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汽车人才研究会
1855
编前
前不久,2019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圆满落幕。年会期间,行业同仁对汽车产业的信心让人备受鼓舞,也为汽车人才工作带来了极大利好。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有感于当前汽车产业与人才形势专程撰文,为产业和人才工作鼓与呼。
2018年我们领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汽车产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了辉煌成绩,更看到了产业转型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国走向汽车强国带来的新机遇。但是在全球车市持续低迷下,中国汽车产业无法独善其身,汽车产销量28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和汽车产业多重挑战给我们带来了阵阵寒意,产业整体缓慢前行。
2019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未减缓,车市寒冬仍将持续、中美贸易摩擦也处于不确定性中,给处于结构调整深水区汽车产业带来了重重挑战。带着观察和思考展望未来,可以达成基本共识的一点是,不管当前形势如何严峻,汽车产业仍然拥有可观的机遇。我们要对汽车产业充满信心。
我们的信心首先来自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制造2025》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并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近年来,“双积分”政策、合资股比放开、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新规、汽车下乡……等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和汽车消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可见国家正在想方设法推进汽车产业进步。此外,今年国家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政策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中国的制度优势是中国汽车产业竭力赶超、破局高端的最大优势。
同时,中央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举措,对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带来重大利好。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尊重信任科研人员”、“试点项目经费‘包干制’”、“让科研人员潜心向学”、“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善聚善用各类人才”等人才工作意见,将为新时代汽车人才工作带来新风向。
其次,我们的信心更来自于汽车产业和汽车人本身。汽车市场的一时低迷并不代表未来趋势,相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仍大有可为。这不仅是行业专家的主流意见,也是世界各国汽车企业的主流看法,他们中大多数仍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前不久召开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也显示,从技术、政策和市场等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向标,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产业信心。
伴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汽车产品形态、生产方式和业务模式正在发生深度变革。汽车产业的未来,无限可能。这一点已成为行业共识,也正在为其他行业、更多人群所关注。不仅仅是创新企业加入“汽车圈”、更多资本助力汽车技术升级,还有越来越多跨行业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投入汽车产业的怀抱。
汽车界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拼搏精神也不容忽视。这些年,我们听到、看到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像徐留平、谭旭光这样壮士断腕、雷厉风行的国企领导,有刘祥伍、徐小敏这样为寻求自主零部件的突围勇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民营企业家,也有李骏、黄少堂、庞剑那样为汽车强国梦的情怀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力争突破关键技术的海内外汽车技术领军人,还有一些像徐小平、张永忠那样出神入化、技艺精湛的汽车工匠……汽车行业不乏对汽车事业有坚持不懈的热爱之情、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以及锐意进取的坚强意志的汽车人,他们都是汽车产业欣欣向荣的希望。
第三,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经济调整带来的历史机遇。汽车产业的上一次低迷期在十年之前,2008年金融危机之际。此次汽车产业的增速放缓也与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现状息息相关,这是宏观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经济的逆周期调节,给汽车产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井喷式”粗放型发展时代,开创了汽车产业更加重视战略管理、体系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代。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危机中,中国汽车产业利用世界汽车产业危机大量的人才流动和调整的机会,延揽了一大批情怀深厚的优秀海归人才,为汽车产业的技术突破和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蓄了核心竞争力。
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伴随着革新和突破。我们应该对汽车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认清形势,尊重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精准判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重要的是,牢牢把握机遇,加快汽车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的创新和整合,实现中国汽车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汽车产业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究思考汽车人才问题,希望能突破瓶颈,助力产业进步。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必须要有大局意识,高瞻远瞩,从产业发展战略出发思考汽车人才问题。在此,我认为有几点思考值得行业关注。
产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相辅相成。当前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和发展要审时度势,既要贴合当前产业的需要,又要把握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当前,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现有人才总量与产业大国的现状不匹配,与产业强国的目标有差距。另一方面,汽车人才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动态变化,新四化背景下,汽车人才结构性不足表现明显,对跨界人才、知识复合型人才严重紧缺。
未来新技术革命给中国汽车人才需求和培养带来的挑战不仅是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包括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协作精神、专业能力等。汽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突破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要根据汽车产业的用人需求,结合“专业涉足的广泛性和专业间的贯穿性”这一汽车人才培养的新特征,既要构建符合未来人才知识、能力需求的教育培养体系,也需要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化社会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去年5月28日,习**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营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习**的“四个有利于”是新时代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总目标。
汽车行业要充分重视国家一系列人才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的战略安排,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激荡人才活力。当前,国有汽车企业正在市场的洗礼下,深化企业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改革,改革所带来的人才效应提升、人才活力迸发正在为汽车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动能。
除了人事改革,新时代的人才工作还要紧跟国家人才政策,着力在汽车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充分释放个体的创新创造活力。上汽的“种子基金”,充分激发了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生动案例。
首先,顺应汽车人才共享趋势,企业的用人观从“我拥有”向“我集聚”转变。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和要求逐步提升,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共享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才共享;从行业发展来看,产业变革带来的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同时汽车产业快速变化需要企业组织更具敏捷性、创新性,这使得企业间的合作将更加平凡与广泛,通过跨行业、跨企业合作,新产品、新技术可以互相借力。从2018年开始,华晨、一汽、北汽已在陆续探索共享用工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人才使用和流动的新形式,应当引起行业重视。
其次,引培并举,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应打破只将外部引进者作为人才的观念,既要重视外部新人才引进,更要重视内部人才培养与使用。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人才是基础,引进人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是关键。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使之发挥作用。吉利的“人才森林”计划,是汽车行业“引培并举”的典型案例,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此外,还要从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大局出发,放眼全球,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着眼“高精尖缺”,用好全球资源,精准引进紧缺人才;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既可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创新,也可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创新;加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统筹和融合发展: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注: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