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1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1133
10月21日,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与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美中汽车交流协会联合主办,北汽集团及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首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新能源汽车与人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副主席 张式程到会发表演讲。全文如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谈这几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是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组织的情况。第二点是谈一谈整个汽车工业,尤其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根据我们在国内、国外的观察,是怎样的一个状态。第三点,主要是根据我们的体会谈一下新能源汽车创新的一些特点。第四点,谈一下创新机制的问题。张宏的报告介绍了很多技术问题,我现在不用再谈技术问题了。张宏报告还把创新人才的定义也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主要是从对企业来讲,在创新机制方面应该做哪些事情,根据我们的体会谈一些自己的见解。最后一点我想谈一下如何发挥海外专业学会的特点,为国内做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开场白: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
我先简单介绍下我自己的情况。我原来是国内77级的大学生,改革开放第一批,所以国内的发展经历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的本科、硕士,最后上的博士,博士后期间交流到当时的西德,1988年到的。不久德国统一了,到西德半年左右就进入了奔驰汽车公司,到今年正好是25年了。在公司主要是做技术方面的事情,车身前期开发以及轻量化的问题,涉及到一些项目管理,并且在公司由于工作原因带了很多学生。我带的学生可以开一个小联合国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学生都有,包括中国学生。通过带学生又有一些感受,今天我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这是我的个人情况。
我们学会叫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成立于2005年,在德国斯图加特正式法院注册。在国外成立一个群众组织也是很麻烦的,我们履行了很多手续。发展到今天大概有400人左右,我们学会号称是面向高层次人才,实际上我们主要的成员都是在德国有工作经验的,在德国机电领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汽车和零部件供应商,大家知道德国汽车工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领域嘛。我们办学会的目的首先是建立一个平台。大家可能也知道,中国在德国留学生的数量跟日本、美国相比是不能比的,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比德国要多。而这些人在德国留下来工作的就更少了,而且这样的人才还非常分散,分散在不同的公司。2005年的时候我们当时就想怎么样把华人人才集中起来,所以就搞了这么一个组织。
最近这两年,我们又进一步做了一些事情,这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学会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接待了很多国内的招聘活动,其中我们跟北汽集团的合作还是非常多的,至少有两次,我们在那组织了一些工作,还有一些其他的,包括我们这次来还看到山东潍柴动力集团的,我们也是共同搞了很多活动,还有其他的汽车集团。我们明显的感到,这两年对人才十分迫切,尤其对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最后我们搞了一个特聘专家制度。我们学会的特聘专家实际上是不发工资的,完全是一种荣誉性质的。现在我们一共有来自不同领域的21位特聘专家,在汽车领域几乎都涵盖了从底盘车身、动力总成、变速箱,包括新能源汽车很多方面都基本涵盖了。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
我们这些特聘专家有这个功能,首先是对自己的领域非常清楚,比如说国内要座谈了,想了解一下世界上新能源汽车的情况。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情况怎么样,我们有特聘专家,比如说杨博士今天也在这儿,他可以讲的非常清楚,头头是道。还有我们跟国内交流,这样特聘专家能够代表自己的领域,跟国内做一些深层次的交流。这是我们设立了的特聘专家的制度。
讲述:创新人才机制问题
下面,我以口头的形式介绍,刚才也说了我主要讲的是创新人才机制的问题。
一、中国汽车工业应该要实现的四个转变
张总报告也提到了德国工业4.0,这在中国引起的反响我感觉比在德国引起的反响还大。其实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我觉得确实也面临所谓的中国汽车工业2.0,我们也可以起别的名字。现在的基本状况我认为是这样的,首先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实现几个转变:
第一个,要从生产型向开发型转变。我们应该说告别仿造,面向正向开发。正向开发不光是技术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人才的机制,真正的汽车人才只有在正向开发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整个开发全过程,各个公司不一样,有的三年、五年,经历过正向开发的工程师,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在公司中,经历过上一个型号的开发,做下一个型号那个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跟学校来的博士完全不一样。正向开发,从人才创新角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一点我们要面向正向开发,这是大的转变。生产不是不要了,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是通过合资,通过各种形式,我们有相当的生产规模,设备也很现代化,管理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个还需要,但是要重点开发自己的产品,所谓的自主创新。
第二个,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数量型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粗制滥造不如不造。我们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可能因为有市场,比如在农村反正也能卖得出去,一个型号开发的不是太好也没关系。但是从数量上取胜,这已经不是趋势了,并且数量大家也知道,现在民族品牌压力很大,利润空间非常低,竞争也是非常残酷的,还涉及到产能过剩的问题,怎么样提高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要是没有质量的话,利润空间上不去,企业长远的生存实际上是受到了根本性的威胁,这一点是非常关键。
第三个,要全面建立汽车产业链。我想国内从中央、从国家这个层面肯定早就在考虑,有很多类似的计划。这个我觉得建立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推向市场。这一点我提一下,走向国际市场我们是采取共赢的方式。昨天我们也讨论了,我们的《宣言》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也要给别人留点活路。西方100美元造出的东西,我10美元可以造出来,假如你掌握了这个技术以后,你有这个优势的话,那西方肯定是很难生存下去了,涉及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有这种全局的、全球的观点。我们现在比如说有些核心技术,我们建立产业链当中特别明显的问题,肯定现在已经感觉到了,有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西方的一些公司,甚至一级供货商,二级供货商的手里。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太着急,我们现在感觉好像是给人家打下手,可能有这个感觉。但是你要注意,我们的目的是别反过来,让别人给我们打下手,但是没人给你打下手也不行。我们要争取通过自己的创新,在很多领域,关键核心领域,甚至新能源领域我们争取走在前面,我们也可以利用国际资源,让西方的一些高端供应商为我们打下手,我们让他们做我们的高级下手。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谁也离不开谁,这是我们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这个,我们实际上是共赢的局面,全球经济现在完全是一体化,在汽车这个工业里面表现的更明显。
第四个,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换,这是很大的趋势。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实际上欧洲的路线现在比较清晰的是插电,这在欧洲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过渡到纯电,还有燃料电池在欧洲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内北汽张总这个战略很清晰,就是纯电动,很难得。这是由于北京特殊的环境,特定的情况产生的,但是在西方,在欧洲来讲这个路线,插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从我们中国汽车工业2.0的这几个转变的一个特点。
二、新能源汽车的特点
第一点,学科跨度非常大,人才的需求可以从搞电化学的,一直到搞材料的,完全是一个跨学科非常广泛的大的领域。那么这个人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在新能源部门招人肯定是有很大的特点,什么人都有,可以这样说。
第二点,因为这个跨学科、新学科的特点,传统汽车人才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这样可以说大家差不多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样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利的。传统汽车车身有很强的功能,可以借鉴,马上拿过来,比如说底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优势不是那么明显,比如说发动机。传统的汽油发动,柴油发动,比如直喷等等的技术,这样的差距就可以跳过去了。
第三点,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总得来说,技术路线并不是很清晰,是多样性的。技术路线的多样性,这对于一个企业的挑战就比较大了,或者你看得准。比如说就像北汽这样,我就这样一条技术路线,集中我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做好,这是一个策略。但是西方,尤其是欧洲还有很多大公司拿不准,很多地方还是平行做的,这就属于技术路线的多样性,这也是比较明显的。
第四点,搞新能源汽车有个高投入、高成本、高压力的问题,对于公司的总经理,决策人压力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要找一些搭档呢?像混合动力,汽车之间搞了很多联合项目,也是考虑到成本太高的问题。实际上在市场上还是有一些不确定性的,我觉得在世界整体来看,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像北京这样爆发式的,最近一两年或者这几个月,爆发式的电动汽车的需求,实际上在国际市场上是看不到的,这可能有北京的特殊情况,我们有特殊的环境问题,特殊的政策导向问题。
第五点,它是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比较严重,不光是汽车工业的问题。比如说充电桩的建设,燃料电池的配置等等,这些东西涉及到其他的公司,其他的工业领域,这也是很大的特点。
三、创新人才机制
通过这几方面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看一看创新人才机制方面。
(一)东西方文明与东西方企业比较
我在欧洲待的时间跟中国待的时间快对半了,在工作当中我也一直在从文化这个层面思考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现在世界上的文明真正流传下来到今天只有两大文明,一个是西方文明,一个是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是从两河流域,到埃及,传到希腊,文艺复兴。我觉得西方文明有个很大的特点,它不太相信人,它注重机制,注重建立一些法规,就是要怎么约束人。对机制的建立,西方是比较重视这个特点的,这体现在西方的企业就很清楚。比如说他搞了很多法规,搞了很多规范,有些工艺搞得非常细。这个特点是不相信人,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好的法典,是人类的智慧,一个人搞个小公约制这是个人的智慧。你像成熟的企业里有跳槽的没有影响,甚至关键人物跳槽也没有问题,就是因为他有一套法规,把跳槽人的智慧,把他的材料,他的创造性已经凝固到他开发规范里去了,已经凝固到流程工艺里去了。你要看他材料非常详细,会有很多指标,这个智慧已经保存起来了,所以说有这个好处。从机制上(保障),他们西方注意这一点。
而我们东方就比较注重人,觉得有了人就有了一切,这个提法也可能笼统的说也对。但是事实上对一个企业来说,就完全依赖几个人,我觉得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一些问题的。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靠法治,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靠机制,特别是创新人才这个机制。一个企业我觉得完全着眼于引进人才还是不行的,最好自己创造一个具有创新机制的一个企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你企业里面也能产生领军人才,也能产生创新人才。如果你要是没有这个机制的话,也可能你引进了一个很高层的人才,到你这儿以后也没怎么发挥好作用,最后弄来弄去可能也就那样了。所以说这个机制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二)人才流动与筛选机制
具体讲,根据自己的体会,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首先,我用了一个词,叫“筛选机制”。筛选,就是人才的流动。人才的流动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通过这个机制能够把有用的人才,或者说有创新性的人才给它选拔出来,同样通过这个过程把人才,不是说淘汰,说淘汰可能太严重,太残酷了,实际上就是让他做更适合他的工作,可以说是人尽其才。一个企业如果要有一个好的方法,应该是能上能下。下,不是被淘汰了,而是找到了更适合你的工作,更适合你的岗位。
第一方面是横向,在新能源领域因为学科跨度大,涉及到新领域多这个特点,肯定开始要网罗人才,组建团队,这是一种横向的运动。很多企业实际上首先是调动你企业内部的资源,有不同的部门。因为大的企业集团有很多部门,可以集中自己不同领域人才来做横向流动。这里面也可以吸收社会上的资源,或者是国际的资源,这属于人才横向流动,流向这个企业。
在这个横向当中,我想强调两点。第一点,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人才也包括学生。我不知道国内国有集团怎么样,西方的大的企业集团学生可以实习,像德国,还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做博士论文,在职博士,像工作人员一样参与到这个项目开发中去,这是对全世界开放的,中国也可以申请这个位置。并且现在有很多企业专门形成了这样一个人事部门,专门负责这些外国学生的签证工作。有一条龙的服务,已经在制度上做到了,并且在管理上也做到了,面向全世界。我觉得国内大的国有企业集团,首先要尝试着面向全世界。比如说北汽集团也招收学生实习,可以让美国学生来,德国学生来;也可让德国学生来做博士论文,比如说中国的老师指导,在这个公司做学位,也应该是可以的。通过这样的人才流动就带进了很多新鲜的血液,这样就可以让你的企业有一个国际化过程,这个国际化过程是很有特点的。这是深入到你企业不同的领域,深入到你细胞里的国际化,并不是大的层面。公司高管层面国际化这早已经完成了,比如说收购国外的一些企业这种交流很多了。现在就是怎么样在企业创新人才层面,在吸引学生实习论文方面国际化。
第二点,吸引人才方面。我后面还要讲我们海外学会的作用,比如说胡伟博士加盟北汽集团是很好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考虑到,是不是国内大的企业可以考虑到设立专家工作站。中国有博士后工作站,因为我自己做过这个我知道,专家工作站在一个企业我觉得是这样。我们可以有国际眼光,西方的集团,西方的企业,在改革开放这30年过程中,它是利用了我们中国的人力资源,或者是我们的廉价人力资源。那么现在我们也可以利用他们高端智力资源,我们设立专家工作站,请海外的华人短期到这儿,最好是退休的,这样可能方便一些,在职的可能会有一些具体问题。这个工作站就是你企业首先要把他的任务定的很清楚,你究竟需要哪些人,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定的非常清楚,设立这么一个窗口,短期根据你们的需求,可以一年,可以半年,也可以三年;也可以是华人专家,也可以是外籍的。我们认识很多其他的精英,美国的、日本的,都可以让他们来参与这个工作,吸引人才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这都属于横向流动,怎么样从世界范围,社会范围,企业内部范围,流向你需求的新能源重点领域,这是横向流动。
第二个,是这个机制的纵向流动,我觉得无论是什么人才,一定要让他尽快深入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深入到企业里面把问题彻底搞清楚。我在公司当中几十年工作中有切身的体会,有的项目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为什么没有做得更好?就是因为在做项目的时候不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外面引进的人才也好,或者自己产生的人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车间去,深入到你的场地,究竟是什么问题,这就是一种纵向的。像是落井下石那样,一步到位,把问题彻底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带着这个问题,再回过去怎么样组建你的团队,怎么解决问题。
第三个,又是一个横向运动。一些核心人才或者技术骨干,一定要让他在企业内部运动起来,让他在不同的部门都运动过。这个我有切身的体会,比如说底盘方面我设计的比较多,自己不清楚的,可以提出来到另一个部门工作几个星期、几个月,领导马上会同意的,这个没有问题。这也非常重要,就是你公司内部的资源,通过横向流动,一个是技术上的联系,另外人脉上的联系也建立起来了,这是很重要的。并不只是中国讲人脉关系,外国也讲人脉关系。另外的横向流动,这个跨度更大一些,比如说参加行业的一些组织,这在国外这方面比较健全。自己企业骨干到行业的一些会议、活动可以交流。
第四个,是第二个纵向运动,企业一定要有一个人才的评定机制,怎么样激励人。在德国,是通过人才的评价,让他有效的提升,使他有荣誉感,使他有成就感。
四、海外学会的作用
最后一点,我提一下海外学会的作用问题。我觉得海外学会至少在这三方面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1.对人才的评价,对人才的鉴定。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怎么样识别一个人才是很难的,这样我们在海外,通过我们的特聘专家可以参与到对一些人才起到咨询作用。比如说这个人才究竟怎么样,可以起到鉴定的作用。
2.组建团队。根据不同的人在自己不同公司的一些体会,把它提炼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不照搬别人的东西了,怎么样帮助国内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建立人才选拔机制。
3.为国内企业引进创新因素。比如说推荐人才,我们学会在这方面有两个典型的例子,都是在北汽发生的,一位是刚才提到的胡伟,胡博士这样直接加盟北汽是一种方式,另外我们还有一位特聘专家冯彪博士,他现在是北汽福田技术中心负责人,可能这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并购也好,跟海外合作也好,也需要一些海外的领军人才。当然你们也可以找外籍的,但是找在海外的华人,他有双重文化,他向心力也不一样。
我今天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