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中汽人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

于志伟:立足大数据+ 助力汽车行业人才大战略

2015-10-20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77

当下,大家都非常关注几个热门词汇:第一个是“跨界”,二是“转型升级”,还有“世界是我们的人力资源部”,同时也在一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人才是未来重中之重的一件事。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心态,即我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点非常重要。谈到自主创新,汽车行业要前高速发展,在创新的大背景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外界的最新动态。对于那些想要进入汽车领域的这些竞争对手,无论是IT、互联网等,都要预先了解他们在发生什么,脑子里在想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事情,他们把汽车看成什么。以前大家都认为汽车是个代步的工具,现在呢?甚至有的时候像一个家,它可能作为一个终端,还有人把它认为是汇集到互联网因素的终端设备。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之前看到的一些信息若用大数据分析的话有什么不同。比如说,之前说苹果在做汽车了,他们在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高精端汽车行业的人才,他们受什么吸引才能来到某一家公司,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这些内容怎样从一个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出来。大数据未来,也是我们汽车行业人力资源需要的最重要的工具。

领英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平台,这个平台有点像中国的微信,国外的Facebook一样,在上面的人是实名的,所有的工作经历都放上去。现在全球有3.8亿会员,中国会员数是1100万。来自北上广深50%的人都在这里,其中有外资企业经验的34%。我们这样一个职业社交平台,上面的人才可以做到人才库,而且是时时更新的人才库。

我们有大量汽车行业的客户,包括全球的、中国的,基本上全球应该每家汽车公司都是我们的客户。一会儿会给大家看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信息,一起看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通过领英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看看之前汽车行业发生的变化和人才之间的关系。

从两千零几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汽车行业新进的人才情况还是有所波动的。2009年有一个下降,之后2010、2011年是一个上升,之后到2014年又开始往下走。可见,行业发展越迅猛,人才越来越集聚;行业发展一旦落下来,人才也落下去。

从相关数据分析也看出,可汽车人才的发展与汽车行业本身的状态发展是一致的。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的人才在引进,一旦发展放缓,人才就要流出去。而且汽车行业有一个特点,汽车行业人才为各个行业所亟需。

在过去的一年中,高等教育、石油能源、消费者、半导体、互联网、电脑等行业都有一定的人才流失,同时,也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各个行业都在从汽车行业找人才,可见汽车行业面临巨大的人才压力。培养一个汽车行业的人才需要五年、十年、十五年的时间,但是在这种压力下汽车行业该如何应对?

放眼全球,在领英的3.8亿的人才库中,共有455万的汽车行业人才。虽然不是全部汽车行业人才都在领英这个平台上,但是这里集中的是高精端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包括精英人员,这代表着我们汽车行业所需要的高精端人才。这里的汽车人才,大量来自美国,有155万;第二来自印度,这两年印度的发展非常迅猛,他们生产的是小微汽车;第三来自英国;德国人才总量少但实力强,德国人才更多的是智能化人才比较多,实力很强大。

我们能看到这455万人在全球的分布,在美国和英国非常集中。大家一提到美国,都知道底特律这些城市,但现在是,硅谷有大量的汽车人才。印度特别有意思,印度是每个地方都有汽车人才,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在中国做自主品牌的汽车研究,应该把这些信息进行研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中得到有益的信息。

例如油泥模型设计师,在汽车行业里尤其是比较传统的汽车制造里面,是比较重要的人才。我们需要这些人才,而且样的人才又非常少,领英全球人才库中有3586个人。又如DQE设计品质工程师,负责设计方面,也是很重要的,领英库里有6900人。还有振动噪声测试分析工程师,都是各个大厂亟需的一类人才。领英人才库中的3586个油泥模型设计师,美国就是在底特律,其他地方比较稀少一点,意大利多一点,64%有六年以上经验。很多企业在寻找人才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总是在缺人的时候才开始找人。其实有些人才需要提前一两年就要建人才库,先沟通起来,因为我们需要的这种技能的人,不是两三个月能够培养起来的,我们要先知道他在哪里,要怎么跟他沟通。振动噪音测试分析工程师,79%要有六年以上的经验,这些才能叫“为我们所用”的、我们认为最高精端的人。全球就14000多个振动噪音测试分析工程师,如果我们中国企业,想找懂中文的华裔怎么找?有人在领英的人才库里试找了一下,有汽车行业经验、会中文、六年以上经验,且在美国福特汽车这种类型工作过的,仅22位。这些人都是精英中的顶尖人才,至少应该花两年时间跟他们保持沟通,因为有时候只有领军人物,才能培养人才。有一些领军人物的关键技术在哪里,我们很清楚,我们需要他过来,如果是华裔,我相信他的心都是向着我们中国的,我们可以更多地跟他们保持沟通,而且领英可以做到随时沟通。这就是领英,这就是我们能够提供给汽车行业人的价值。

我们谈到了怎么锁定人才,接下来看看国际知名汽车厂商他们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每天都在挖人,他的人也每天在走。到底从哪里挖人,他的人走到哪里去,这些一定有借鉴作用。

全球有一点是大家都一样的,汽车行业转型,人才布局先行。像大众、宝马、福特除了他们本行业互挖以外,大众特别喜欢BlackBerry,他招了很多人,Microsoft是被福特所挖。U.S.ARMY是美国陆军,还有美国海军,汽车行业专门挖这里的人,挖专门做品质控制、专门做供应链的,这些人被其他汽车厂商所亟需。斯坦福大学被挖的是大数据专家,到底为什么,要想一想。我们要从大数据角度分析出来,这些国际厂商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挖什么人?他们怎么挖到这些人的?为什么那些人愿意去这些公司?

世界是我们的人力资源库,或者说人力资源部就在这儿,这些都是很关键的。真正改变企业命运的是人才,企业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拉姆·查兰是很厉害的人,若干年前乔布斯回到苹果的时候,是这个人一起做的决定:要把乔布斯请回苹果。

上面提到,很多汽车行业在跨界挖别的行业的人才,但是讲到跨界,对其他行业而言,我们更能看到的是现在开始谁都做汽车,而且很多是从零开始做汽车。谷歌、乐视、苹果、小米都在做汽车。他们进入这个行业是不能阻止的,他们可能进入到你们的方向盘,进入到各种地方来,他们要做很多不同的事情,然后我们能看到,之前苹果大肆挖各个行业的人才。但是他们争取到的人才,比如以前奔驰研究院的院长,还包括特斯拉、福特的。都在 领英人才库里面,无一漏网。

今天说人才竞争是这样一个状态的竞争,为什么要有这种危机感?今天,每个人力资源高管在公司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因为人才越来越重要,但是每个最重要的人才可能有十个人围着他要把他挖走,我们该怎么办。本土品牌、中国的合资品牌、还有新兴的品牌,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我们不认为会有一个唯一的赢家,一定是大家竞合的状态。

总之,不论产业发展的如何,说到底人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