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秦焕明:极致创新与深度合作是应对产业变革的关键

2019-07-29

汽车人才研究会

3054

“在这场产业深刻变革和竞争格局的全面重塑中,极致的创新与深度的合作成为关键。”在2019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上,中国一汽董事、党委副书记秦焕明在致辞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汽在时代答卷上给出的答案。


秦焕明在致辞中分享了中国一汽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实践,虽言简意赅,但基本也算得上“微言大义”。他通过阐述一汽在“极致创新”与“深度合作”这一理念下的具体实践,对一汽的“涅槃”奋进作了一个交代。


比如说创新,一汽用全方位的“破旧立新”诠释了什么叫做“极致的创新”。


首先是战略创新。不同于常提的“四化”,一汽在审视全球经济环境、汽车产业趋势和企业自身实际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打造了具有一汽特色的“五化”方向:即体验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生态化,并要求“加快从以机械、硬件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向以电动、软件、生态为特征的绿色智能服务业态转型。”


其次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在技术、研发、营销各个领域都要求创新:“形成黑新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创新生态圈”、“完善极致高效”、“快速迭代”、“渠道创新”、“内容创新”……


此外,人才创新方面,一汽在人才激励机制上的突破创新显著。据秦焕明介绍:一汽在薪酬激励上向研发、销售等价值创造领域倾斜,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目前在科技型企业实施岗位分红制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将在股权投资类企业实行跟投,移动出行类公司实行风险对价,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智能网联领域按研发成果价值支付相应薪酬,充分满足价值实现。

合作方面,“深度”是一汽对外合作的关键词和基础定位。在致辞中,他展示了一汽多个“深度合作”的举措:


  • 统筹内外部优势资源,形成中国一汽黑新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 建立以优质创新产业园、知名高校、企业联盟为主体,以专利、专有、领先为方向的创新生态圈;

  • 联合东风、长安以T3科技平台公司为基础,加快构建联合海内外、行业内外优秀企业的一系列技术联盟;

  • 创立红旗品牌创新生态圈联盟等,统筹各方力量、各方资源、各方优势,充分协作共享,促进项目产业化落地见效;

  • 采用股权投资、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途径,不断扩大联盟的事业圈、朋友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 强化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培养体系,拓展高校预开发,与吉林大学共建“红旗学院”,推动汽车产业教育与科研技术应用落地,实现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


记得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曾为汽车企业的未来建言:未来需要建立全新的资源观,即“不求拥有,更求使用”,对资源的挖掘、调配、使用、组合和输出成果的能力,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还强调,未来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够协调、调动多少资源。企业必须建立召之即来的资源库,并将资源有效组合、形成合力,确保资源效益最大化。为把资源用足、用好、用精、用到极致,企业还必须重新思考组织架构、考核机制、薪酬体系、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以充分利用内外部的各种资源。


一汽建立在“极致的创新与深度的合作”这一时代答案上的路径对策、创新举措、合作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赵福全的论述。至于未来成效如何,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


祝福一汽!

 


为完整呈现一汽应对未来的战略战术,小编将致辞全文奉上:


秦焕明在2019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时值中国一汽庆祝建厂66周年,长春国际汽车文化节和首届红旗嘉年华系列活动开展之际,各位嘉宾、朋友齐聚长春,参加2019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一汽,对各位嘉宾、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汽车产业进入到百年未有大变局,车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人的全新出行需求、场景的多样化体验、异业联盟的生态圈层,将人、车、社会的和谐发展真实地呈现出来。在这场产业深刻变革和竞争格局的全面重塑中,“极致的创新与深度的合作”成为关键。


中国一汽作为传统企业转型新生的亲历者,我们在审视全球经济环境、汽车产业趋势和企业自身实际基础上,快速调整了战略方向,开启了以“体验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生态化”为方向的全新实践。


一是向绿色、智能、服务、生态的方向快步前进。


加快从以机械、硬件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向以电动、软件、生态为特征的绿色智能服务业态转型。当前,我们在思维和知识、体制架构、组织形式、人力资源构成和能力禀赋等所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代际鸿沟。我们清醒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极端严重性、艰难性和迫切性,制定发布了中国一汽“831”战略,以断然手段和坚决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快速进行改革调整、战略转型。


二是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方面,构建黑新科技六大板块,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产品为主线的“移动N度空间”用户体验场景;统筹内外部优势资源,形成中国一汽黑新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以优质创新产业园、知名高校、企业联盟为主体,以专利、专有、领先为方向的创新生态圈。


研发创新方面,始终以“正确的时间交付爆款商品”为目标,打造敏捷、高效的研发体系,快速建设基于用户、竞品、生态的“一群三库”,不断提升精准洞察的产品策划能力,不断提升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能力,不断完善极致高效的虚拟开发能力。


营销创新方面,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数字化为主线,以渠道创新、内容创新为关键,实现“直达客户、实时在线、高频互动、体验愉悦”的新营销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扩大产业联盟朋友圈。


中国一汽联合东风、长安以T3科技平台公司为基础,加快构建联合海内外、行业内外优秀企业的一系列技术联盟。创立红旗品牌创新生态圈联盟等,统筹各方力量、各方资源、各方优势,充分协作共享,促进项目产业化落地见效。采用股权投资、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途径,拓展合作内涵,丰富合作渠道,不断扩大联盟的事业圈、朋友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中国一汽在推动战略创新、转型升级的同时,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尝试构建运行高效、开放包容、常态赋能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事业、善于创新、本领高强的优秀人才队伍。


一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国有企业是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依靠力量,这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优秀人才首先要在政治上优秀。中国一汽积极做好全员性和针对性的理论培训、形势教育,搭平台、树典型、造氛围,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提升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


二是快速调整组织机构,推动存量资源转型。


集团总部成立研发总院、智能网联开发院、新能源开发院和造型设计院,从机构和岗位设置上,突出向新业务、新技术领域倾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盘活内部存量资源,通过压减传统业务部门岗位编制,倒逼向新技术、新业务领域转型。


三是统筹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紧缺人才。


对于高端人才引进,我们按照产业链分布,围绕传感器、地图、算法、控制、测试等智能网联领域,绘制全球人才地图,精准获取核心人才。


对于社会成熟人才引进,在国内外人才聚集地建立分支机构,筑巢引凤。相继在德国慕尼黑设立前瞻造型设计中心、在美国底特律设立自动驾驶研发机构,以地利优势、政策优势集聚人才。


对于校园储备人才引进,强化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培养体系,拓展高校预开发,与吉林大学共建“红旗学院”,推动汽车产业教育与科研技术应用落地,实现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


四是聚焦新业态新领域,加快全员能力提升。


启动全员赋能计划,在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识别自主开发所需12项核心能力,确定57项培训内容,启动“电人才”赋能项目;在数字化领域,对标学习德国大众“73”学院,实施中国一汽数字化人才培养“385”计划,聚焦领导干部、传统业务人员、数字化人员、技能人员4类群体,围绕数字沙龙、数字化干部特训营等8个培训项目,提升全员数字化能力。


五是创新人才激励模式,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职业发展上,构建以业绩和能力为依据的晋升发展机制,搭建从“员”到“总监”6个层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成长通道,专业人才与同层级领导干部同薪酬、同待遇,树立起尊重人才、鼓励创造的鲜明导向。


薪酬激励上,向研发、销售等价值创造领域倾斜,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我们已经在科技型企业实施岗位分红制度,成效初步显现。下一步,将在股权投资类企业实行跟投,移动出行类公司实行风险对价,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智能网联领域按研发成果价值支付相应薪酬,充分满足价值实现。


人才服务上,集团公司董事长带头搭建人才沟通平台和交流机制,为发挥人才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在荣誉激励上,搭建人才荣誉体系,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关心关爱具体措施,增强获得感、归属感。


创新人才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新时代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赋予这个课题新的、更大的意义。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为我们搭建了人才工作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让我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借鉴中携手共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振兴民族汽车工业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