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08
“这几年,中国汽车行业确实亏待技术工人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感叹道。在他看来,一线技术工人对于做强做大我国汽车产业的作用非常重要。
“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是机电一体化,在制造过程中,数控技术非常重要。没有专业化的团队,没有高技能的‘蓝领’,就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付于武认为,我国汽车一直在国际化道路上努力,但与合资企业、国外企业相比,我国自主品牌企业技术实力不强,在管理、产品质量方面的差距也不小。“为什么我们产品的质量不好?原因在于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尺寸一致性差,故障率高,而这与一线工人的整体水平直接相关。如果我们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一线工人,组建起一支技术过硬的技工团队,制造出来的汽车怎能打拼不过人家?”他说。
据付于武分析,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在技术人才方面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缺口很大,一个是知识层次不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导致整个社会准备不足,人力资源缺乏是表现之一。“目前,社会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才,但经过深入调查之后发现,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最大。我们缺乏高素质的、适应岗位要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研发人员,更缺乏高素质的技工队伍。”付于武举例说,前几年上海市急需7000多名汽车技工,而前去应聘的只有4000多人。他认为,求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容易,求一个合格的、业务出色的高级技师很难,原因在于培养一名优秀的一线工人需要很长时间,投入很大。
另外,我国汽车技工队伍普遍学历不高。付于武曾多次到国外汽车公司考察、访问,他告诉记者,参观国外的生产线,会看到很多一线工人。询问后发现,这些工人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持有大学文凭。据了解,在国外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在技工中的比例高达40%,相比之下,我国只占3.5%,差距非常大。
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技工,需要社会、企业、个人一起努力。付于武认为,首先,要坚持树立并宣传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鼓励人们到生产一线工作,倡导“劳动光荣”,尊重高素质工人,避免出现“二十岁干,三十岁看,四十岁退二线”的现象。
其次,汽车企业要重新考虑:如何鼓励人们到一线工作,怎么奖励技工,怎么调整待遇,从而吸引他们,留住他们。付于武建议,应该给予工人更多的荣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现代的汽车企业仍是生产单位,汽车产品是制造出来的,虽然研发、销售工作很重要,但更多的人在从事制造工作。“这些年来,我们注意到企业家对汽车行业的贡献,注意到科技人员的贡献,但对一线工人的宣传确实不够,应大力宣传尊重一线工人。”他说。
再次,从企业资源配置上,汽车企业家们应把更多的工作精力放在一线工人身上,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像尊重研发人才一样尊重技术工人。
另外,工人自身也要不断努力。付于武说,本报对技术工人的系列报道他都看过,“王洪军等人都是耐得住寂寞、在一线坚持学习、有刻苦学习态度的技术工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很快,但有些浮躁。对‘蓝领’工人而言,只有坚持在第一线学技术、拼技术,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最后,高素质技工队伍的培养还需要社会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参与。
付于武认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汽车产业对一线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一线工人,应该是有知识、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将可能承担不了这份工作。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