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才困境期待更多校企合作创新

2016-11-14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1189

人才问题一直是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最大掣肘。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付于武曾表示:要破解人才问题,一定要做好产学研这篇大文章。产学研合作是个老话题,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引进至今,依然是汽车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现在它也成为了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

汽车行业不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案例,但能真正发挥作用、产业效益的却少之又少,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多都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教育界和人才界也曾多次呼吁校企合作,效仿德国的二元制教育,培养高水平的汽车人才,然而践行者寥寥。企业抱怨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好用,理论滞后、实践不足,但面对院校抛出的让企业参与教学、共同培养人才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又不愿接招。相比提前介入教学,他们似乎更情愿招聘之后再培养。

产业形势风起云涌,汽车产业变革在即,行业呼唤大量高质量、新型的人才。长期滞后的汽车育人模式不仅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更阻碍了汽车企业扩展的步伐。企业对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态度正在悄然改变。

2016年11月10日,“中德诺浩—北汽新能源”校企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在本次论坛上,国内最大的汽车职业教育服务机构“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与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北汽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联合培养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推动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协同开创新型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

跟以往的校企合作相比,这次合作令行业振奋。首先,这是一次颇具深度的校企合作。在这次合作中,北汽新能源将派出由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及人力资源部人员组成的团队,为中德诺浩提供岗位技能需求、技术资料和一线的销售、维修、服务案例,并参与课程研发、教师培训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之前的校企合作未能企及的高度和深度。其次,这也是一次颇具时代感的校企合作。双方将借助“互联网+”,搭建数字化培训平台,携手合作线上线下的课程研发,吸取德国二元制教育的精髓,培养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的“汽车工匠人才”。此外,这还是一次惠及全行业的校企合作。此前,我们也曾有过所谓的“宝马班”、“奥迪班”,往往是某个企业向院校定制人才培养。但中德诺浩与北汽新能源的合作不是狭隘的定制班,而是共同开发课程,并将其推广到多个设置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也并不仅限于提供给北汽新能源一家企业,而是合两者之优势为行业培养人才。

我们期待,这次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能为行业带来一拨又一拨高质量的新能源人才。当然,更希望这次的校企携手可以“抛砖引玉”。未来在汽车人才教育领域,还能涌现出更多关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为实现“汽车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