市的,我说是汽车研究会的。这个是中组部下达给中国人科院,当时选定的一个是中国航空航天,一个是中国汽车行业,还有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我们独立承担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课题,获得了奖。而且在会上,又专门安排我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第二点感悟,协同创新,致力于打破行业壁垒。

汽车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邵部长在位时常说国内车企间缺少合作。打破行业壁垒,促进之间的合作,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完成一位老领导的心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行业组织,我们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做这件事。2007年,在邵部长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中国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打造一个车企交流、合作的联盟。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做到了。2013年我们通过薪酬对标项目实现了车企合作在非常敏感的薪酬领域破冰,后来我们又启动劳动用工同业对标。因为这两项工作,随着我们交流的加深,车企间的人才恶性竞争得到了缓解,车企在人力资源管理交流的领域更加深入、相互学习与提升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

 

刚才我们召开了会议,大家都有此共识,我印象很深,何部长去年在沈阳参加我们的年会,跟邵奇惠和付于武理事长聊,他说我不懂汽车,但是我有感觉中国的汽车产业像共产党一样,跟国外合作很好,跟国内合作不起来。但是他听了我们这些协同创新的工作,他感觉到只要我们共同团结起来是可以做好的。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感觉到坚持、团结、协作非常重要,这也是今天中国女排的精神。

第三点感悟,精准服务,公益培养汽车人才。

我们的宗旨是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智力支持方面,在智力支持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打造智库,通过大型交流活动的演讲与互动来传播专家观点;在人才支持方面,我们希望集聚行业的优质资源,为汽车人才的进行知识更新,让成员及产业基地企业可以无成本或低成本享受服务。

在这一方面,我们不管是电动车的培训,IE技术的培训还是前沿技术讲座都有非常好的效果。电动车培训、IE技术培训人数多、受众多,很多企业都组团来培训。今年3月份我们搞了一个电动汽车的培训,在上海新能源产业基地,160人的会场,报名有300多人。我们的IE技术培训得到了国家人社部支持,免费培训一周,我们请了日本回来的老师团队,水平非常高,好评很多,很多学员做回访的时候特别表示谢意。有一个企业说是一家小公司,没有钱培训,非常感谢我们提供的机会,得到了老师的指导,相当于给公司做了一次免费的IE咨询。还有我们请国外的专家举办讲座,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虽然,我们的很多工作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收益,但是我们能够实实在在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帮助、获得这么多好评,被行业所需要,我觉得这些就够了,我也很骄傲。当然,这十年的发展也有很多不足。在与企业、高校、产业基地的接触中,我们也收集很多建议和需求。但是非常抱歉的是,很多时候,迫于团队力量和经费问题,有很多很好的建议,我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