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正在消失的高校汽车工程系:进校是朝阳产业,毕业成夕阳产业”的文章在网络上肆虐地传播,在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给整个汽车领域的专业人士、高校和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扰。不少行业同仁认为,此报道不够客观,过于夸大、歪曲事实。
汽车人才研究会为汽车人才发声。首先,汽车产业并非夕阳产业,不仅是行业内,更是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同。其次,汽车工程系并不会消失,而是在新技术革命下与很多专业一样将焕发新生,就算是受影响最大的内燃机相关人才仍然前景可期。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浪潮袭来,国内不时有舆论开始唱衰内燃机,鼓吹内燃机很快会退出历史舞台。“很多高校的内燃机专业目前出现了暂时的生源问题,这与舆论导向有很大关系,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内燃机没有前途。”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谈到此事也十分无奈。唱衰传统燃油车的舆论使部分学生与家长对内燃机的认识较片面且不够客观,严重误导了大众!但其实,内燃机在未来几十年中仍将占据汽车动力的主力地位,这个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大力支持的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但国家同样支持高效节能的内燃机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曾在2019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大会上强调,要完善传统内燃机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机制。综合目前各国对汽车动力系统的研究和预测,到2050年,纯内燃机汽车还将会占据20%的市场份额。原科技部部长万钢也曾呼应,“内燃机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是市场的主力,它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货运、客运以及船舶运输中,更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内燃机技术发展路线看,业内专家认为,内燃机也可以实现近零排放,国际内燃机界提出了热效率达到60%的奋斗目标,而这还是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实现有效热效率达到85%。内燃机的热效率潜力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据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李理光介绍,目前国际上对内燃机技术仍在持续做更深入的研究,在结构优化、效率提升、降低排放等方面值得去进一步探索。丰田、马自达都已打破了热效率天花板,为未来内燃机技术路径带来了启发意义。他认为,从事内燃机研究的汽车人才完全不用担心今后的职业发展,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多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曾就职于机械工业部,历任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与顾问的魏安力先生,在长达40年的内燃机领域制造业生涯中,参与了我国多项内燃机标准制定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内燃机还有相当长的生命周期,提高内燃机综合热效率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上再上新台阶是内燃机领域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市场角度来看,内燃机仍具备商业价值。清华大学帅石金教授透露,其主导的研究小组正积极运作多个校企合作项目,显然,整车制造商也仍未放弃内燃机技术工程。既然内燃机有价值,那么内燃机人才也具有价值。因此,帅石金认为,内燃机从业者不必担心前途。在他看来,基于内燃机的价值,人才市场会给与内燃机人才公正合理的对待。同时,帅石金还提出,内燃机同样可以拥抱智能化、互联化、共享化,内燃机与未来趋势并不冲突。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的全面变革,汽车产业生态正从原来的“链式关系”转变成“网状关系”。相互赋能、协同发展、互融共生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与此同时,车辆工程涉及的新技术领域不断扩大,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进入车辆工程领域,涵盖了材料、电机电气、计算机通讯、网络信息、交通运输等学科。对于当前的高校来说,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汽车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面向未来的汽车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杨殿阁教授曾指出,“高校需要主动变革,完善学生教学培养体系,完善知识结构,让高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行业需求。”以清华大学为例,车辆与运载学院在2015年已经启动了汽车工程系的课程改革,2017年开始重构培养方案,新增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也增加了先进动力课组和自动驾驶课组,兼顾整体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前瞻性、多样化。无独有偶。同济大学、吉林大学等重点高校也已经开始完善升级汽车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据透露,目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也已经完成了本科生培养改革方案,积极协同校内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和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三个学院的优质资源共同培养汽车人才。百度公司是国内顶尖的开展自动驾驶研发的高科技公司,它面向国内推出了APPOLLO平台,正打造中国自己特色的自动驾驶之路。在其自动驾驶项目组中,懂汽车,拥有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背景的技术研发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配置。在未来的网联式的智慧交通体系中,整个智能网联的生态中,需要更多领域的人参与、协同,除了懂算法,也需要懂车辆,需要了解汽车相关的各项标准。回归到汽车产品本身,它的机械属性保持不变,车辆工程专业将永远具有最最核心的本质,在任何时代都应当有它适当的位置。据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委会的最新调研显示,车辆工程专业在国内车企的需求量一直高居不下,尤其是综合素质高,沟通能力强,专业素养强的学生更是受到企业的青睐和追捧。2019年10月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召开的人才培养与发展座谈会上,来自车企的20多家人力资源专家都表示所在企业对汽车人才有长期的旺盛需求,上汽大众、联合电子、上汽集团等企业表示在2019年将持续开展校园招聘,招募企业所需的各类汽车人才。不过,企业的确对汽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汽车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也是应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高校需要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一一部署和落实的。最近,工信部在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最新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国家层面已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汽车工业蓝图。在未来的15年中,整个行业将迎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人才将大有作为。无论是内燃机领域,抑或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整个汽车产业链需要全面、体系化的人才,除了现有的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常规专业,同样也需要通信工程类、数学类、自动化控制类等领域的人才加入,协同共生,共同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基础不存,何来楼阁?对于每一个汽车人而言,产业在面临诸多不确定的挑战时,汽车人越发需要保持一份专业自信和战略定力。面对太多太快的变革,我们要直面挑战、摒弃喧嚣,用“知识”武装头脑,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拥抱变革,勇敢前行,打造自己的“硬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