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58
赵福全:海归专家在汽车自主研发中的作用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赵福全在2007理事会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邵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汽车人才的问题。我的题目是《汽车行业人才问题的思考》。
我在国外工作了很多年,回国之后作为海归又很受关注,同时先后作为两家自主品牌企业的技术领军人,又在管理很多人才,所以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今天,我把自己在华晨做了近三年、吉利也做了快一年的经验总结一下,对人才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汽车人才的现状和分析
中国汽车业现在人才极其缺乏,闹人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才有邵部长这么德高望重的领导和很多专家来关注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人才问题任重道远。
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就是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培养了50年的汽车人才,像吉林工大这样的大学,作为这方面的领军学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大学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学院,早期培养的很多人现在都已陆续退休了。但是汽车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减慢,而是相反呈几何速度增长。第二就是行业特点决定真才难觅。汽车是一个产业链极长的行业,懂车身不懂底盘不行,懂底盘不懂发动机不行,懂技术不懂市场不行,所以需要方方面面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就是恶性竞争造成人才短缺。现在汽车行业跳槽频繁,这就延长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如果一个人到企业去,不做半年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完全熟悉情况需要一年,真正做出贡献要两三年之后。很多企业都说缺人,但实际上是没有留出充分的时间来培养人才。
那么汽车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个人体会,需要的不是精英,而是基础扎实、专业精深的人。如果你设计发动机,连原理都搞不懂,你设计什么呀?解决了问题也是碰的,解决不了才是正常的。同时,知识面要宽、适应性要强,因为做任何行业都要和很多人打交道,要在很多特殊情况下去解决各种问题。就这一点,我认为汽车行业人才与IT行业有质的区别,可以从几方面来讲。第一个是行业特点:汽车行业应该是长、慢、稳;IT行业则是短、平、快。第二是人才侧重点:汽车行业精英型人才远没有经验型重要;而IT行业绝对是更倾向于精英型人才。第三是培养周期:汽车行业人才培养周期很长,因为他要从最初画图开始锻炼;但IT行业不一样,很多没上过大学的人也能写出一流的软件。第四是换岗的适应性:汽车行业上手慢,挖来的人没有半年时间出不来成绩;IT行业就不一样。第五是从事的工作:汽车行业工作非常繁杂,IT行业就不一样。那么结论就是:汽车行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你很难期望他产出,就算产出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人才缺乏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外资、合资企业对于人才资源的不公平占有,这对自主品牌来说是一种挑战,如果说中国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那么这对民族汽车工业也是个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从品牌的角度来说,合资品牌比自主品牌更有吸引力,人家是世界五百强,对人才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从全心全意搞自主研发的角度来说,外资企业并不搞这个,所以培养不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从需求角度来说,自主品牌更需要人才。通常是自主品牌招不来优秀人才,就自己培养,但是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最后轻而易举地就被挖走了。所以造成自主品牌人才短缺,外资、合资品牌人才浪费。
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应对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就是制度。日本是终身制,进了丰田,你的子孙后代都有保证。我们没有这个机制,而且很多企业也没有办法让年轻人相信企业能为他养老送终,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美国虽然不能做到终身制,但它也有机制,就是你在这个企业工作一定年限退休之后,就能够拿到退休前工资的百分之多少。为什么国外有这些机制呢?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限制员工跳槽。企业培养一个人不容易,尤其汽车行业必须要稳扎稳打,要有耐心。所以我认为汽车行业所面临的人才问题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如果从民族汽车工业的角度来讲,那就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中国的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它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如果说人才是自主创新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把自主创新压在某几个企业上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可以有一百个理由关闭,但是行业不能没有自主创新。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制定一个机制、甚至说服国家来解决这个无序竞争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帮助我们的自主品牌来培养、吸引、留住人才。
二、海归专家在汽车自主研发中的作用
海归在汽车自主研发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第一还是定位问题,海归到底是什么。我的观点就是别把海归当另类。正因为你把他当成另类了、一个特殊群体,你就会用特别的眼光去看他。我认为海归就是在国外有过教育、工作经历,又回到祖国工作的很普通的中国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海归自己也要清楚自己是谁,国内的企业和任何一个人都要这样去看他,这样心态就比较好了。定位不清楚,肯定会进入怪圈。第二个问题,海归到底能带来什么?我认为海归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的理念,他的机制,他的文化。因为海归是人,你应该希望这个有特殊背景的海归通过自己的经历能够影响到他人。理念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但是对企业、行业和国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海归人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他发挥的作用是一座技术融合的桥梁,同时又是一台自主创新的发动机,最后他一定要成为一个研发团队的领军人。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很多人认为海归能够把中国的自主品牌做起来,我认为错了。实际上,现在中国有多少人在做汽车,海归占的比例又是多少?海归人才只是千万汽车产业大军中的一份子,如果他做好了、发挥作用了、企业也认可他了,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生力军,但他永远都成为不了主力军。
既然定位清楚了,就涉及到一个怎么来选择的问题。我认为海归和企业都要冷静地面对双向选择。第一,海归要自问:我能干什么?我喜欢干什么?能干和喜欢干是不一样的。英语有句“can do”和“enjoy doing”,你一定要干你喜欢干的事,还要能干,我认为这才能发挥作用。另外还有一点,你要问你自己:我为什么回来了?为了钱,为了地位,还是要开拓一番事业?如果为了地位,这个地位你能永远保住吗?如果为了钱,没有了地位你还能有钱?但如果是为了干事业,你却成天抱怨,你就没有做事业的基础了。第二个问题,企业也要自问:你招海归要干什么。如果要装点门面,那你就不要逼着他去开发车,你可以成天让他见媒体。要他解决技术问题?没有一个人能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如果要用他做领军人,你是不是又给他提供了这个必要的环境。这都是需要深思的。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海归和企业双方都要明确,海归不是大拿,更不是救世主。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更何况海归呢?海归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要自视过高,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要求全责备。同时,海归和企业都要避免进入一个“一俊遮百丑的”误区,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如果真有某个海归十全十美,那么你还要自问,这个人会选择这家企业吗?
那么海归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干任何事情都重要。一个金字塔式结构的团队,应有一个在塔尖上面挥手的领军人,还要有一批真正有管理和技术能力的中间力量,最后是分母最大的技术人员。实际上,你把海归放在哪里,就决定了他能做什么事。在其位谋其政,他没在那个位置,你让他谋那个政,是强人所难。所以,海归和企业都要弄清自己在这里面起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来进行比较一下,证明如果单想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必要找海归。一个是海归和工程公司的比较。解决某一个技术问题,海归绝对不如工程公司,因为工程公司有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一个完备的数据库、一套标准的流程,在这方面,某个海归是做不到的。但是在建设研发团队、积累研发经验、完善流程、健全机制这些方面,工程公司是根本不可能帮企业做的,即使做也是有巨大成本的。那么在这方面海归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工程公司。因此,我认为海归是在造血,在帮你建立具有造血功能的团队;工程公司则是在输血,你要拿钱来血就有,不拿钱来血马上就停掉,就是这种状态。第二个是海归专家和外国专家的比较。没有一个外国专家会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做长远打算,而且他也很难融入我们的本土文化,更谈不上帮你展望未来;而成功的海归专家则足以引领一个企业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海归的真正的价值所在。
海归的意义到底何在,尤其这两三年回来的海归们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先期回国的海归专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意义远大。第一点,先期回国的海归带头作用非常明显。这些最先放弃国外优越待遇和生活条件的人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你们到底特律招商说再多没有用,海归如果回去说中国那里没办法再做下去,国外汽车人才就真不敢来了。第二点,海归在国内的表现有示范作用。这些先期回国的海归在国内能否获得预期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能不能聚集和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影响着还在国外犹豫是不是要回来的那些人,甚至会影响着现在国内上高中、大学将来要出国留学的人。也许我们可以等二十年之后中国环境更好了再吸引更多的人才,但是那个时候那些人回来也没有用了,而且中国民族汽车工业也就很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所以,对于首批回国的海归,整个行业都要给他们爱护和包容,以促成更多的海外人才加入海归的行列。我认为这一点远比这些海归单纯做了什么事意义更大。
那么从我个人出发想提一些忠告。第一,海归自身要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积极适应,切忌抱怨,不要一味推崇国外。第二,用人单位要对海归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为海归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个足够的适应时间,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成功的时候多给点掌声,困难的时候多给些鼓励,不要因为一两件事就轻易地对整个群体下定论。第三,对媒体朋友们,我认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海归要多点耐心,少些炒作。
三、未来汽车人才的培养
第一,怎样培育务实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汽车行业最大的挑战。高校是始发站,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企业是大课堂,要进行合理的定位。一个领导千军万马的人物是从最普通的员工做起的,但是现在国内的年轻人很难做到这一点。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要完成人才的塑造,能够应用于所有国家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是不存在的,一汽的不一定适合上汽,上汽的不一定适合吉利。日本的人才培养机制,美国人就感觉很压抑,至于中国应该怎么走,现在还不清楚,因为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每个人都在找定位,而且找了两年之后也许情况又改变了。国家也只能做五年规划而已,人就更做不到这一点了。所以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对于不同的人才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我有一个自己的建议。对于高校,在汽车人才的培养时,一定要强化工程师教育、弱化科学家教育。大学应该帮助学生打下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实用知识和动手能力。另外高校要引入一些企业经验丰富又能到大学站讲台的人,我认为这对于工科、特别是汽车工程师的培养至关重要。我特别希望工科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之外,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多参加社会、尤其是企业实践,这一点我们要更多地向德国人和日本人学习。对于企业,要做到很标准但很难做到的一句话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人才要“三心二意”:真心、爱心、耐心和诚意、在意。企业要保留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社会需要人才流动,企业需要留住人才,这是矛盾的统一体。但企业不要把人才当作私有财产,要立足于行业高度,在企业内部鼓励人才自由流动,进行适应性选择,不同岗位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为企业自身培养人才就是为行业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企业要站在一个行业、一个民族的高度上来做事,中国的汽车行业才能更有希望。对政府和社会来讲,要塑造一个宽松、有序的人才成长环境,要照顾到社会、行业、企业多个方面,要引领、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真正交流。对于人才本身,我的建议就是,“人生难得几回搏”!高校毕业生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不要把工资、地点当成唯一的选择标准,你要考虑到这个工作可能带给你的事业发展机会。从各方面综合指数来说,自主品牌企业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上佳选择。
人才的问题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人才研究会肯定有永远讨论不完的东西,它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它的人才战略起了关键作用,只有建立一套完整、互动的人才机制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我认为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在完成一个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