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重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2012-12-03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898

德国是世界工业老牌强国,包括大众、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汽车在内的“德国制造”,在全球一直赫赫有名。而它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成功模式,在全球同样引人注目。在“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德国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日前来上海访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张式程博士。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式程博士是1988年去德国的,是一位在德国工作20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既是本行业的资深专家,同时,也对德国企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运营、管理和发展,对德国经济、技术及市场发展走向有着直接的体验和了解。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德国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点是注重实践,重视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重视形成制度,从小学教育开始一以贯之,一直延续到博士培养。“德国的小学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卡通玩具,用高级积木组装各种模型,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动手和成功的喜悦。到了中学,学校有些课程鼓励学生自己选主题、找材料、做PPT,自己策划办讲座、做演讲……帮助孩子养成动手动脑习惯。其中,还有一周的实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联系企业或银行等实习单位,让学生对“找工作”有所体验。接收实习的单位非常认真,有专人辅导学生,一周时间虽然不长,但学生们能学到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种实践导向的启蒙教育可能对孩子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到了大学,工科院校实习的学时就更多了,每次实习3-6个月,理论教育与实践密切结合。很多学生更愿意将实习特别是毕业论文工作选在企业完成。很多课题往往是企业技术项目的一部分,而且要求学生尽量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德国研究生教育,到硕士阶段已经将理论课程基本教完,博士生基本不上课,也有直接在企业做博士论文的,这些博士生接受大学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大学侧重理论、企业侧重实践。有些博士生在企业找题目和资助然后到大学找指导教授,既是博士题目研究员又是博士项目管理员。经过这样的锻炼和培养,毕业后到企业或留在企业上班,对企业相关领域的工作已经相当熟悉,不用多久就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甚至领军人物。”

德国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持什么态度?张式程回答说,德国企业有着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不但积极参与高等院校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实训基地和辅导人员,对实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而且为实习生提供资助。企业非常重视吸引优秀学生,把在企业实习和做论文当成培养、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德国高等工科学校新生一般有3个月的企业“预实习”,进入主要学习阶段后又有3个月或更多的企业实习;同时,学生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实例往往主要来自企业,学生还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在企业完成。在实习中,学生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以“准员工”的身份实习,由企业支付学生培训津贴。对不上大学的年轻人,德国推出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一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期3年左右,保证这些学生也可以成为掌握高级专业技能的人才。目前,德国许多青少年通过“双元制”模式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它的优势在于,学生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到企业参加技能培训,学生毕业考试合格后即成为企业的技术员或技术工人,毕业证书各企业互相承认。

 “德国重实践、重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历史传统,也有学校、企业、社会多方的共识。”张式程介绍说,德国在政策法规上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比如,企业职业教育经费可计入生产成本等等;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立法。如制定《联邦职业教育法》,在全国普及职业教育,并将职业教育列为国家免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企业组织法》和《青年劳动保护法》,保障工人和职员接受培训、学习的权利。 近年来,又出现所谓“三元系统”方案,在原来企业、学校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一元,即行业协会接管部分行业通用技术培训。大学教授和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兼职技术培训,全社会形成了注重实践、培养人才的氛围和有效机制。工科高等院校聘任教授,原则上都要求被聘对象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都愿意到企业工作,在生产研发第一线锻炼提高自己;社会分配向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倾斜。人才是学校、企业和行业的交汇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的核心价值。在企业看来,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行业组织则承担起向中小企业疏导人才的功能。“总而言之,德国在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模、层次结构以及政策法规环境、政府投入和社会氛围方面,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