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5年,智能网联汽车在欧洲吃得开吗? | 联合年会辩论集锦

2023-11-20

汽车人才研究会

1138




如果这是一条必行之路,那我们必须要看清这条路上可能存在的荆棘。


近几年来,极氪、岚图、长城等多家国内车企纷纷发布了欧洲战略,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出海征程也正式迈向2.0阶段,从产品、营销、服务、制造等多个层面同步发力,以求能在欧洲这块传统车企已有百年历史的地盘上争得一席之地。


然而事实上,欧洲发达国家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起步并不晚,甚至可以说是超前的,只是在真正的产业化应用上,因为政策、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放慢了脚步。而中国若想要真正依靠本土的智能电动车打开市场,也同样需要条件的匹配、机会的青睐、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磨砺。

       
辩论现场        

万事已具备,东风何时来?是三年、五年,还是更久远的未来?11月24日下午,2023“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的辩论环节正式开启。六位嘉宾分为两派,共同对《再过5年,智能网联汽车在欧洲吃得开吗?》展开辩论。本次辩论将分别通过三个回合来解析“车企勇闯欧洲”背后的那些事儿。


     
     

本场主持

蔚来汽车执行副总裁兼全球质量委员会主席、北美汽车人协会主席  沈峰


正方 

Stellantis中国电子电器部总监  徐洋

赛恩领动联合创始人兼CEO  李旭阳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师学会新能源汽车部副部长  刘光明


 反方 

奥地利奥中科技交流协会副会长  陶剑波

虹感微电子董事长、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副会长  倪杨

全英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副会长  唐华寅




第一回合:

五年内,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智能车能否适应并认同?

人性的本质总是相通的,会追求更轻松、舒适的行为方式

徐洋认为,当前的中国智能车在自动驾驶层面之外,更增加了许多娱乐功能,对欧洲人来说是一个亮点般的存在。因此从需求本身来说,并没有区别,唯一只是在实现的路径上有所差别。刘光明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表示欧洲在这两年对中国车的关注度非常大,本土车企让欧洲的年轻人能每个月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接触到国产车,影响力也正由此不断扩大,而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细节上可能要有所调整,例如增加驾驶的辅助功能、增加一些实体按键等。


对此,李旭阳总结道,智能化的过程是一种“可以让人越来越懒的features(特色)”。欧洲人之前确实非常保守,无论从设计、开发、使用上都有自己的固定生态,但自从中国车打入市场后,一样会成为德国人讨论的热点话题——



     
     

     
     
     
     
李旭阳


“所谓智能化就是,我们只要躺在车上,只要动动眼睛,点点手指,或者是脑子里想一想这个车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在欧洲的时候,我一直认为欧洲人很保守,也让自己变得很保守。直到最近几年当中国的车做得越来越好,包括今年慕尼黑车展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很多以前的德国朋友、同事都在聊中国汽车。我就发现人性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人都希望可以轻松、舒服。当中国这些很酷炫的功能引入到德国市场时,至少德国人眼睛是亮的,他会对这些功能很感兴趣,他会拍照,会去聊,平时就会成为他们日常的话题。所以本质上在智能化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国家和国家的区别。”


智能化是人们的需求,但在欧洲,其底层思考会有所不同

针对正方的观点,唐华寅认同“智能化是为了支持每个人都希望变得更‘懒’的需求”这一总体目标,但他始终认为,底层思考上,欧洲人和中国人始终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欧洲人更注重数据隐私,不光是在法规、标准层面,更是在人们精神层面的植根。陶剑波则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表示,文化和消费习惯是需要很长时间去改变的。中国智能网联车从贸易性出海转成技术性的、生根发芽型的出海,就必须要对当地法律法规、数据管理、合规性等体系化工作进行关注。


倪杨则提出,欧洲人并不是不认可智能化,但归根结底,智能是解决人和汽车之间的沟通,而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来把人和车连接在一起——



     
     


倪杨


欧洲品牌汽车从一开始到现在,所有有名的品牌崛起都是和运动有关的,所以这个情况下,人对车会有一种特殊的体验。每个地方的汽车文化也不一样,比如说法国汽车,别人会关注0-100加速多少、极速多少,很少有人说这个车子噪音太大之类的。但在亚洲,大家都关注这个车是不是安静、省油,是不是开起来比较舒适。我并不是说别人不认可智能,而是别人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来把人和车相连在一起,这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方向盘,男士开车方向盘重一点比较好,换成女生则是轻一点比较好,这些东西慢慢就开始变成智能化的、根据不同的场景来自动调整的情况,这样的东西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认可的。”




第二回合:

欧洲对智能化的投入和中国有差别吗?

有自我约束在,但目标一致

李旭阳从个人经历展开,表示欧洲车厂在自动驾驶这件事上更像是长期主义者,中国更像是中短期主义者。国内企业更多要去为接下来3-6个月的销量而设想,所以很难直接去考虑五年以后怎么做。欧洲虽然没有展现得百花齐放,但它仍然在持续研发、持续投入,也正在用一个可靠、客观的成本来帮助L4进行落地。


徐洋以特斯拉为例,表示特斯拉在出了自动驾驶的事故之后依然没有影响销量,说明人们对这件事存有一定的容忍度。以及欧洲在这方面的投入数额也更为巨大,他们只是会不断反省,有自我约束在,但方向上是始终一致的——


     
     


徐洋


“欧美的主机厂也好,车主也好,都非常看重安全,但是这些小心谨慎并没有阻挡特斯拉在搞自己的FSD,特斯拉能在不说自己够到L几层级的情况下,不断开放、迭代出特色来。它有庞大的粉丝群,在出了撞车事件后,也完全没有影响到他的销量,也就是说大家对这些事情还是有一定的容忍度的。在自动驾驶方面,中欧都非常重视,但是在研发投入上,欧洲的金额一定更大。欧美主机厂有很多自我约束在,会不断反省做这件事情的风险,花很多钱去证明这件事是否可行,很多投入是投在这方面的。但不能否定的是,欧洲和中国对自动驾驶往前推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因市场环境不同,中国已完全跳脱出原有标准

陶剑波以奥迪在L3自动驾驶的研发历程举例,认为奥迪在布局、研发、产品成熟度上在十多年前已有所储备,但由于法律法规等现实原因并未落地并形成产业化。因此推导出,欧洲对交通的安全、用户的安全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接受的速度会比国内缓慢许多。倪杨认为,L3之后更有一座大山要逾越,即绝对的可靠性,可能还要环境的配合,例如5G网络、道路辅助或特定场景,因此是个漫长的过程。


唐华寅则表示,欧洲当前推出的一些功能更像是为了技术层面考虑,针对L1-L5的分级而进行的设计,而中国早已经跳出了传统的定义,真正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出发,因此双方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唐华寅


“我觉得可能有一个例子可以聊一下,前几年,欧洲还有车企推出所谓的L4,比如说只用在某一个特定的停车场,类似这种功能的开发。这个不一定完全是站在市场和用户的角度推出的,一定程度上更像是被书本的定义的、L1到L5的分级所固化出来的东西(类似于为了突破L3、L4技术而进行研发的行为)。反观国内有各种各样领航辅助的功能,从高速领航、城市领航到通勤,这些话题非常火热,可以说是跳出了传统L1-L5定义级别的行为,而真正是从市场的角度看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功能。所以两边市场推导出来的车企行为是差异很大的。”




第三回合:

L4自动驾驶公司在中国和欧洲的创业土壤/前景如何?

中国和欧洲都存在机会,有落地、商业化可能

李旭阳认为,中国的土壤较之欧洲非常适合创业者起步,在资本、政府支持、人才方面皆有显著的优势。此外,欧洲人才的个性也相对来说更保守一些。但在另一方面,欧洲企业依然在底层的技术、应用上逐步发展,这也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的。


刘光明从电动汽车的发展作为对比,认为欧洲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初创公司数量不少,会自己做一些新型材料,因此他相信在ADAS领域也会有相类似的情况,但是要注意在落地的过程中的产业链融合问题——



     
     


刘光明


因为我主要是关注电动汽车这一领域,其实从电动汽车来说,欧洲的初创公司也是很多的,他们自己做一些新型电池,包括电池当中某一种材料、电解质等,国内也很多。如果是涉及到ADAS领域,我感觉应该会有相似的事情。资本投入上,几个月前欧洲、美国的初创企业股票也涨得比较厉害。但是以电池为例,个人感觉有一个问题,就是电池主要的产业链都在东亚,欧洲虽然有很多创业公司,但是很难融合到现有产业链里做成物美价廉的产品。因此在ADAS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可能也会存在类似问题。”


在欧洲,长尾问题若无法解决,商业化始终存在阻力

唐华寅表示,在创业方面,需要三大要素,即用户需求、企业创新和政策推动。而国内这三点已经比较成熟,形成闭环,但也恰恰因为此趋势,国内在智能化的方向上要超过欧洲大于五年。倪杨补充说,欧洲部分地区的创业土壤也是比较优质的,但是技术的层次上会有非常高的要求。国内虽然起步会相对容易很多,但后续的资金保障尚存在挑战。


陶剑波表示,欧洲政府在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层面已经作出了很多努力,有很多布局和想法去推动“减少事故发生”这一愿景。但是在商业化方面,他们的思维方式依然无法逾越长尾问题的障碍——


     
     


陶剑波


“欧洲政府在L3层面的推动首先是落地在法律法规上,他们讨论了非常多,且真切地做了非常多的布局和想法。但是在商业化方面,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只要在看得到在安全验证上,或是长尾场景上有一个没有办法解释的漏洞,他们在立法方面就会有非常大的阻力。所以推动他们有这个愿景,可持续、环保是他们的大方向,安全也是重要的一块概念。”



     

结语

近年智能电动车产业的兴起,无疑给中国车企带来了进军欧洲的“窗口期”,较之

十年前,他们已经获得了很多机遇和更大的市场。然而,如何在欧洲市场站稳

脚跟,避免“昙花一现”,也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通过以上辩论,我们不

感受到,作为本土车企依然要沉淀自己的技术与思考,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

让中国的产品在世界的角落散发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