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2011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新闻报道集锦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59

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主办,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论坛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主持,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北汽集团副总经理陈江等作了精彩演讲。来自汽车行业组织的领导、国内外汽车和人才领域知名专家、主流车企高管等近200人汇聚一堂,就“中国汽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偷盗式创新不可持久 李书福呼吁实践型人才

(来源:中华网、人民网论坛、凤凰网、盖世汽车网)

“偷盗式创新不能形成根本性的创新。”2011年9月28日,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上,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再次高调抛出醒目观点。李书福认为创新性人才是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的,而中国汽车行业目前大多数所谓创新是在外国已有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属于“偷盗式”的创新,难以持久。

中国创新人才不足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目前中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创新驱动力不强,学校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合格的工程师可获性低。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显示,在中国每16位工程师创造的价值才相当于美国一位工程师创造的价值。就科技人才而言,中国同样处于大而不强的地位。科学家总量多但人均科学家拥有量低、创造的价值相对较低、专利拥有量不高。

“找不到汽车人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李书福有感于汽车人才的紧缺。他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汽车价格高,而质量不一定好的原因。有鉴于此,李书福在浙江和北京都成立了学校,自行培养技术人才,其中北京吉利大学每年招生人数都在千余人。

来自北汽集团的副总经理陈江也有同感,要想又好又快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北汽上半年首次将人才招聘会开到了海外,确认录用近40人。在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北汽还启动了所谓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即到2015年年末,北汽将培养造就百名左右的战略企业家人才,千名集团级科技领军人才,万名高级技师、技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无独有偶,东风汽车公司人事部部长何伟也表示,至2015年,东风研发主要专业人才总量将达到5000余人,占汽车主业人才总量的10%,其中具有行业技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达到20名以上。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范巍进行的一项“整车科技人才状况与发展”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企业无奈的现状。在参与调查的十余家国内主流汽车企业中,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本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43%,而新入职的科技人才人力资本投入就更低,仅占销售收入0.14%。

创新教育不能脱离实践

“要想发展自主品牌,就需要解决人才问题。创新离不开人才,但创新型人才哪里来?”李书福发言中再次体现出务实的商人特色,“读完本科就不用再接着读了。”

在李书福眼中看来,现行的教育方法和体制束缚了人才的创新性。学历越高的理工科人才反而留在了高校,而非去了企业。来自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绝大多数理工科毕业生都没有去企业。

“最好的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的方法是去读技工学校,较早出来参加企业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容易形成市场意识、成本意识,知道社会现实,能够实现创新与其他学科的配合。设计出的产品才是可行、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李书福认为,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好办法,而不是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闭门造车。

事实上,李书福本人就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励志典型。高中毕业后,李书福就早早出来涉足商场,培养了不唯书只唯实的实干精神和敏锐的市场感觉。履历显示,李书福商场百战中仍然去进修获取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吴江也提出,“专业 企业 项目”是高校培养实践型科技人才的一条较好的方法。

首次在北京举行的“汽车人才高峰论坛”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以汽车行业和人才人事系统为背景、由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各大汽车行业组织主办及协办的高端专业论坛。

培养创新型人才“箭在弦上”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2011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汽车报》)

“在日本,1位工程师创造的价值抵得上我国10位工程师;在德国,1位工程师创造的价值抵得上我国13位工程师;在美国,1位工程师抵得上我国16位工程师。”

这不是妄言,恰恰是经过科学论证后得出的结论。9月28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2011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让所有与会人员都感到震动。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行业对汽车人才的需求也形成了新的特点。在当前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阶段,创新型人才显得弥足珍贵。

■  创新型人才是核心

2003年,国家提出建立“三支队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两类人才(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在建设人才队伍的7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现在得出的结论是将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吴江说,“今天的人才建设工作不再像以前关起门做事,也不是国内每个行业、每个子系统自己跟自己对比。今天的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放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围绕国际竞争推进。因此,所有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都要以优先培育创新型人才为核心。”

人才的创新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吉利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吉利汽车从浙江省黄岩县电冰箱零件厂起步,到建筑装潢材料厂,再到摩托车厂,最后进入汽车行业。频繁的转行让吉利在进入汽车行业后对“是否再次转行”展开了反复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在一个行业里始终保证领先地位,保持技术领先、品质领先、品牌领先,才能避免再次转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全面领先?就是要依靠人才,使企业获得全面、持续的创新能力。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上指出,简单地引进人才不能形成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引进人才、企业培养人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人才的“生态森林”,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因此,尽管步履艰难,但吉利旗下的几家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为吉利输送新鲜血液。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  最核心的却是最缺乏的

吴江说:“现在我国和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的差距大概在15年左右。”他认为,这与国内的人才培养政策相关。

吴江举例说,美国某机构曾做过一个调查:100家美国本土企业,同时在中国和印度设立研发中心。5年后,有99家企业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开发出专利技术,只有1家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有自己的专利技术。

“同样的企业在中国没有研发成果,这与我们的政策导向有关。国内一些政策太过急功近利,没有给人才足够的空间进行创新研发,而是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马上投放市场。”吴江说,“正是政策上的软肋,让我们目前的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

据了解,目前全国创新型人才约1万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只占20%左右,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只占2.2%。除了数量少,企业在寻找人才时还遇到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全球工程师大国中,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工程师的可获性差,即企业从人才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程师,或者从学校招聘到的工程师不能直接用,需要‘回炉’。”吴江说。

“目前,汽车市场火热,各地都在上马汽车项目,汽车人才却越发缺乏。于是你挖我的,我挖你的,挖来挖去,工资越挖越高,人越挖越懒惰,创新能力越挖越落后,这就是中国汽车行业现在存在的怪圈。”李书福说。种种因素叠加,造成了我国工程师与美国相比,创造的价值为1∶16的局面。

■  行业、企业需要共同努力

正是因为多个方面存在不足,国内汽车行业与企业都在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成立的初衷便在于此。

5年前,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成立。该机构搭载“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平台,为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汽车产学研单位实施人才强国、强业、强企战略与规划,探索国际化人才体系,建立适应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劳动关系制度,构建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激励和交流等管理机制提供了建设性和现实性依据。

在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2011年会上,中国汽车人才培训网正式开通,中国汽车人才职业标准实验室正式揭牌。“这些工作就是为了让外界了解中国汽车人才研究理事会,了解我们能够为人才建设提供什么服务。”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付于武说。

时值北汽集团更名暨北汽股份设立一周年,北汽集团副总经理陈江在充分肯定人才对北汽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该集团将不断优化人才发展格局,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北汽自主品牌发展,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在京盛大召开

(来源:汽车网)

汽车人才培养成为影响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要素

2011年9月28日下午,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主办,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中国国际贸促会汽车分会,以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人才杂志等协办的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盛大召开。论坛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主持,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北汽集团副总经理陈江、东风汽车公司人事(干部)部部长何伟,以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及其分会秘书长于秀敏、张宏庆、赵丽丽,和弈中国CEO韩庆峰等人才界、汽车界领导与专家分别作精彩演讲。

一次汽车人才界的交流盛会

此次高峰论坛是国内唯一以汽车行业和人才人事系统为背景、由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各大汽车行业组织主办及协办的高端专业论坛,是汽车界、人才界风云人物和权威专家论剑的盛会。来自国家人社部研究机构、汽车行业组织领导,国内外汽车和人才领域知名专家、主流车企高管,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以及全国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核心成员,国外汽车界华人团体和组织代表等近200位领袖精英汇聚一堂,就“中国汽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以其规模之大和规格之高成功吸引到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汽车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人才杂志、经济观察报等国内30多家主流媒体参与其中。

一场破解汽车人才瓶颈的高峰论剑

当前,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汽车人才的需求也面临着新形势、有其新特点。论坛上,各位来自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和知名车企的汽车界和人才界的领袖精英围绕“中国汽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的主题,分别做了“国家科技人才政策解读和趋势”、“在企业技术创新中造就优秀汽车科技人才”、“中国汽车产业劳动关系的现状与趋势”、“汽车科技人才同行认可机制的建立和实践”等精彩演讲,首次对我国汽车科技人才现状与发展、汽车行业劳动关系现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深刻的权威解读,为我国破解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人才瓶颈提供了思路。北汽集团副总经理陈江表示,人才资源是北汽的第一资源,是北汽集团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十一五”期间,北汽集团员工队伍的规模、结构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大批海外人才的加入,标志着北汽集团的人才工作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开拓性成功。未来五年,北汽集团将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企之路,为北汽实现跻身中国汽车第一集团行列、迈向国际化、进入世界500强奠定人才基础。演讲嘉宾们还从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中国汽车后市场、高校、职业教育学校等不同领域的汽车人才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为政府、汽车行业组织、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汽车行业人才战略实施、行业组织服务创新、高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等前沿的观点与建议,将有力推动“人才数量有序增长、结构合理优化、质量稳步提升、机制健康运行的”汽车人才格局的构筑,对贯彻科学人才发展观、推动汽车人才培养、开发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创建人才智力库。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人才是汽车科技进步的载体,在我国正在由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转型时期,更需要大批优秀的汽车人才支撑产业的发展。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变之年。为了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搭载“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平台,给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汽车产学研单位实施人才强国、强业、强企战略与规划,探索国际化人才体系,建立适应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劳动关系制度,构建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激励和交流等管理机制,提供建设性和现实性依据,将对中国汽车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作为汽车界和人才界的盛会,是搭载汽车领袖们畅所欲言和进言献策的重要平台、集聚和交流汽车行业人才战略思维的主要载体,也为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结构齐全、素质优秀的汽车人才队伍作出应有之贡献。

 

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汽车报》手机报)

昨日,以“中国汽车人才培养与成长”为主题的2011年度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此次论坛是国内惟一以汽车行业及人才人事系统为背景展开的专业论坛。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