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于武:十四五”是汽车产业开启新纪元的关键五年

2021-05-24

汽车人才研究会

1043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处于百年不遇的深刻变革之际,又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下,中国汽车产业即将迈入全新的“十四五”规划期。笔者认为,“十四五”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开启新纪元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下重新思考、重新布局、重新出发,而这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
 



“十四五”将面临三大深度交织


“十四五”之所以关键,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笔者将其概括为六个重要时期的三大深度交织。
  
一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期与中国改革开放深化期相交织。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中国必须在变局中努力维护适合自身发展的大环境。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正进入“深水区”,为实现稳增长、开拓新动能,唯有加速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保持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是全球产业变革重构期与中国制造强国攻关期相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全球产业进入全面变革的重构期,集大成的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正在发生诸多重大变化。为此,世界各大车企纷纷开启转型之路,并加强深度合作甚至抱团结盟,未来世界汽车产业的竞争只会愈发激烈。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军的攻关期,而汽车强国是制造强国的载体、龙头和抓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拥抱产业变革、加快做强汽车产业。
  



三是中国汽车市场转轨期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对期相交织。在经历了28年的持续增长后,2018年、2019年中国汽车销量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这表明中国汽车市场的转轨期已经到来,即由之前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与经济大势相符的微增长阶段。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雪上加霜”,预计将导致汽车市场今年进一步下行。受此影响,汽车企业的经营压力空前,一些弱势企业已濒临生死关头。而且目前国际上疫情仍在肆虐,“十四五”期间无疑将处于疫情恢复期,这是我们思考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述三大深度交织决定了“十四五”必将异常艰难而又波澜壮阔,在此期间新旧要素相互交织、此起彼伏,整个人类社会的空前巨变在即,而新的王者也将诞生其中。中国汽车产业最终能否后来居上、化危为机,中国能否成功跨入全球强国之列,将和未来五年的行动紧密相关。
  

“十四五”将迎来三大挑战和三大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前景下,笔者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归纳起来主要各有三点。
  
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将面临市场增速下行、疫情影响应对、生存发展兼顾三大挑战。首先,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增长期转换,这决定了中国汽车市场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高歌猛进,过惯了“好日子”的中国车企,必须尽快学会过“紧日子”。其次,疫情影响还在不断发酵,消费心理保守、供应链条调整、海外市场受限等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要想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笔者估计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所以企业必须做好应对疫情长期化的准备。最后,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产业变革并没有停滞,企业不得不面对如何兼顾生存与发展的两难抉择。在艰难的当下,企业先要竭尽全力生存下来,但如果因此就全线收缩、不为未来投入,企业就无法发展,最终将在变革大潮中惨遭淘汰。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国汽车产业具备市场有空间、变革有机会、体制有优势三大机遇。其一,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都已进入存量置换的饱和期,而中国汽车市场体量稳居世界第一,近期虽有波动,但未来仍有增长空间,对此我们应该抱有信心。而且,中国正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这无疑对主场作战的中国企业是重大利好。其二,全球产业重构正在驱动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不断提速。在这些新赛道上,中外车企起点相对接近、起跑近乎同步,从而给我国提供了后发赶超的战略契机。其三,未来的汽车将是高度智能化、网联化的全新物种,其发展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并将催生出广阔的汽车出行生态。这就要求整零车企、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及科技公司、政府等多方力量必须有效融合、协同发展,而这恰恰为中国发挥体制优势创造了空间。
  
近年来,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部委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受工信部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在牵头更新编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战略认识和顶层设计的持续深化,将为有效发挥体制优势提供保障。
  

全力打好“十四五”攻坚战


在全球政治经济大势和产业格局巨变、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并存的“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必须继往开来,为迎接全新时代的到来做好开局。为此,笔者有以下六点建议。
  
第一,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高效增长模式。对政府而言,绝不能放缓产业转型升级,更不能在发展目标和模式上“放水”,而是必须固本强基、提质增效,继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企业而言,绝不能盲目打价格战,更不能走“低质低价”的回头路,而是必须加快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关键技术、优势产品、品牌影响力和体系运营力等各个方面持续踏实努力。
  
第二,强化紧迫意识,继续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当前世界上出现了逆全球化迹象,越是如此,中国越要坚定推动和参与新全球化进程。为此,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要坚持逐步扩大开放不动摇,拥抱外资企业,鼓励公平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全球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加快做强;对内要坚持不断深化改革不动摇,特别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探索,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真正释放内发的创新动力,同时也要继续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第三,重新审视产业链条,加快系统布局和填平补齐。受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有偏向产业安全进行再调整的趋势。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也要重新审视自身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度,必须面向未来产业生态进行科学系统布局,针对新旧关键软硬件、工艺、材料及装备等重点领域和主要短板,加大力度实施有针对性的填平补齐,全面提升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第四,拥抱产业全面变革,坚定转型决心和行动定力。汽车“新四化”的变革方向不会改变,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坚持前瞻投入和战略储备。要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电动化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但同时不能放弃内燃机产业,应节能、开源并进,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把握新一轮城镇化和5G等新基建的战略机遇,在企业数字化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及服务等方面,加快重点布局和创新尝试。
  
第五,深刻理解产业大势,实践系统创新和融合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重构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因此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必须从技术、产品、服务、运营管理、商业模式以及资本作用等多个维度着手开展系统创新。另一方面,各类相关参与方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更积极的行动,相向而行,互为支撑,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车企必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家家点灯、户户冒烟”的离散发展模式,避免各自盲目追求多而全,而应真正抱团取暖,开展实质性、有内涵的深度联合。
  
第六,高度重视人力工作,强化人才培育及管理创新。面向新时期汽车人才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需求,企业要主动进行人力管理模式的持续创新,高校要加快探索人才培育体系的优化调整,全行业乃至全社会要形成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健康氛围,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作用,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笔者相信,只要广大汽车同仁携手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在“十四五”的关键期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汽车产业也一定可以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注: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名誉会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本文首发于《 中国汽车报 》(2020-08-03  0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