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大师,造好车!各车企汽车工匠如何养成

2019-07-25

汽车人才研究会

1859

好车的标准是什么?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其性能是否可靠、做工是否精细是大多数都会参考的依据。


所以看一家车能否造好车,不仅仅要看他有多少技术过硬的研发人才,还要看参与车型开发试验和生产制造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段位如何。


没有一支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就不可能造车一辆品质上乘的好车。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车企品牌向上、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逾越的坎儿。在“新四化”形势下,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怀揣品牌向上梦想的车企们正在行动。


吉利:培养高技能“研究生”


谁说技能人才没有研究生?吉利就不信这个邪!吉利要创造自己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吉利集团高技能人才转型培养目标是:

培养熟悉企业生产技术,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受到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创新解决问题能力,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达到研究生层次知识能力要求的第一线技术人才。 

吉利是怎么做的呢?吉利说:

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


现校企合作承认本科层次、企业内部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相结合


建立企业办学、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三个机制—提供整合高校、企业、行业知名专家与教授、兼具专业与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的严谨教学体系,完善配置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搭建专业知识能力、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能力四大提升平台



上汽乘用车:以技能论英雄


 同台竞技展风采,千锤百炼强精兵。高手在哪里?高手在上乘。


上汽乘用车要培养的技能人才是这样的:

技能娴熟的生产线作业人员、追求精益的一线管理者、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打造技能高手,上汽乘用车想方设法:


我们建立并完善了技能人员能力发展双通道,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开拓了一条“以技能论英雄“的职业发展通道                 


我们引入并开展各个层级的“技能比武”,为践行“匠心铸造”的技能员工创造一个展现能力,脱颖而出的舞台


我们还通过创建“技师工作室”一方面促进生产基地技能人员核心能力的建设,另一方面作为师徒带教,高技能人才孵化的平台;更作为传播“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物的中心


优化技能人员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方式:技能人员能级评定、实训中心、学习路径图、内训师分阶培养、三级竞赛机制、阶梯式课程体系、技师工作室孵化平台、“荣爵匠心”研修班、校企业合作……



北京奔驰:独具一格,打造一流的工匠人才

梅赛德斯-奔驰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质量上乘的高档汽车品牌。北京奔驰奉行“一流人才造一流车”。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中,他们是如此总结的:

既突出职业技能、现代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以提高职工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更需不断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方法,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通过总结推广,实施传、帮、带,才能为企业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骨干,并使一线职工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立足本职,建功成才。

具体措施上,他们以“独特”为关键词,不断探索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他们应用人员素质模型工具、冰山胜任力工具,梳理岗位职责,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为蓝领员工建立岗位五边形的模型图,开发测评工具和方式,最终形成工匠人才双通道培养。                 


还制定了


以特别薪酬机制激励高技能人才

以特别培养机制稳固高技能人才队伍

以特别考评机制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之路

……



上汽通用:“设备时代”下的人员转型


上汽通用认为,自2018年之后,汽车行业从“人员时代”进入到了“设备时代”。“人员时代”设备自动化率相对较低,管理者主要是对人的管理,设备管理相对简单,白车身工艺种类相对较少, 问题解决更偏重事后。


而“设备时代”,车间焊接自动化率已经提升至100%;人员操作以搬运物料为主;设备管理的幅度增长明显,且设备种类多、更新换代快,人机比上升,设备管理相对复杂。白车身工艺种类成倍增加,问题的解决要求转变为事前。


在这样的变化,上汽通用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于设备时代对智能制造的高度需求,他们正在探索人员转型来主动应变。


从2016年开始,车间着眼未来,梳理核心业务能力并做了一个五年规划,建立4大能力、16个方向、105个具体要求,指引车间业务发展,对未来能力发展进行清晰规划。其中4大能力和16个方向为:                         


1、项目运作能力:包含工艺规划能力、设备规划能力、工装模具规划能力、产品质量启动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5个方向;

2、设备保障能力:包含设备FMEA制定能力、预防性维修体系搭建、维修工作模式规划能力、备件库存管理和设备寿命评价能力5个方向;

3、制造质量能力:包含高精度白车身、高清洁度白车身、完善过程质量保障和GMS体系建设4个方向;

4、智慧制造能力:包含智能制造体系搭建和节能减排工作开展能力2个方向。四大能力层层推进,计划在五年内完成105个具体要求。


具体从生产、维修、工程、项目四个方向来考虑转型,根据四个方向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四个方向的不同要求:


1、生产聚焦工艺标准和多技能,提升设备能力和响应速度;

2、维修聚焦标准和预防性工作,提升系统效率和稳定性;

3、工程聚焦尺寸链和工艺,由事后分析向事前预防转变;

4、项目聚焦技术拔高和短板弥补,提升规划能力和知识管理。车间从具体问题出发制定相对应的转型策略,人员转型层层推进。


江淮汽车:内外兼顾,打造根基扎实“江汽工匠”


高技能人才培养一直江淮汽车的特色,经验丰富、卓有成效。用他们的话说是:

江淮汽车格外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注重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以提升技能人才知识、技能水平和提高江淮汽车产品质量为出发点,通过从体制机制改革、载体平台搭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大胆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培植为基石,以成长路径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双创平台为载体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江汽工匠”,奋力打造技能人才发展新高地。


他们有非常成熟的全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引才育才机制,建立“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


全评价激励机制,畅通“五级、完善资源保障机制


打造“双师型”培训师资队伍。双通道”员工成长路径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分层级”管理


立足“双创”平台,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拓宽培训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长安汽车: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还有更加思路清奇的,为了培养更符合自身发展的未来高技能人才,长安汽车直接与院校联合办学。背景是这样的:

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产业升级,探索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双方友好协商,共同创办“长安汽车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

                

它的顶层设计是这样的:

实行“双主体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代学院治理模式,并建立相配套的学院组织结构


长安汽车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定位为车辆工程类专业、智能制造类专业联合招生办学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制造员工和经销商售后维修技术培训及新品上市技术培训


利用电子技师学院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进行非学历教育招生,并进行培训培养,开展汽车技术行业技术服务和认证


推荐长安汽车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学生优先在长安新能源公司等实习和优先就业等


从办学模式、治理结构、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推进优质校建设的创新举措


以上内容均摘选、整理自“汽车产业变革下技能人才转型管理实践案例”征集稿。此次所有征集案例将汇编成册,并在本微信公众号发布,以飨行业。敬请期待!



主笔:陈景阳

编辑: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