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联合年会暨论坛及GAEC活动

张宏:新能源汽车、网络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问题

2014-10-31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21

10月21日,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与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美中汽车交流协会联合主办,北汽集团及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首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新能源汽车与人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张宏到会发表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付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教授、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做报告,以前都是在欧洲做报告,好像这个差别对我来说比较大。因为在欧洲做报告,PPT一般都在正中,这个是在旁边。而且我有个很大的发现。我在欧洲工作差不多30年了,1978年代读的大学,1980年出的国。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每次一说话,同事说你声音怎么这么大。我突然发现回国之后,中国人的声音都很大,因为底气很足,干劲很足。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最近这么几年对中国的发展都是特别感慨。因为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不管是刚才张总说的发展电动车还是发展什么方面,欧洲都是充分低估了中国人的能力。中国每次做出的成绩都让欧洲人,包括美国人目瞪口呆。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大概谈一谈欧洲方面对汽车,特别是跟大家交流一下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100年前占领汽车市场实际上是电动汽车,但是之后汽油机、柴油机的发展是如此之迅猛,以至于100年后的今天,借着二次革命的东风,依然占领着整个汽车市场,而且是独领风骚了100年。那么电动汽车会有第二个春天吗?当然张总是很有信心的,我也很有信心。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会消失吗?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的?还会是一个汽车吗?关于这一点,我很愿意和大家探讨一下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和汽车的挑战。

    首先,要谈到汽车内在的驱动力。第一个驱动力就是,无论是废气法规还是二氧化碳法规,各个国家越来越严格。 2014年欧洲已经进入了欧6时代,中国也在紧紧跟随,北京现在也在讨论,明年、后年也进入欧6的时代。二氧化碳的话,到2020年欧洲是领先的,要求2020年每公里低于95g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次是日本,相当于4.5L;再其次就是我们中国了,应该是每公里50个水准,至少是在美国的前面。美国总是在最后,美国老大哥总说他世界领先,但是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是落在最后的。还有一个驱动力,就是石油价格的增长越来越快。最后是大家都谈到的雾霾。对人、对安全、对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这些都是汽车的驱动力。

    由此,对汽车来说,未来必须是更加高效,最好是没有任何废气排放。而且既要适合于近距离的,也要适合于远距离的交通。还要有更好的舒适性,更好的驾驶乐趣,价格还要合理。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动态、清洁、在线的驾驶。

   在汽车方面,欧洲2030年提出了一个指导性目标,要求在城市交通方面汽车的效率比较提高到80%以上,而且在远程交通方面效率比较提高40%以上。这个可以想像,如果今天的汽车每公里是消耗100g左右的话,未来汽车可能只消耗20g,这个水准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要求生活燃料和电力占的比分越来越高,大概占到30%左右。最后在运输时间上,要求提高50%以上,还希望汽车能够得到世界城市所有可到的地方,这是具体要求。最后谈到人员伤亡、重大事故方面,我看中国每天发生的事故都是触目惊心的,人的安全上面,它要求要减少60%的重大伤亡,而且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也要大大的降低,这是一种指导性的。

    所以,未来的汽车在清洁能源上,在车联网和安全与驾驶方面,会是一个主导的方向。刚才张总谈到了新能源汽车,其实新能源汽车没有智能化汽车,没有互联网汽车共同支撑的话,新能源汽车本身的发展是会受限制的。

    这是一个欧洲对未来到2030年汽车发展方向的评判。当然很可能不适合于中国。照中国人的干劲,像北汽,我昨天去参观了一下,现在年产量电动汽车方面要达到2万,恐怕到2030年的话,我不知道在中国电动汽车的占有量会变成50%还是30%,还是90%,这就很难说了。但是从欧洲来看,他们认为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平均占有量大概是10%左右。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传统汽车和电气化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混合动力,40%的汽车会走向混合动力,把现在汽油机、柴油机和电气化结合。还有5%左右,大概是生物燃料的汽车,包括天然气、甲醇、乙醇。也就是说,其实未来的汽车会变得多样化,不像现在主要是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占领市场。这个大家也应该有个充分的准备,未来可能是“春秋战国”的时代。

欧洲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年到4月为止,已经达到了每公里124g的水准,那么相较于我们中国117g的战略已经差得不远了。要达到每公里95g的水准的话,欧洲人认为他不需要真正的纯电动汽车,就只需要对汽车整体的改变,对发动机、变速箱的优化,再加上一点电气化,要实现95g每公里是没有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电气化的程度会变成越来越高。那么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话,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就越来越高。

今天在德国跑的车大多数都是有启动装置的,大概有5千瓦的电动机,可以减少5%左右的二氧化碳。再进一步用48幅电动机,可以减少二氧化碳10%以上。如果再加上混合动力,20—40千瓦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20%—30%。如果再加上插电式的混合动力的话,比如说40千瓦以上,它又可以减少50%—70%的二氧化碳。

    我不知道北京方向是怎么制定的,欧洲的下一步考虑是二氧化碳,是从源头到轮胎。如果从源头到轮胎测定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取决于各个国家对于制造电力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能源来产生电力,这个是有很重大关系的。这一点的话,法国相较于德国有很大的差距,法国80%的能源来自黑动力,所以他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特别低的。由此而言,未来汽车是根据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产生能源原始材料是有关系的。那么未来的汽车,包括汽车能源载体和发动机的形势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汽车综合的管理特别重要,未来汽车由于它的多样化,那就要发展模块化、可扩展的整体汽车控制系统的平台,那么未来的汽车它将会是机械能、电能和热能之间总体的管理、控制和优化,使得它变得更高效,更舒适,更动态。

现在再谈一谈车联网。我每天看中国的报道,这个车联网是很时髦的一件事情,而且大家都对这个事情乐此不疲。

首先从互联网来看,中国的用户简直是比世界用户加还要多,有6亿互联网用户。基本上来说移动互联网更是异军突起,各种商业模式在中国也是迅猛的发展,包括在世界也是,基本上每年或者每个月都在制造着亿万富翁。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把车联网,把汽车和互联网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车人、车车和车云合一的话,会创造出更多互联网的奇迹。

要实现未来互联网的话,当然汽车将会成为整体互联网的一个分支。我们相信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各种新的生产模式,将随着汽车和互联网方面有效的结合,会发生更多的化学变化。人们对在线购买,在线交流是越来越感兴趣,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的制造和商业方面的新模式,这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新的通讯的标准化,也为未来的互联网与汽车的联合创造了很多新的条件。

在这里各个企业,各个国家都是在蠢蠢欲动,特别是各个企业。包括数据与安全生产的企业,包括汽车生产的企业,以及大数据处理的企业,他们都在互相找自己的战略伙伴,建立自己的战略伙伴。这一点我看见以前的报道,不管是阿里巴巴与上汽,还是华为与东风之间都在建立自己的战略伙伴,都想在未来的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这里也包括互联网很多的企业,包括谷歌都想进入新的车联网的时代,去争取一席之地。Icar的未来世界已经找来,人们都在为此而战。

    最后谈一谈安全驾驶和自动驾驶。这关乎人的生命,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那么在汽车方面的话,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加上了车载的远程毫米波雷达、微型摄像机、智能天线模块,这对人和汽车的安全都非常重要,帮助人能看得清,看得远。特别从帮助人们,到辅助人们开车,到自动化,这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这里是大陆集团去年对市场进行了一次调研,开车的人高级的辅助系统对此认不认同。90%的德国人,很希望这个辅助系统在有事的时候,能帮他们一下忙,92%的中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和德国人思维比较相近,这就是为什么两者更容易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可能跟日本会差一点,你看日本的数据跟别的国家相比就差得很多。

    问自动驾驶在未来十年和十五年会不会到来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中国人,65%也认为自动驾驶会来临,特别是当汽车如此繁忙的时候,交通如此堵塞。在北京大家都可以看到,接我的人在北京跑,雾霾一来连路都看不见,还别说开车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去欣赏风景,让汽车自己把你带到所需要的地方,这是如此美好的事情。

    未来的汽车集通讯、控制、智控、自动行驶于一身,它将成为一个舒适的、动态的“家”。有一幅画面是未来的远景,未来我们相信将不会有任何的拥堵,没有任何的碰撞,更没有疲劳开车的现象。那你要喝多少酒都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相信电动汽车的未来,一个是电动的高速公路,把你和世界任何的角落紧密的连在一起,使你到任何可以想到的地方去,你想开车可以开,不想开车可以玩儿,可以睡觉。

    所有这些都是需要创新的,都是需要发明的,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客户所需要的,所能接受的发明,愿意买单的发明。所以我把这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成了“客户是检验发明的唯一标准”。

    创新是需要人才的,我们都说汽车会继续引领潮流,但是没有人才潮流什么也引领不了。汽车方面是需要鼓励人才的,鼓励综合的人才,张总刚才也提到了,还有系统方面的人才,不仅是单独零部件方面的人才。张总刚才提到了一万辆车里面的车子一致性的问题,有同样的功能,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在一个公司你要造同样的零部件,都是同样的精确度,这是何等难的事?相当于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但是有一点是人才不是无尽的,不像撒哈拉沙漠里的沙子随时可以抓一把的。人才是有紧缺的,谁都希望有人才,但是世界的人才是很紧缺的,所以说这个人才之战早就打响了。不仅是欧洲,不仅是德国,不仅是美国,其实你们真正看美国的发展,它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把很多国家优秀的科学家给弄到了美国,使得他在很多方面,不管是在艺术,不管是在技术,不管是在核能方面都是独树一帜,这是跟他的人才战略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于企业呢?

    第一个要有独到的眼光,最好像乔布斯那样能引领潮流。

    第二个要有企业家的精神,就像海尔一样以客户为上帝。

    第三个要有很好的执行能力,要勇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而且还要敢于解决问题。

    第四个要采取行动。

    第五个要有学习能力,在任何时间,任何时候都要抓住学习的机会,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六个要有互动精神,要会激励和吸引他人,而且还要有跨界、合作的精神。

毕业生有企业所需的资格吗?

企业认为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现在的实习时间还是太短了。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创新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而且也需要系统的知识,学习体系目前为止还是太刻板了,人们的自我思维的东西还是比较少。最后私有的企业都是要走向跨国企业,那么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知道别国的文化特别的重要,那么现在学生的沟通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由此各个企业都在搞学生实习的方案,这里是以大陆为例子。所谓学生实习的方案就是建立一个平台,就是给所有的一流大学建立一个共同教育和合作的平台,使得为企业全球经济发展来服务。它的中心就是提早的让学生进入企业的科研发展,和企业一起联合科研,让他们了解企业所需的东西,让他们极早的接受先进的东西,然后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扩展,同时鼓励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大学去讲学,去讲课。比如说像我那儿,差不多已经有十多个工作人员,首先是到大学去讲课,以后到大学当教授,德国是特别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的,赵教授也是一个例子。

    比如说大陆集团,中国的一流大学,像清华、同济、上海交大,也跟德国的大学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他们建立关系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和培养优秀的实习生,要提早的发现优秀的实习生。而且第二个很重要,宣传企业,让企业在优秀的实习生里面树立很好的形象,这样便于企业以后能招到这样优秀的实习生。所以说每个企业都相尽办法,不管是给优秀实习生主动交流还是被动交流,还是给每个实习生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目的都是留人。就像张欣总经理说的一样,留人是最重要的。

    我看了一下,我们中国现在走出去的战略也是特别大的,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十年前,现代集团在欧洲,在德国建立了一个研究室,目的就是培养在欧洲的人,让他们为现代集团服务。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公司都走向海外,在那里家里研究机构,让海外的人才也为中国服务,这不仅是让海外的华人,或者是海外的人才到中国服务,也包括当地的人才留在企业里面,在当地为中国的企业服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同时我也看见了各种并购在不断发生,其实如果你看西门子这个公司的发展,或者是包括现在大陆集团的发展,他不仅是自身的壮大,而且他也是在不断的并购,通过并购,资源整合来壮大自己。所以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包括新能源,光靠一个人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必须要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合作,特别也要有国家的支持。国家的支持,比如说要有一些专门搞这些方面的研究所的支持。比如说在欧洲,真正有这种前沿知识的,搞这种新的开发的,比如说像FEB、IRB,他们都是跨行业,跨企业之间来进行创新,让各个企业给他们资金来进行共同的核心产品的资源开发,而不是每个企业自己搞自己的东西。因为每个企业自己搞自己的东西,实际上这个能力有些时候还是有限的。

    最后做一个小的总结。人们对机动性的需求就像对自由的向往一样,是越来越大的。环境和法规是汽车的驱动力;未来的汽车将变得更清洁、舒适、有序、安全、在线,就像一个动态的“家”一样;汽车工业将继续引领潮流;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培养人才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国家,是企业,是个人,而且是他们之间共同长期的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