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
2607
编者按:
2018年,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启动了“智能制造时代下车企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研究”,笔者对高技能人才的政策进行了跟踪研究,并针对代表性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及教育培训机构做了需求调研,在这里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分析。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自2011年起,国家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
从以上政策的出台,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点关键信息:
第一,国家从产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队伍发展战略的角度,都对高技能人才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对其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自2011年起,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开始处于起势状态。2016年起,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等产业发展规划,也让高技能人才发展迎来新契机,开始进入快车道。下一个十年,将是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加速阶段。
第二,国家自2016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这些保障措施有两个关键词,即产教融合和待遇提升。这两个关键点,是培育大国工匠的两大长期工程。
产教融合解决的是蓄水池工程,让高技能人才从源头上得到保障。2016年《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
待遇提升解决的是质量工程,我国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只有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提升,才能吸引和保留更加优秀的人才。《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还提出,探索首席技师制度、试行技术技能人才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2017年12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总体形成产教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重大结构性矛盾。
经企业、院校与机构的走访和调研分析,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智能制造时代下车企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研究”课题组发现,产学融合目前主要难点问题在于:
校企合作的效果不佳,积极性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的主要难点,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性质的主体,没有达成共同的目标,进而在合作、支持和投入上缺少相应的积极性。而车企近年来快速发展,部分车企的技能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培育技能人才,但对其效果仍然与预期有一定差距。
职业院校的硬件、软件落后,与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脱节
企业认为院校培育出的技能人才仍存在落差,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软硬件方面。学校是人才的“模子”,这里的硬件如实训基地的设施,软件如老师的专业素质、对企业的了解程度、是否在企业里有实践经验,都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也决定了国家技能人才队伍的未来。
政府、企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的 协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家于2018年2月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件,再次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本质,即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实施。而不少企业表示,在摸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有意愿参与,但对于如何从社会各界获取资源支持,共同分担技能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硬软件投入,缺少具体的政策落地操作指导。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关注职业教育点滴实际和细节,需要校企双方及行业、政府之间的“情感联姻”、利益一致、资源共享,机制统一,突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我们将高技能人才称为“大国工匠”,在国家和企业当中提倡工匠精神,以期能够提升其社会地位,尊重与重视技能人才。但我国技术工人基数大,人才来源及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因而也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技能人才的待遇收入有待提升
笔者在对标德国技能人才的研究中了解到,德国的工匠精神文化与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息息相关。在德国企业主眼里,具有“know-how”(专有的技能诀窍)的员工,极其珍贵,掌握着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据相关数据表明,训练完整、专业的德国蓝领工人平均每小时的薪资也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德国技工工资高于德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的工资几乎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高。经济待遇的提升直接关系到社会、企业中技能人才相关岗位的吸引力。
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需进一步提升
在课题组对高技能人才的调研中,列举了薪酬福利、职业发展通道、表彰与认可、尊重与重视、领导者的领导力与感召力、人性化管理、团队建设、外部培训等多项人才保留的手段,而尊重与重视成为了技能人才最看重的激励方式之一。据已调研的车企高技能人才反映,车企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正在逐步增强,企业中的“技能大师”,享有很多特殊待遇,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如参与重要的技术决策会议、有更好的办公环境、享受副总级待遇等。但能够享受这些待遇的“技能大师”毕竟有限,对于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社会地位,还有待加强。而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表明,我国正在积极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与政治待遇,这将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受尊重与重视的程度。
下阶段,课题组将进一步深入走访和调研成效突出的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尤其聚焦车企、院校如何与政府资源联动,用好相关政策、车企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个人职业诉求等问题,以期让社会各界持续关注高技能人才及车企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同时为这支庞大且担当着汽车强国基础的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尽绵薄之力。
注: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研究员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