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时代,技能人才转型需全行业共同发力……

2019-01-09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3070

在去年10月召开的“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呼吁尽快形成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他表示,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场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工匠精神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定要让干活的人有尊严,乐意为之奋斗。


李书福提到的工匠,就是汽车企业制造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技能人才。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将是高素质技术工人发展的大时代。我国汽车产业也开始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自主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品牌与品质、用户体验与满意等都是发展的关键,而技能人才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制造品质。



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紧迫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占比低,社会地位不高。现实情况是,我国技术工人匮乏,尤其是缺乏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缺少顶层设计、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待遇有差距,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因此,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营造适合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势在必行。


汽车人才研究会对12家整车集团调研后发现,汽车企业当前生产制造的自动化率在30%~90%之间,差距很大。相比之下,新工厂的设备更偏向于以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为主、人工辅助的生产模式,而旧厂的设备更新速度取决于可投入的设备预算。总装配线整体上都以人工为主,而传统的四大工序等主要以OP(机器)手及机器人操作为主。

QQ图片20190110135715.png

来源:智能制造时代下车企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报告


在这一背景下,有58%的调研企业认为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带来三大挑战。一是对技能人才队伍的要求升级,具体包括技术要求升级、专业方向转变、复合型人才匮乏。二是对技能人才的管理挑战,包括对“90后”、“00后”新生代员工的管理,以及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满足技能人才的职业诉求。三是流动率高,部分企业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QQ图片20190110135751.png

来源:智能制造时代下车企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报告


人才结构方面,智能制造的普及使得企业在一线最紧缺的岗位是设备维护保养和智能设备操作。目前发展较好的车企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的平均占比已超过30%,但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占比仍不足10%。


20190110_135616_002.jpg

来源:智能制造时代下车企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报告


人才培养方面,师徒带教、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培训基地是各企业普遍认可的技能人才培养的三大平台。此外,建立体系化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也是技能人才的核心诉求。企业普遍认为,培养一批既懂工业机器人编程、又懂生产和工艺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难题。



激励技能人才需创新




01


提高薪酬福利并不是激励技能人才的惟一方式




人才激励方面,技能人才普遍期待企业建立差异化、公平性的薪酬体系。除了“劳模”、“标兵”、“首席”等荣誉,企业需要将激励机制更大范围地覆盖广大中基层骨干,尤其是对有3~5年工作经验的技能人才,给予更可及的目标、更及时的激励,让他们的能力、经验、业绩得到肯定与认可。企业应建立更加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以匹配技能人才的经验和能力。



此外,提高薪酬福利并不是激励技能人才的惟一方式。除了收入提升,人才更渴求被人所重视、实现自身价值,不少年轻技术工人渴望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此,企业应开展管理创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展示平台和发展机会,促进形成“当技工有前途”的价值导向。



02
底层特质或成高潜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关键



人才选拔方面,技能人才的内在动因是驱使其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应更加注重对高潜技能人才的选拔,关注其个性、动机等底层特质,以更好地识别人才。同时,给予发展机会进行试练,也能够判别与发现人才。



03
校企合作难点在于双方定位与目标没能协调一致



校企合作方面,应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将学校培养体系与企业实践有效接轨。


硬件方面,学校在实训设备等方面应与产业相匹配,及时更新,在资金来源上可积极获取企业、政府等支持。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应新增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电子等相关专业,以适应产业前瞻需求。教师培养方面,应不断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加深教师对企业的了解与认识。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积极提升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政府、企业、学校、教育机构需各司其职




01
政府层面需做好“三保障”



在政府层面,一是要做好制度保障。出台可行的政策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通过合理的制度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为企业减免培育成本。


二是要做好经费保障。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合理的经费来源与充足的经费投入;可牵头通过吸引投资、社会赞助等方式来加大对学校的建设力度,从而提升学校实验教学设施的质量;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帮扶对接机制,推进解决二者在合作过程中的合理诉求。


三是要做好标准保障。通过行业组织等统一汽车行业技能人才培训、评估认证、上岗标准等。



02
企业层面要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



在企业层面,首先要明确定位,即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


其次是要强化内部实践。开发利用好技能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系统开发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发挥问题攻关、人才培养、经验传承等作用;为技能人才提供畅通的发展通道,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通过描绘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品牌、企业文化、发展机会等物质激励以外的多样化方式,提升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吸引力。


第三是要重视外部探索。运用校企合作、合资办学等途径,推进产学融合,满足人才数量及质量上的需求;积极建立与政府之间的联系,用好国家、地方的技能人才相关的政策与资源。



03
学校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要做好生源引导。职业教育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从特长和兴趣出发自选专业,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职业倾向性测试体系,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进行相关培训。


其次是在培养上要市场化。学校应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依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的核心技能。紧跟市场以及行业现状,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更新、优化课程体系及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有较强的时效性。


三是要突出实践性,加强实践性及复合性人才的培养。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设置课程,加大技能训练以及技能实操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训、课外独立实践以及顶岗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加大通识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04
教育培训机构要发挥桥梁作用



教育培训机构要肩负起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有效方式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内容,让学校的需求被企业理解和支持,同时提升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三方共同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的发布,使得汽车技能人才发展迎来新契机。国家从汽车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发展的角度,对高技能人才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不过,汽车企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目标的实现,无法一蹴而就,还需要全行业持续不断地努力。笔者相信,高技能人才的健康发展,将为建设汽车强国工程增添一份力量。


注:作者系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研究员陈丹本文已发表于《 中国汽车报 》(2018年11月第3608期第18版),标题有修改。




您可能还想看——


智能制造时代下车企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报

1547099929578294.png

该项研究于2018年初启动,历时半年时间,共走访调研了12家整车集团及下属6家企业单位,2家零部件企业,2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来自14家不同企业的18位高技能人才。

报告亮点:

➀ 从行业角度系统分析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➁ 关注技能人才人群,进行能力分析;

➂ 关注技能人才本身的诉求和成长路径;

➃ 对标德国、日本、美国、丰田等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及培养;

➄ 从政府、企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四个维度提出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