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欣:不重视钻研型人才中国汽车不会进步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06

近日,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管欣教授在2011先进车辆与集成技术国际论坛上就目前中国汽车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国正在由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转型。首先,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还有很大差距。其次,国内缺少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就是所谓的高级技术人才。

为何会出现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导致年轻一代的创新驱动力和创新激情不足,这是我国汽车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短板,需要用学术来引领。2011VTI会议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平台,由国际上的优秀学者传播他们的学术创新思想,讨论学术界的前沿、热点问题,这对年轻工程师和学生都是非常好的一次学习机会,对于汽车工程师掌握全面的技术、做先期开发工作非常重要。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基本掌握了产品开发能力,但只解决了性能开发的问题。当前,国产车型与国外汽车产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在性能方面的一致性不好,二是产品的耐久性不好。

从技术层面来讲,除产品开发能力外,先期开发能力非常关键。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在做产品开发,但一个汽车企业若想有竞争力必须做先期开发,要有对未来技术的储备,这正是现在大多数中国企业所缺乏的。

没有先期开发,有人说是因为人才太少,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目前,汽车工程师还缺乏从事先期研发的能力。他们不太了解国际前沿技术和学术热点,缺乏学术创新理念,不十分了解先进技术发展现状。

中国缺乏这样的具备先期开发能力的人才,是汽车人才培养中的又一短板。

人才短缺,不能简单归结于体制问题。我们的学生经过正规的汽车院校教育之后,都具有理论基础,掌握了必需的理论和工具,基本素质是很好的。我个人觉得,具备先期开发能力人才的缺乏,不是体制问题,可能是因为我国汽车工业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对先期研发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在目前国内的学术领域,特别是高等院校,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以拿到多少大项目来考评,似乎拿到大项目的人就水平高。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我倾向于把汽车人才分成两类:一类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管理型的综合人才,还有一类称作钻研型的专家人才。先期研发和提升产品品质等难点问题,需要复杂的科学理论知识,不能依靠管理型的综合人才。

我不断呼吁全行业应该关注、重视钻研型的人才,让企业、高等院校能够支持他们沉下心来钻研世界先进的竞争技术。没有这类人才,中国的汽车工业永远不会进步。

现在,我们国内很多企业的装备比国外还好,但仍然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这样看来,显然仅有装备不行,还必须有人。人,一定要是国际化的人才。首先,让人才“走出去”;其次,把人才“引进来”。让全世界的优秀人才都积极到中国的企业来,这对知识传播或掌握新的技术都有帮助。

国外的产品开发,每个企业一般要有两万人左右,而中国的汽车企业,大概平均只有3000人左右,我们怎么可能达到同人家一样的效果?必须依靠人才获得雄厚的积累。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