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0
汽车人才研究会
1572
汽车人才研究会资深研究员 黄晓静
直面中国车企国际化的人才现状、需求与管理挑战。
近日,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简称“汽车人才研究会”或“中汽人”)指导,十多家中外华人汽车团体共同主办的2023第十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中汽人在会上发布了“中国车企国际化发展及人才现状研究”课题成果。该课题负责人、汽车人才研究会资深研究员黄晓静从全球视角下的中国车企国际化趋势、欧洲市场洞察与中国车企的挑战、中国车企国际化人才的现状与需求以及面向未来的人才管理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车企国际化之路与人才管理挑战。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车企国际化趋势
在黄晓静看来,中外车企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非常值得关注。第一个节点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重建和基础设施修复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汽车出口提供了机会,代表车型有:雪佛兰Bel Air、奥斯汀A40和雪铁龙2CV。
到20世纪末期,石油危机促使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石油危机导致油价飙升,小型节能的汽车成为美国市场的首选。在此阶段,代表车型有丰田Corolla、本田Civic和大众甲壳虫。
在21世纪初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开放为国际汽车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出口机会,代表车型有:大众帕萨特、丰田卡罗拉和本田雅阁。
在2010年之后,电动汽车开始崛起,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以及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电动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代表车型包括特斯拉Model Y、上汽MG4 EV和吉利 Polestar。
近三年,我国汽车出口强势增长。汽车出口增速在2021年翻了一倍,从100万辆增长到200万辆;2022年同比增长54%;2023年1-9月同比增长60%。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出口非常亮眼:2021年同比增长39%,2022年翻了1.2倍,今年1-9月翻了1.1倍。近两年还有几个令人激动的历史节点:一是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300万辆,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今年第一季度,出口突破100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截至今年年底,我国全年出口预计约为450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能达到100万辆以上。
我国汽车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过去,中国汽车出口主要依赖亚非拉等非发达国家市场。近三年,中国汽车出口到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取得了巨大突破。今年1-9月,欧洲出口占整体出口的比例已达25%,而这一数据在2020年仅为12%。也就是说,我国在欧洲出口的占比翻了一倍。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出口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增长点。
除此之外,今年还有两大行业盛事。一是4月上海的车展,这是疫情后全球第一场A级车展。在这场车展上,海内外主流汽车品牌都以最高规格参展,宝马、奔驰、丰田等多家跨国车企高管纷纷带队到上海车展。前不久,慕尼黑车展空前火爆,这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汽车盛会。在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成为除东道国 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包括比亚迪、阿维塔、赛力斯等整车企业以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地平线等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供应商。
中国车企在这一年里产生了一些新动向。
首先,众多车企纷纷发布国际化的战略。在4月的上海车展上,极氪品牌宣布启动欧洲战略进军全球市场,声称2026年将进入大部分西欧国家。同期,长安汽车发布其海外战略——海纳百川计划,宣布2030年进入全球90%以上市场。今年年中,广汽集团宣布推出1551国际化战略,表示到2030年实现50万辆销售目标。
其次,加速布局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今年2月,奇瑞汽车宣布在阿根廷建造一座整车工厂,主要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7月,比亚迪宣布将在巴西建设三座工厂组成的生产基地综合体。分别是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工厂、电池材料制造工厂以及客车和卡车底盘制造工厂。同期,上汽宣布将在欧洲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目前仍处于选址阶段。过去车企在海外生产制造基地选址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从今年来看,车企逐步走向了欧美地区。
最后,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合作。7月,大众认购了小鹏汽车4.99%的股份,并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车型。近日,Stellantis集团计划入股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并以51:49的比例成立“零跑国际”合资公司。这对于零跑汽车出海,能提供非常强的支撑作用。
欧洲市场的洞察和中国车企的挑战
黄晓静从文化背景、交通环境、消费者偏好和产品特征等方面对比了中国和欧洲市场的特点。
在文化背景方面,欧洲作为汽车发源地,拥有悠久的汽车历史,汽车已成为欧洲文化的重要部分。欧洲车主通常更看重汽车的历史传统、工艺、品牌的历史和声誉,这些在消费者决策购车时成为首要考量因素。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历史不长,但在经济增长快速、国民收入提高、汽车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随着科技发展,中国车主更关注并更容易接受新技术和新趋势,这是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能在中国市场快速铺开的原因。
在交通环境方面,欧洲城市历史悠久,道路规划在很久以前就完成,因此街道相对狭窄,小巧灵活的汽车更受欢迎。同时,公共交通系统发达,使得汽车在某些城市不成为出行首选。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有更多宽敞道路。因此,大型汽车SUV、MPV在国内更受欢迎。
在消费者偏好方面,欧洲消费者更偏向于提供良好驾驶体验的汽车,更倾向于购买操纵性好、动力足以及经济实用的汽车。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由于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非常核心的位置。所以,他们会更重视车辆的舒适度、实用性,尤其是后排空间和内饰的豪华程度。
在产品特点方面,欧洲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早就开始研发更高效、更低碳的汽车。同时,鉴于对工艺和工程的高要求,欧洲的汽车生产通常具有较高的精密制造工艺。随着市场逐步扩大,包括国内和海外市场,中国车企更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尤其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方面。同时,中国汽车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文化和审美的影响,越来越强调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在黄晓静看来,中国车企出海欧洲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期望需要时间塑造。因为品牌的历史、传统和声誉在欧洲消费者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车企在海外建立汽车品牌形象需要更多时间和策略,以达到与本土品牌相应的声量和认知度。同时,欧洲消费者更重视汽车的驾驶体验、操控性、动力和经济实用性,而不仅关注舒适度和内饰的豪华程度。
中国车企国际化人才的现状与需求
根据“中国车企国际化发展及人才现状研究”课题成果,黄晓静介绍了中国车企国际化人才规模情况。
该课题将国际化人才的口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车企下属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或国际事业部,全职负责对接海外业务的从业人员;另一类是国外车企负责海外营销、研发、制造的管理技术从业人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包括海外工厂的直接生产人员,因为汽车行业属于制造业,所以制造人员占比相对很大。
根据课题分析的十家整车集团在2022年的情况,符合上述要求的国际化人员超过1000人以上的只有两家,500到1000人的为三家,200到500人的为三家,200人以下的为两家。根据车企所有从业人员的比例,国际化人员占比最高的达到了2.4%。大部分车企占比不足全员的2%。相对于当前业务发展速度,去年大部分车企的出口业务已经占公司整体销量的10%以上,甚至有车企能达到20%-30%,基于这个业务发展情况,中国车企的人员匹配远远不够。
在人员结构方面,该课题按业务板块将国际化人员分为四类:海外营销、海外研发、海外制造以及国内负责后台支持板块。在这十家车企中,海外营销占比最高,达到了63%;其次是国内负责后台支持的人员达到28%;此外,海外的研发为8%、海外制造为1%。由于海外营销是目前车企国际化人员布局最多的人群,因此黄晓静进一步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海外营销板块,外派人员占比约为39%,外籍人员占比为29%;销售人员占比达到40%,售后服务人员占20%。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营销板块是当前车企国际化人才队伍的主力。随着业务发展,人员结构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从车企招聘需求变化来看,目前车企出海对人才需求最大的岗位是营销服务类岗位。例如销售岗,负责渠道建设、区域销售、品牌传播;售后岗,负责售后维修服务服务商开发管理等。售后岗是车企当前需求最高的岗位,占整体招聘岗位的35%;销售类岗位的需求占比为26%。除了营销服务岗位外,负责市场研究分析、整车违规认证等需求评估相关的规划类岗位也是车企需求较高的岗位。这是车企进入海外市场,打开目标市场的关键所在,当前需求占到整体招聘岗位的20%。
中国车企面临的人才管理挑战
黄晓静认为,中国车企当前面临的人才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全方位人才短缺。在中国车企海外业务爆发式增长的阶段,现有人才无法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同时,内部人才在某些关键能力上存在短板,如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外部人才的招聘和留存也面临各种困难。
其次,人才需求正在逐步转变。过去我国更依赖产品出口,现在会更侧重对外投资和直接生产。面向未来,相应的人才需求也会随之改变,前者主要关注营销服务型人才,后者则关注更多研发、制造和管理技术人才。
第三,人才管理复杂性增加。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海外国家在公众文化沟通方式和管理风格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车企的海外经营和管理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据黄晓静介绍,车企进入欧洲市场,有两类人才值得关注——文化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文化型人才是指具备深入理解、适应和运用不同文化背景特点的能力,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合作的人才。这类人才主要能发挥三方面的助推作用。一是能更好洞察、深入理解欧洲消费者独特的需求、品味和购买行为,帮助企业设计与市场匹配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在跨文化的协同方面,文化型人才能确保与欧洲供应商、合作伙伴及政府机构进行良好互动,从而促进业务流程的推动。三是助力品牌与文化融合,能参与到企业的品牌定位和传播过程中。同时,确保公司价值观与欧洲对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等期望保持一致,从而强化品牌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技术型人才指在特定技术领域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他们掌握行业先进技术和方法,能够进行研发创新和产品优化,确保技术质量和竞争力的同时,这类人才也能发挥三方面的助推作用。
一是满足技术标准。欧洲对汽车质量、环保和安全等标准有明确严格的要求,技术型人才能更好地确保产品技术达到甚至超过这些标准,从而满足欧洲市场的严格审核。欧洲是制定许多汽车标准的国家,这一类的技术型人才更有可能参与到制定这些标准过程中。对于企业而言,他们也能拥有更高、更好、更多的话语权。
二是助力技术创新。欧洲拥有悠久的汽车文化历史和众多汽车技术人才。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欧洲也在持续创新。技术型人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创新突破,为欧洲消费者提供更符合预期的产品。
三是助力产品研发与定制化。技术型人才能根据欧洲市场特征进行产品研发和定制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面向未来,黄晓静分享了她对企业人才管理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首先是全球化视角的人才战略。车企需要引进并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以确保管理团队拥有跨文化、跨公司、跨国的运营经验和全球视角。
其次是多元文化的团队融合。车企需要构建具有多元化背景的团队,鼓励团队成员理解、尊重并融入不同文化,从而激发跨文化间的创新合作与碰撞。
再次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研发布局。在海外战略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汇集全球技术精英,推动技术交流和持续创新。前两年,中汽人在研究车企海外研发布局过程中发现,在2015年之前,许多车企持续在海外进行研发布局,近些年动作偏缓偏慢。在她看来,在2015年之前,中国车企在海外布局旨在于学习和借鉴海外先进技术,将其引入国内;面向未来,车企更需利用海外技术精英,寻求更高、更先进的技术发展。
最后是人才流动和职业发展。为了建立全球人才数据库,便于更快速地在各地区和项目中配置合适的人才,并为员工建立更多职业发展通道,从而更好地培育出车企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黄晓静认为,国际化是中国汽车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自主品牌想要在全球市场立足,不仅需穿越地理边界,更要深入探索各地文化。对于车企而言,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将多元文化的精髓融合到产品和服务中。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技术领先成为企业维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人才引进、培养与储备尤为关键。只有确保团队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发挥其潜力,企业才有可能走向更长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