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进军欧洲,有几种组合解法?

2023-12-04

汽车人才研究会

1194



若能在欧洲市场寻得破局之钥,将为车企进军他国市场提供指路明灯。


中国汽车出口在过去几年里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也由此拉开中国汽车出口的新篇章。
回溯2021、2022这两年,中国汽车出口连续跨越200万辆、300万辆的台阶。今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再度被刷新,达到了惊人的338.8万辆。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450万辆。
然而,正如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汽车出口的卓越成就,引来了世界的瞩目,也同时引发了其他国家的警惕,欧盟宣布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持续攀升,车企不仅会在海外市场遭遇更多的竞争对手,而且还必须应对一系列更为繁复的挑战,包括知识产权、关税、市场准入以及法律纠纷等问题。
中国车企的海外征程才刚刚开始,欧洲严谨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对于中国汽车出海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够在欧洲市场找到突破口,将为车企攻略其他国家市场提供有力借鉴和指引


去欧洲建厂,势在必行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前往欧洲建厂是品牌全球化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如今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加速了这个进程。
在2023“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上,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指出,中国车企的出海战略要从贸易型出口向本土化生产转变
他认为,简单的将中国制造的汽车销往国外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汽车贸易型出口达到600万辆左右时,就会遇到发展瓶颈。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所有的贸易政策都有可能对车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车企出口回到原点。
中国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其出口模式主要属于贸易型出口。他以丰田和本田为例,指出这些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制造商,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进行了贸易型出口,更在于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和销售
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车企的出口总量将达到1300万辆,但其中只有约600万辆是中国造国外销,其余700万辆必须是国外造国外销。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争端和碎片化市场的挑战。此外,通过本地建厂供货,企业不仅能显著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货效率,更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他强调,国际化是一个多国本地化的过程,企业要通过深耕多市场运作、全链条走出去,实现员工本土化、文化本土化,才能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本土化公司。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   也持相似观点。他提出,中国车企出海的未来,必将走向海外生产。海外生产规模可参考德国、日本、美国和韩国等国家的先例,这些国家在海外生产的规模庞大。现在,中国已经具备相似的实力和能力,可以开始走向海外生产。
他预测,中国车企的出口总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然而,其中仅有500万辆可能来自国内贸易出口。在这个转型阶段,车企是否能够顺利跨越这个阶段并在海外市场中脱颖而出,至关重要。因此,中国车企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从而在全球汽车市场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上汽集团、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已明确表示有意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这些计划中的欧洲工厂一旦建成投产,将使中国车企免受反补贴调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上汽集团在今年9月透露已启动选址工作,而比亚迪则在2023慕尼黑车展上宣布,他们计划在2023年底之前确定首家欧洲工厂的地址。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中的供应链企业已经比整车厂商先行一步,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欧洲已成为趋势。这些已经在欧洲落地的供应链企业不仅有助于中国车企在欧洲更快地落地,还将推动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打造高效海外团队,完善人才结构


从汽车强国的经验来看,国际化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多国本土化的过程,那么如何进行本土化呢?第一步,显然是要建立一支海外人才团队开疆拓土
一家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最初,该公司的团队主要由130名中国人构成。随着公司本土化战略的逐步推进,他们与驻地国的同事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确保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公司甚至将最顶尖的厨师派往海外,提供美味的餐食。由于当地大白菜的稀缺,他们甚至亲自种植,以确保员工能享用到优质的食材。对于海外出差的中国人而言,口味是至关重要的。公司深信“满足胃口才能留住人心”,因此努力为外派人员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以换取他们在工作中的投入和时间的付出。
通过持续不断地培养和晋升人才,如今他们已经拥有了一支由自己培养的、实力强大的30人团队,这些人才在各自岗位上表现出色,为企业在海外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案例与外企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海外组建人才团队时,需要平衡外派人才、属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结构。以银轮公司为例,他们采用“333”模式:即1/3当地人、1/3本土培养的人才、中间的1/3则是定居在国外的华人或海归,同时还有少部分从中国本土外派出去的团队以及在中国国内的支持团队。这样的组合模式使银轮能够在理念、文化和语言表达上达到平衡。其中,海归人才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既了解外国文化也熟悉中国文化,促进银轮内部的顺畅沟通。
在招聘过程中,银轮认为认同中国文化的员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为友好。在招聘发达国家的人才时,银轮秉持着两大核心筛选准则。首要的是,银轮通过细致的面试与深入的对话来评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真实态度。如果他们对中国文化持有不认同或误解的立场,这可能会为未来的合作埋下隐患。其次,银轮着重考察他们是否能真正融入银轮的企业文化。为了确保这一点,银轮诚挚邀请他们亲临公司总部,通过长时间的实地参观与深入交流,让他们深度感受银轮公司的独特魅力。


多元背景的国际化人才,引领企业扬帆远行


从银轮公司国际化的优秀实践中,可以看出国际化人才是当今企业全球化进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他们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了解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能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他们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还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运用多种语言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习惯,帮助同事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所以,中国车企需要引进并且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以确保管理团队拥有跨文化、跨公司、跨国的运营经验和全球的视角。这些人才如何获得呢?
Stellantis上海动力总成软件控制开发经理、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理事常江   认为,具备多元化背景的人才将成为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来满足企业海外拓展的需求。而他对这一点,持乐观态度
常江观察到,与前辈们相比,现代年轻人,尤其是90后和00后,在与国外同龄人交流时,其沟通方式和共同兴趣使得文化代沟逐渐缩小。例如,他们都是在日本动漫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娱乐方式可能都包括滑板和街舞,而非一开始就聚焦于政治或安全议题。整体来看,这些年轻人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常江建议,将这些在全球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视为“先锋队”,像华为那样派往海外,他们将迅速成为国际化的核心力量
 
常江根据自身工作经历也得出上述观点。他曾与来自德国、日本、比利时和印度等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共事。他发现,当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时,合作会变得更加顺畅。在他所在的合资企业,为了确保沟通顺畅,他们会进行专门的培训,帮助员工了解不同地区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从而在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事合作时避免误解。
此外,汽车制造商在招聘时不应仅限于寻找具有海外经验或外国人才。常江指出,在中国,合资企业的员工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群体。尽管有人担心合资企业会逐渐退出中国市场,但他坚信,那些曾在合资企业工作、学习并与多元文化打交道的员工,将成为未来国际化人才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训和发展,他们将能够解决许多企业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
这一点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肯定。该专家认为,企业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要善用现有的全球化人才。这些人才是在国际化公司中经过培养、晋升和发展起来的。这些人才已经通过全球化的洗礼,他们分布在各个层次,包括技术、销售和管理等领域,尤其是管理人才,汽车企业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人才资源。


用国际企业的基因,创建全球品牌


丰田、宝马等全球知名企业,在迈向世界舞台时,都旗帜鲜明地强调自身并非仅仅是日本或德国的品牌,而是具有全球视野和定位的品牌。这一策略,对于中国企业扬帆出海,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法国充电和新能源领域职业经理人、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理事宋松凯   指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其企业理念不能局限于中国背景,而应致力于将自身品牌塑造成全球公认的品牌。特别是在公司创立之初,就应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国际企业,尤其是在欧洲这样的多元文化地区。
他认为,   企业的起点可以在任何国家,但关键在于必须营造出一个具备国际背景的环境   ,这样企业能预见并减少很多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当车企决定跨足国际,成为一家真正的国际企业时,必须深思熟虑未来即将加入的海外员工的感受。如果他们发现公司的核心团队主要由中国员工构成,而他们的声音无法被充分听到和理解,他们将可能觉得自己像身处异域,这种感觉无疑会让他们觉得不安。
 
企业还必须明白,语言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是深远的。无论是日本、加拿大、美国还是欧洲的企业,都需要找到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例如,在高管会议等重要场合,企业不能仅仅使用中文,应该提供翻译服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特别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掌握全球通用语言,比如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日常交流,更影响到企业的规章制度、流程和技术资料能否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沟通和应用。
德国比勒费尔德中型企业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系教授、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特聘专家曾卓琦则表示,除了确保团队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制定一视同仁的规范和标准,这样才可以达到1+1>2的工作效率。
值得强调的是,   企业的理念也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包容性   。以日本精工为例,其企业理念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提供顶级的产品和技术。这样的理念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即便再过100年也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明确企业的理念和品牌定位是首要任务。一旦明确下来,文化差异、人才招聘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全球化的人才布局上,企业要兼顾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文化和法律体系的差异,构建具有多元化背景的团队,鼓励团队成员理解、尊重并融入各种不同的文化,从而激发跨文化间的创新合作。


共赢共生,做好属地企业公民


中国车企正在走向世界舞台,想要真正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和认可,仅凭优秀的产品远远不够。车企还需要在异国他乡展现出作为优秀企业公民的风采,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与当地居民深度互动,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企业不仅仅是外来的经济实体,更是其社会中的一部分
互赢互利   这一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于车企参与全球化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国际化的道路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成长、分享成果的旅程。每一次走出国门,车企都应该牢记:真正的成功不是单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在合作中寻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样,车企的国际化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在合作共赢上,德国顶级汽车零部件企业高阶自动驾驶项目安全经理、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理事程威为认为,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选择2B模式更好,因为2B模式更符合亚洲文化,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具体来说,与合作伙伴一同进入当地市场有诸多好处,包括市场接受度更高、更容易满足当地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避免禁忌等。
 
当然,车企也要避免过度依赖低价策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短期内购买者可能会因为价格优势而做出选择,但长远来看,这不仅会损害车企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利润空间,也可能导致合作伙伴对车企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
从长远来看,车企出海追求的是与合作伙伴的共赢共生,而非短暂的市场份额增长。实现国际化需要坚守长期主义,车企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投资和规划。人才、技术、品牌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车企进行持续的投资和耕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过分强调“中国标签”并不利于车企融入全球生态。车企应该摒弃这种狭隘的观念,积极拥抱全球化,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品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总之,全球化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过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展示自己、学习成长的舞台,也是一个与世界共同创造价值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车企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又要积极融入全球体系,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