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汽车产业技能人员发展洞察报告》正式发布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对精益求精为“大国制造”奉献智慧和汗水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念于心,他一次次走进制造业企业,同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亲切交流。在今年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他亲自为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71岁的“钢铁裁缝”艾爱国颁授勋章。“直接关系到汽车制造品质的技能人才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十四五’时期需要大力发展和建设的汽车产业三支队伍之一,是我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根基所在。”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委会(简称“中汽人”)理事长朱明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结合当前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中汽人在2021年再次启动了中国汽车企业技能人员发展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汽车行业技能人员的总量及人才结构的现状和转型趋势、汽车行业技能人员管理现状、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对标分析,以及近年中国职业院校培养体系的转型,多维度、多角度呈现汽车行业技能人员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助力汽车行业技能人员的发展在“十四五”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这份成果的结晶——《2021中国汽车产业技能人员发展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已于2021年9月26日,由中汽人研究部副主任陈丹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汽车行业评价规范暨评审(终审)会议上进行了专家研讨与论证,并在会后征集了多位行业专家意见,现正式发布。从“报告”中可以发现,作为实现汽车强国梦想的重要保障,汽车行业技能人才当下仍然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问题。据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今年发布的2020年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13家重点汽车集团技能人才总量为44.3万(不含实习与劳务人员)。而据工信部、教育部调查显示,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其中包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技能人才的短缺是中国汽车企业的一大痛点。从社会现状来看,技术工人短缺问题突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但中国高技能人才占比却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据“报告”,本次研究共有11家整车集团参与数据填报,其中汽车行业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占比为25.42%(覆盖汽车行业技能人员总量为37.72万),而德国高技能人才占比为50%,日本高技能人才占比为40%。
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国家对技能工人的重视前所未有,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前所未有,对技能工人的培养力度前所未有的背景下,自2019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中国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提升,近四年,高技能人员(含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比平均增长率为4%。
与汽车行业人员整体流动性加大的趋势相一致,技能人才也出现了流动性高、稳定性不足的现象。陈丹认为,由于制造业具有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相对不自由等特点,许多中职、高职的毕业生首选的并不是汽车制造厂,而是相对更有吸引力或环境更为自由的行业。2020年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报告研究结果显示,非管理技术人员(主要包括班初级管理、直产、辅产人员)自2017年首次出现净流出之后,入离差逐年扩大,2019年的流出比2018年增加了将近3个百分点,但在2020年入离差有所缩小,从2019年的8.8%降到去年的5.9%,而整体还是处于净流出状态。对于技能人才入离差收窄,中汽人专家认为,相比2019年因汽车寒冬出现人员大动荡大“出走”,2020年在多方面因素加持下,技能人才离职逐渐回归理性。此外,鉴于产销量下滑,企业人员招聘收缩,且更倾向提高自动化率来解决业务所需。
此次“报告”调研选定了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及关键岗位,共针对5个工种进行了数据收集与统计。经梳理发现:在人才总量方面,2020年,汽车行业技能人员总人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总装>焊装>维保>涂装>冲压。陈丹指出,这一人才总量的分布情况与工种的自动化程度及工艺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冲压工艺自动化率相对最高,因而其产线上的技能人员数量也最少,而冲压工艺当中模具工也是较为核心的工种;其次是涂装工艺,涂装生产线的自动化率也越来越高,但其工艺复杂程度较高,工序类型也较多,很多操作还需要技能工人来完成,如喷涂、细密封等,因此其技能人员数量仅次于冲压工艺;而焊装生产线近年来自动化率也有较大提升,焊接、涂胶,以及大件传输都实现了自动化。四大工艺的自动化率的提升,减少了人工作业,同时也带来了维保人员的增加。而总装生产线定制化程度极高,依据车型的差异增多,工人数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技能人员数量最多。“报告”还显示,2020年,汽车行业四大工艺的技能人员各等级占比整体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基层技能人员比例大(初、中级工占比3/4),高技能人员比例低(只占1/4)。在专家研讨中,行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自动化率的提高,可以预见未来汽车行业技能人员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而目前“机电维修工”人才结构已呈橄榄型分布。因为初级工比例将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逐渐较小,中、高级工、技师将成为中坚力量,而高级技师因其年限、专业要求高等原因比例也相对不高的分布形状。在奇瑞控股集团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主任、技能人才评价技术专家刘兴江看来,未来技能人员总量应当会继续缩减,对于企业而言,缩减掉的人员,一部分从冲压、焊装、涂装三大工艺流向了总装生产线,或转岗到设备操作及维护保养的相关岗位,另一部分则调整到了服务保障岗位,如物流等。上海技师协会会长、国家级技能大师、原上汽大众发动机厂维修总监徐小平认为,未来最为紧缺的技能人才,将聚集在工业服务领域。在智能化制造时代,新型技能人员的主要工作将是监控和优化,维护和运营强大的工业系统。随着汽车行业技能人员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这给技能人才管理者指引了一个管理方向——未来汽车行业技能人员的人才结构是否应当以橄榄型结构为目标来进行人才通道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这值得行业及技能人员管理者深思。还有一个行业共识是,随着制造自动化的深入发展,技能人员结构将会得到持续优化,虽然人员总量会减少,但对技能人员的知识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朱明荣就曾指出,在汽车“新四化”趋势下,技能人才需要从事新岗位、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义、能力和需求以及层次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其次,随着生产车间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未来的很多领域需要实现人机协同工作,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技能也将成为新型技能人才的必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技能人才队伍将以知识型、创新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主。也就是,未来技能人才需要全产业链“通吃”、软硬兼备,以及具备岗位迁移能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
展望“十四五”,汽车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企业、院校、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努力,营造更加健康和合理公平的人才成长环境,助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陈丹建议,企业作为用人主体,需要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投入,通过设计更为多样化、更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营造更好的企业文化和人文环境、合理安排劳动强度,同时设计更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培养与激励技能人才。政府和高校也在为技能人才发展持续发力。2019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拟建单位名单。56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名单中,与汽车制造业相关的学校及专业群共有21所;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名单中,与汽车制造业相关专业群建设单位共有20所。其主要专业聚焦在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电机与电器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实施“双高计划”,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今年上半年,教育部还正式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此次专业目录修订,不仅仅是名称的调整,更是一次内涵的调整,甚至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重新梳理或重构,多年来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情况或将得到逐步改善与缓解。在行业方面,为填补行业技能人员评价标准的空缺,帮助企业自主实现技能人员的培养、评价、鉴定及发展,推动全行业技能人员水平不断提升,中汽人于2019年联合国内十五家整车(集团)企业协作开展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汽车行业评价规范工作。目前已经发布8大工种评价规范,相关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中国正在走向智能制造大国,汽车技能人才发展迎来新契机。随着多方发力,相信一批日益壮大的技能人才队伍将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