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31
高校培养人才如何与企业需求接轨
——在中国汽车高端人才发展研讨会暨2008年度中国汽车全明星阵容评选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管欣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在调研中发现,汽车行业中对高校毕业生非议很多,觉得高校毕业生目前的状况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高校课程体系比较陈旧等诸多问题。
从1983年后,我国高等教育就已经改革,取消了过窄的专业教育,如汽车工程专业不存在了,只存在机械工程专业,通用课程体系较多,专业课程越来越少,很多学校缺少自己的专业特色。根据我们的调研,欧美30多所学校汽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有专业特色。不过,最近教育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已经要求各高校也要有所侧重,加强专业特色。在新的教学指南工程中,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体系教育,课程体系要重新修改,新的教材体系要改革。
为什么汽车行业始终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有偏差?在做了调研之后,我们发现中国的汽车工业与国外相比,创新投入少,产品工程开发多。国外的汽车公司侧重于产品前期的研发,本科、研究生人群毕业后到研发部的比重很大,而后期产品开发部专科毕业人才多。目前中国的汽车工业真正做创新研发的部门很少。我国汽车人才培养的问题,本科和研究生人才教育与行业对现有人才的需求是有错位的,这是我们调研的主要结论。
每年到学校招聘的汽车企业非常多,但我觉得企业招聘的标准并不是很适合高校毕业生,企业是按照适不适合岗位的要求去考核的。国外大学毕业生都有3个月的岗前培训,国内企业岗前培训并不十分系统,对学生期望很高,希望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第一,企业重视文凭、证书,比如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但并不去测验考核学生对汽车的兴趣。比如忽视学生是否真正爱好汽车,是否愿意从事汽车的开发工作。其实,企业应把对汽车有激情的人招进去,才能真正进行创新研究,也能持续性地从事汽车工作。否则如果对汽车不感兴趣,只是将企业作为跳板,企业的人员流失也会很快。
第二,企业重视知识教育轻视能力,招聘时更多看重毕业论文是否适合企业的岗位。大学主要教的是能力,不单是知识。国外教育界认为,大专教学教的是工具和知识,大学培养的是高端人才,高品质人才应该具有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项目的运作能力和可行性论证能力。但实际上,现在企业到大学招聘人才往往感兴趣的是学生研学的专业方向,做过什么项目,与从社会招聘一样重视经历。大学的课程体系不可能完全是面向企业的经验。
第三,企业重经验。很多企业认为,学生是否掌握该专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导致学生为了满足企业的招聘需求,整天忙于考证书和相关实习等。
从学校教育方面看,大学的课程体系也出现错位,课程体系偏重知识教育,忽视基本理论体系,应加强各类人员课程体系的系统完整性教育。高校的应试教育也比较严重,考试课程达40几门,学生整天忙于课程考试,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很难真正形成自己的探索能力。今后考试课程应大量减少。
高校培养人才应该与企业需求接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导向,当然更需要各高校的课程改革和自己的努力。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