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中汽人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

邵奇惠在第二届理事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18

11月5日,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理事大会暨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在理事大会上,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首届理事长、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对首届理事会的工作作了全面的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会成员:

今天召开的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大会是理事会的换届大会,也是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年会。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我们要总结首届理事会的工作,选举产生第二届的领导成员,规划未来四年的工作。在此,作为第一任理事长,我郑重地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研究会工作的人才人事系统和汽车行业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选择在深圳召开这次年会,是有着深刻寓意的。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在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指导下、在“摸着石头过河”敢拼敢闯的精神号召下,走过了三十余年飞速发展的辉煌历程。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成立的初衷与深圳的改革开放,有着精神内核上的贯通,那就是“创新”。

回顾过去,以2002年时任国家人事部部长的张学忠同志为研究会筹委会揭牌作为起点,2005年在徐颂陶部长的亲自关怀和支持下,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一个以“为汽车行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重任、打造强大的中国汽车人才队伍为目标的国家级行业组织的出现,开拓了中国的人才工作与汽车产业的创新性结合,将人才战略、人才理论深入汽车产业领域,以汽车人才工作实践丰富人才理论,两相促进,共同发展。

虽然我始终都在关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但退出一线之后,我坚持淡出公众视野,只做一些幕后工作。但是,2006年,徐部长亲自邀请我担任理事长。徐部长的诚恳邀请令我十分动容,我看到了人才人事部门对汽车行业的关怀与支持,更重要的是,我早已深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这个瓶颈就是人才的支撑,汽车界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对此深感焦虑。发展汽车人才工作、建设汽车人才队伍,成为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产业所必须正视的问题。而汽车人才研究会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正是这样,我欣然接受了徐部长的邀请,担任了理事长,并发动汽车行业产、学、研各方面的主要领导,搭建了首届理事会的领导班子,致力于中国汽车人才发展壮大的艰难使命。

下面,我对汽车人才研究会首届理事会的工作,作简要的回顾:

第一,完善组织机构,搭建高端平台。

汽车人才研究会是国家人社部领导下的服务汽车行业的人才机构,理事会作为其领导机构,成员荟萃了汽车界政、产、学、研的领袖人物和从事汽车技术、汽车文化、汽车教育、人才研究领域的领军人士,构筑了全面而高端的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一年一度的年会,成为汽车界领导团聚的重要载体,成为集聚和交流汽车行业人才战略思维的主要平台。

此外,还构建了两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组织。一个是2007年11月发起的全国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汇聚了百余家汽车整车、零部件、研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组织人事领导,成为第一个汽车行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联合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将研究会的汽车人才工作辐射到最广泛的企业和最基层的需要,更打破了汽车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壁垒和隔膜,将原本封闭的管理制度放在全国汽车工业的大平台上进行有益的交流,真正促进了汽车人才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为了提升汽车人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个组织的渠道,在中国汽车全明星阵容评选中设立了最佳人力资源总监奖项,并先后开展了两届全国汽车行业十大创新型人力资源总监(部长)评选活动,旨在打造一支与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工作者队伍。

另一个是2009年4月,在万钢副主席的鼎力支持下,联合美中汽车交流协会等中外机构成立的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在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人才的国际化已经是重要的趋势,充分整合海内外精英资源,联合全球汽车行业的专家和技术领军人物,构筑中外汽车行业高层次专家之间的对话与长期合作平台,既是汽车行业贯彻中央海外高层人才引进战略的体现,也是推动我国汽车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球汽车精英组织的成立,重点是团聚海归汽车精英,成为汽车界的海归之家,同时,也集聚国外汽车专家。因此,这是一个向世界优秀汽车人才伸出橄榄枝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是我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包容与雄心的展示。

在以理事会为领导、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和汽车精英组织为支撑的组织架构下,汽车人才研究会搭建起了中国汽车产业最高端、最精英、最具代表性的沟通平台,为全球汽车产业重大转型背景下我国实施汽车人才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支持。

第二,注重理论研究,加强战略指导

汽车人才的研究在中国汽车发展的五十余年历史中基本上是个空白,因此,构建汽车人才研究体系、丰富汽车人才理论思想,成为汽车人才研究会的首要工作任务。四年来,通过论坛、课题、征文等不同形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对汽车人才工作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是课题研究。通过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了“中国汽车科技人才发展研究”、“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汽车行业薪酬指标体系”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构建起中国汽车人才研究领域的基本框架,对汽车企业进行人才战略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工作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是思想观点。先后在上海、长春、武汉、广州、深圳召开的研究会年会暨论坛,以及穿插其间的全国人博会汽车高峰论坛、全球汽车精英峰会等,已经成为汽车人才领域代表性的会议,激荡着最前沿、最高端的汽车人才思想和智慧。从国家战略高度的汽车人才规划思考,到汽车技术、学术的研讨,到企业人才工作实际问题的探索,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交流,多视角、深层次地带来了极具智慧和启迪的思想观点,敏感地捕捉到了当下汽车人才实践中的困惑,极大地丰富了汽车人才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三是论文征集。汽车人才理论的研究应当引起普遍的关注,无论是汽车界还是人才界。研究会通过两届“中国汽车人才论文征集暨评选活动”,推进了汽车人才理论研究的广度。同时,还在各大汽车企业中征集“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以实践为基础,为汽车人才理论的研究提供素材和方向。

第三,立足人才工作,开展会员服务。

 汽车人才研究会的成立,恰逢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汽车企业遭遇人才短缺的瓶颈时期,因此,构建汽车人才资源平台、打造汽车人才工作品牌、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成为研究会工作的宗旨和目标。为此,汽车人才研究会充分整合人才界和汽车界的资源,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报社、美中汽车交流协会等行业组织,与一汽、东风、上汽、广汽、北汽、吉利等汽车集团,与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汽车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围绕“研究、培训、交流、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目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项目,为成员单位提供切实的服务。

概括首届理事会四年的工作,我们在“为中国汽车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宗旨指导下,以先进、科学的汽车人才理论为导向,以便捷、高效的汽车人才服务为支撑,依托组织人事系统的工作优势,聚合汽车产学研及相关行业机构的渠道资源,优化汽车人才供需对接的结构方式,立足全国,面向世界,打造出中国汽车人才工作的品牌和实绩,做了一系列基础性的工作,基本实现了首届理事会的工作目标和总体任务。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各位理事会成员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原国家人事部和现国家人社部领导、中国人才研究会和上海市、嘉定区各有关方面领导的指导,汽车行业的老领导万钢、苗圩、张小虞等都亲临现场助阵,尤其是上海嘉定区更提供了资金和物质条件等各方面的许多帮助。对此,我代表理事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感谢理事会秘书处同志的辛勤工作,感谢历次会议的东道主和承办单位的热情接待!

同志们,当前正是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振奋人心的重大历史时刻,我们的汽车工业和汽车人才事业,也都处于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将成为汽车人才研究会要遵循的原则和工作的核心。在首届理事会即将完成使命的时刻,我希望新一届的理事会领导再接再厉,按照中央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部署,紧紧围绕人才与汽车两大主题,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汽车人才高地,为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汽车强国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