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58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显君日前表示,重点谈论了汽车业“十二五”规划与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的关系,建议“十二五”规划要从更深、更广的层次看待技术研发,不要为技术研发而技术研发。
李显君坦言,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研发流程有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技术研发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另一方面,新产品技术开发管理不到位。以技术和技术本身,以创新和创新本身是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那么,不管“十二五”如何规划,技术研发都不能取得突破,除非“十二五”期间能够建立技术研发的管理和保障体系。
李显君还认为,中国的汽车技术研发缺乏融合能力。一项技术引进了,但是这项技术必须与企业的资源、人力、客户、供应商协调起来才行。企业的技术体系要与研发体系、生产体系、营销体系甚至财务体系融合才能发挥作用。技术的市场性、技术的战略性、技术的技术性、技术的管理性要完成协调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否则,高校和研发部门再努力,国家的政策制定得再好,“十二五”规划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
李显君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技术研发的微观基础要重新构建。他说,中国汽车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是因为微观基础不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中国技术基础薄弱、技术资源缺乏。比如,上汽集团购买了双龙,本来想把双龙的技术平台拿过来,但却没有拿过来,这就是因为上汽集团的整合能力不够。现在吉利收购了沃尔沃,还需要拭目以待,看吉利能否成功把沃尔沃的技术融合进来。如果实现了技术融合,才说明成功了。一句话,只有在“十二五”期间加强技术研发的保障和管理体系建设,中国的汽车技术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