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三电人才仍短缺 缓解人才断档还需“组合拳”

2020-04-28

汽车人才研究会

994

编者按

2020年4月24日,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简称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研究员陈丹作为特邀嘉宾,在直播平台分享了《新能源汽车三电人才研究报告》,她就新能源三电人才研究背景、新能源车企三电人才现状以及新能源三电人才地图(院校)等内容进行了深度讲解,以下是她分享的部分精彩内容。


4月23日,工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加快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汽车强国的建设。伴随新政策落地,新能源汽车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在政策方向不变、技术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车发展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长期来看市场将持续扩大,但在2020-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进入从“补贴时代”进入“市场时代”的换档期,今年新能源汽车除持续面临换档期带来的转型压力,还叠加了2020年初的疫情影响及经济下行因素,国产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将受较大影响而据研究,当前新能源汽车三电人才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新能源三电人才流动逐步回落到平稳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三电人才扩充上面,有一定程度的紧缩。新能源企业HR反馈表明,2018年底至2019年初,三电人才的流动相较上一年趋于稳定,离职率在15%以下的企业居多。离职率在5%以下的企业占到了40%以上,这些企业主要是传统造车(稳定性较强的国企央企),以及成立不久的新造车企业(正在招人阶段,以流入为主)。


 1588059742(1).png


高端三电人才短缺仍是行业痛点 企业人才招聘不遗余力


新能源三电领域人才流动逐步回落到平稳,但高端三电人才短缺仍是行业痛点
 
短缺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电池、电控和电机的相关领域。短缺岗位集中在:电池研发、电芯研发、电堆研发,及电池管理系统开发、电池制造工艺工程师,仿真及测试开发(HIL测试、新能源CAE工程师等尤为突出),控制器开发、电机工程师等领域。
 
随着企业对三电人才的持续投入与培养、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校企合作的开展、内部创新管理的实践,三电人才短缺状况将逐步缓解,但高端人才短缺依然持续。
 
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才,2018年,新能源企业的HR在招聘时,所采用的策略主要为非物质方面的吸引,如公司平台与发展前景、企业文化、个人提升等,而物质方面的策略如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等,较少企业HR认为自身企业具有这样的优势,这在零部件企业中尤为突出。


2.png


2018年,新能源企业的HR普遍反应,具有经验的三电人才最为缺乏,社招(国内)成为主要招聘方式,而校招应届生的培养,也成为第二种主要的人才来源,而海外招聘的比例较低,只有少数企业关注到海外三电人才。

 
2018年,新能源企业的HR从同类企业中吸引人才的比例最高(整车从整车、零部件从零部件),而在人才来源不足的情况下,会从上下游企业中进行引才,或从行业外部引才。
 

企业快速发展 项目实践促进三电人才快速成长


面对紧缺人才,谋求招聘形式的创新以吸引人才只能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还是从源头上去培养更多的人才。企业内部的岗位实践、项目锻炼、人才培养体系是关键,同时内外结合,外部引才及校企合作,能一定程度缓解高端人才的短缺
 
新能源企业普遍反映,在“做中学”是培养三电人才快速成长的主要手段。同时企业在特色培养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比如在招聘流程中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更为人性化、独特的引才服务流程赞助目标院校的相关活动、参与雇主品牌评价等方式,借此宣传雇主品牌。
 
一些企业与当地高等院校成立创新协同中心,开设新能源汽车班,迁移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人才,员工在获得该院校学位证书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体系更新的需要。

一些企业参与到“种子计划”、“FSEC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FSAC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汽车大赛”等公益活动中,近距离接触学生,遴选优秀人才。
 
多数企业都采用了多样化的培养项目,包括管培生培养、技术技能培养,以及领导力培养。在技术培养方面,多由企业内部顶级技术大咖进行培训分享,帮助员工快速成长。一些企业会选择行业高端技术论坛派员工外出交流,提升技术水准。
 
为了让人才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积极性内驱力,还有一些企业设计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三通道。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企业通过专业化的技术答辩等方式,为员工树立清晰的目标,答辩等级结果与员工晋升收入挂钩,驱动与激励员工。
  
据汽车人才研究会的调研结果表明,早在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804所,其中开设汽车相关专业的院校824所,占比45.7%,相校2011年增加了146所,增幅8.2%,说明高职院校对汽车相关专业的重视不断增加


3.png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当前的高校来说,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汽车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面向未来的汽车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面对市场需求,不少高校主动拥抱变革,完善学生教学培养体系,完善知识结构,让高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行业需求。
 
清华大学为例,车辆与运载学院在2015年已经启动了汽车工程系的课程改革,2017年开始重构培养方案,新增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也增加了先进动力课组和自动驾驶课组,兼顾整体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前瞻性、多样化。
 
无独有偶。同济大学吉林大学等重点高校也已经开始完善升级汽车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据透露,目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也已经完成了本科生培养改革方案,积极协同校内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和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三个学院的优质资源共同培养汽车人才。
 
通过对我国双一流高校及国家重点学科高校的梳理,我们发现,三电领域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机械工程类、电气工程类、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类、控制科学与工程类、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类。这些专业在高校的毕业生储备相对充足,只是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景切换到了汽车领域,而如何提升汽车行业对以上专业学生的吸引力则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