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2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1077
2013年7月6日,中国汽车报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纪念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作“构筑中国汽车工业面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主题发言,内容如下:
最近,中央领导强调,看待新中国的发展,不要简单地讲前三十年、后三十年,要把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放到一起看、一起讲。今天,我们看待中国汽车工业60年的发展,也要有这样的观念,把前三十年、后三十年结合起来一起看。
六十年,按照中国传统说法,是一个甲子之年。刚才邵部长讲六十年是“耳顺”之年,给我一个启示。六十而耳顺,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耳顺”意味着什么?我有一个观点,未来要取得更大的发展,首先要听党中央的话,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让老百姓满意,这大概就叫“耳顺”了。有了这个前提,,中国汽车产业才有永续发展的基础,而不仅仅只是一段时期内的持续发展,才能为实现强国梦、为美丽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回顾历史,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30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只有20万辆的产量,今年有2000万辆的产量,是30年前的100倍。在这样的大发展历史面前,我们也许有很多话题可讲。但在今天,我最想说的一个话题,是汽车工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初步学习十八大报告,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记得,党的“十六大”时,中央提出三个建设,即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加了一个“社会建设”;到党的“十八大”,我们的任务变成了“五位一体”,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这说明,中央对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高瞻远瞩。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60年之际,我们务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如何为生态文明的建设理直气壮地做出应有贡献?这是摆在我国所有汽车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应该讲,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没有对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但工业文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可回避地带来了伤害。因此,现在中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动员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挽回、挽救、减少对地球伤害的行列中去。
在新的挑战面前,我国汽车产业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绿色产业?从制造环节、使用环节、回收再制造再利用环节,都能够实现绿色?这是一个大问题。从目前看,我国汽车产业在制造过程中,每年需要消耗上亿吨的钢材、上百万吨的橡胶、上千万吨的有色金属;在生产过程中——不管是铸造、锻造、热处理环节,还是在冲压、切割、焊接、喷漆等加工环节,都或多或少地会排出废气或废液;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排放,更是有目共睹。全国汽车保有量一亿多辆,其排出的有害气体总量不容忽视。在这里,我们不去辩论雾霾的发生,到底汽车的分担率是20%还是50%,但有一点必须正视:汽车对社会、环境造成了污染和伤害;从车辆报废环节看,浪费和污染也是惊人的。以我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按照二十年折旧计算,每年要折旧5%,大家可以算出每年需要回收的车辆有多少。欧洲2015 年执行严格的回收再利用率考核,填埋物不得超过5%,就是剩下的“骨灰”不能超过5%,而我国的情况,离这样的标准差得很远。
因此,面对这样的产业发展格局和挑战,中国汽车全行业确实都应该反思。毕竟,美丽中国梦是大家都要为这个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建议《中国汽车报》利用聘请的专家顾问委员会,集思广益,每年抓住一个话题,深入探讨,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永续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