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盛杨洪:心中有光 脚下有路

2019-03-19

汽车人才研究会

2431

零部件强,才有汽车强。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发展中,核心零部件不强一直是汽车强国梦的硬伤。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巨头的围剿中,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让我们看到了汽车强国梦实现的曙光。航盛就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代表企业。


航盛在汽车行业还是有口皆碑的。比如,他们从一家小作坊到行业龙头企业的奋斗成长史,堪比一部史诗;比如他们早年面对国际巨头的收购,毅然决然选择坚持自主的民族骨气;他们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成为不少企业改制创新的榜样……


如果说,每一家成功企业背后都有一个灵魂人物,那么在航盛,这个人就是总裁杨洪。

 

tZz0-hfhfwmu4984279.jpg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洪



怀揣使命 坚守信念



20多年前,身为大学讲师的杨洪被改革开放的浪潮“拍”到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沿阵地深圳,27岁的他带着使命转身成为一位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忆起当年去深圳创业,他说:“那时我在陕南航空大学的电子系工作。当时基于我懂电子并有管理经验所以派我去。去了以后,心里也没底。但凭着一颗被组织信任的心,责任和使命让我要把这项工作干好。”


1993年,杨洪被临危受命担任南航音响厂总经理时,虽然没钱、没人,却仍想方设法让企业渡过生死劫。创业之初充满艰辛,为了维持生存,杨洪用自己的房子做担保,贷了100万作为企业发展资金;为了控制成本,他每次出差都是火车硬座,有时候为了赶时间甚至买站票一路站过去。有一次去昌河汽车,下午五六点上了汽车,次日凌晨3点多到了南昌。为了省半天的房钱,他和副总经理硬是在寒风刺骨的冬晓等到6点多再去住招待所。


“我们给企业起名叫航盛,因为它是南航电子的下属企业,所以期待它能够昌盛,为南航电子的发展奠定基础。”也许,这就是杨洪最初的梦想,虽然朴实,但却驱动杨洪一路向前,为梦想奔跑至今。


近二十六年的时间里,航盛通过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多种途径不断进化,提升内生力量;在商海中,它与国际汽车电子巨头较量拼杀,磨砺意志,提升国际影响力。经过多年发展和历练,航盛从一家小作坊式的汽车音响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物流配送于一体,为汽车整车企业研发生产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等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稳居中国汽车电子行业龙头地位。


坚持是一种力量,不仅在于坚守梦想时,你有多执着、多努力,还在于面对诱惑时,你是否还能坚持信念,守梦如初。


航盛由小变大的过程中,多次被国际巨头瞄上,想来收购航盛。2001年,一家跨国汽车电子企业提出以原始投入30倍的价格收购航盛。面对诱惑,杨洪非常警惕。“如果我们点头,我们管理层都会一夜暴富了,技术管理也不用愁了,可是我不能这么做,我们必须打造自主品牌,必须顶起民族产业的脊梁。“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不仅是对一个企业家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的考验,更是对其家国情怀和行业格局的拷问。“我很珍惜这个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到今天,航盛的发展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赋予我一种使命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把产业发展好,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2010年航盛承办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年会暨论坛时,杨洪就表示,航盛要立志成为世界级、国际化的汽车电子优秀企业。


2018年在第五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论坛上,他再次重声了这一目标,但这一次他强调了航盛的学习标杆:“我们把打造中国的博世作为未来的梦想激励团队。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很长时间,需要10年、20年、30年,我们希望最晚在2035年左右,航盛电子可以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体量、质量,专业化程度、国际化程度都可以经得起客户考验,成为受社会尊敬的企业。这是航盛电子的梦想,也是汽车电子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目标。”他慷慨激昂、自信满满。


新的时代,新的梦想。要成为中国的“博世”,在旁人眼中,这或许只是一句口号,但在杨洪心中,这就是他沉甸甸的梦想。为此,他已经“耐得住寂寞20年”,对梦想坚守与坚持早已根植在他心中。虽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终有荣光。



善于学习 执着创新



杨洪的成功,还在于善于学习和创新。


创业过程中,杨洪始终未曾忘记自我提升。三次求学经历,扩展了他的眼界、视野,也带来了航盛发展的新方向。1999年,杨洪参加全国联考,在清华MBA三年的学习中,他萌芽出世界级、国际化的愿景和规划。2002年6月,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半年里,开启了他对“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思考。2004年到2006年在人民大学DBA博士班中,让杨洪懂得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除了校园求学,杨洪更多是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创业期,杨洪在去日本、韩国参观学习、考察韩国现代之后,实现了航盛从来料加工升级为汽车电子产业的首次转型。在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中,杨洪学习中兴通讯的高管股权激励计划让骨干员工持股,实现了航盛体制机制大改革,给航盛带来了新生。在航盛的稳健发展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举动和创新机制为航盛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要坚持不忘初心,努力把航盛电子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电子领军企业。从国际的成功经验来看,北美有德尔福,欧洲有博世、大陆,东亚有松下这一类企业,这些成功企业共同规律都是最重技术,最重人才。”即使在对标国际时,他的关注点仍是学其所长。


杨洪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航盛对研发创新的投入,最高时占到营业额的15%。杨洪不计代价吸纳高端技术型人才,其中一位韩国总统质量奖获得者,其年薪是他的两倍多。在汽车行业发展新趋势下,航盛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聚焦汽车电子领域,在汽车娱乐电子、新能源三电、智能网联ADAS等领域进行持续专注的投入与研究。


20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在初期成长阶段,杨洪毅然从国内外召集一批新能源汽车专家,组建了近100人的新能源控制电子开发团队,并投入巨资建设新能源汽车电子试验室,开始发力新能源整车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抢占了市场先机。


这几年,航盛提前布局软件人才,目前航盛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有一半是软件团队,而在未来,杨洪计划软件工程师将占到2/3的比例。

 



爱才惜才 独特的人才观



知识分子出身的杨洪对人才和知识有独特的理解。在多个场合,杨洪都坚定地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发展中深有体会。他曾说,对于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人,理解人,打造这样的环境才可以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选人,他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德有才的人一定要重用,有德才不是那么充足的人要加强培养,有才无德要早发现早排除”。


用人,他喜欢用“能者”,认为用有能力的人才是最经济的,只有用高端人才企业才可以升级,尤其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只有高端人才才能引领、培养团队朝着高质量、高技术方向发展。


留人,他希望文化留人。“一个包容开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企业文化是愿景、目标、制度,如何制定一个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文化?这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他非常渴望招贤纳士。早在2016年,他就在采访中表示:“这么多年,航盛电子已经积累了很多优秀基因,且发展战略明确,商业模式清晰,剩下的就是广纳人才。目前我们急需通过创新机制吸引国际化的技术、市场及管理人才。”


对于引进人才,他认为应该对人才有正确的定位,让其发挥强项,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他们不同的使命。


但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之间,他更强调培养。“如果一家企业短时间内处于跟随战略的阶段,可以去引进、挖掘人才。但是如果到了要引领行业的时候,挖角的人才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因此,培养人才更重要。”


他的惜才、爱才,还有一段佳话。深圳市阿丹能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何照丹,曾是航盛技术中心主任,是航盛研发队伍中的领军人物。40多岁的他离职创业,得到了老东家航盛的大力支持,其5大股东中,航盛是唯一的一家公司。


除此之外,在公司的选址中,杨洪亲自帮忙,为他寻觅最为适合的创业园区,并将自己经营多年的人脉资源引荐给他,助力他的创业事业。杨洪对人才重视,不仅彰显了他作为企业家的大度与胸襟,更展示出一个行业“前辈”的情怀与格局,让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小编有话说

如同对梦想和信念的执着,杨洪也是行业人才工作的坚定支持者。

航盛是汽车人才研究会最早一批会员,在众多整车企业中,它是凤毛麟角的几家零部件公司之一。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甚至超过了部分整车企业,俨然“铁粉”一枚。

早在2010年航盛就承办了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年会暨论坛,每年理事会年会,航盛很少缺席,出席人员不是杨洪本人,就是分管人才的副总裁。在CAHRD各专委会活动中,航盛也时有参加。2018年,航盛人力资源部部长皮宇宝也进入了主席团序列中,并荣获了第六届中国汽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奖。同年,航盛赞助了我们的第五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论坛。今天,CAHRD主席会议在深圳召开,航盛再次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航盛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可见一斑。

智能网联时代,航盛的研发布局与人力资源规划已经升级更新,也期待更多与航盛志同道合的贤德之才加入航盛,与杨洪一起携梦前行,在创造并见证航盛成为中国的“博世”这一奇迹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