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中汽人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

李万里: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的挑战与策略

2015-10-20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13

最近汽车协会正在为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工作做一些准备,我们也在着手编制十三五的汽车发展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成形,我们也想就我们初步的想法跟大家做个汇报。

今天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我们面临着三面夹击的形势,第二是我们肩负艰巨的历史任务,第三是我们的策略与措施。

一、  三面夹击的形势

(一)      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超大规模的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资源和环境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汽车产业今年以来出现的一些变化,我们认为从短期分析看主要是受经济周期的输入性的周期影响,我认为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是三产结构调整的影响。受中国经济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三产业日益活跃,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专家认为这是结构调整趋向良好循环的表现。

二是高基数下的低增长率。在汽车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从2008年不到1000万辆,猛增到2014年1300万辆,年度产销规模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即使增速下降到个位,其增量的绝对值也是巨大的。目前全行业已经呈现出高基数低增速的基本态势。

三是股市导致“脱实向虚”。持续牛市刺激经济资金脱实向虚。

四是政策导向作用。由于各地不断出台对传统汽车刚性限购限行的政策,以及我们大幅度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免限行优惠,导致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此消彼涨的态势,再加上多次推迟实施日期,并且是上部明朗的指标,也是促使了消费预期的改变。

五是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心理预期推向负面,推迟潜在消费者购买意愿。

六是价格战全面爆发,企业效益下滑。以前都是巧立名目的暗价,现在已经发展到旗帜鲜明的官方降价。原来是自主品牌之间竞价到国际大牌公司主动挑起外资品牌之间的混战,价格战一直被专家认为是竞争初期阶段的伎俩,但是当这些百年老店也对价格战乐此不疲的时候,逐渐这种输入性的因素已经明显出现了。

七是输入的结果。外资扩张一向受到鼓励,内资企业跑马圈地,也要迎合政府追求产值和GDP总值。汽车产业应该是属于严控的情况下,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主要是各地政府批出来的。

八是内生性增长逐渐成为主流。我们有些专家说,中国二手车的销售量今年以来,二手车当月销售量已经十分接近新车的销售量,有人说已经超过了新车的销售量。这是不是说明更新量将逐渐大于首次购买,汽车销量增长开始从新生量外延式增长转为内存置换的方向转变。

我们认为短期的问题主要是周期性规律输入性的影响。长期分析,受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影响,转变汽车产业的增长方式,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状态将是一个新常态。如果说经济周期性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刺激性的政策进行调整,结构性的问题则必须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才能奏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地与社会发展、工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之间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二)      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战略,重塑制造业的竞争史,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面挤压的挑战。

(三)      技术创新出现新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格局,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的新力度,比如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发制造业的变革。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

二、艰巨的历史任务

面临这样的夹击状况,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三项艰巨的历史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我们要担当国家的先导型产业的任务,第二个任务就是要承担社会、经济创新平台升级的任务,第三个任务就是要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近年来,引发新的工业创新或者革命的标准性的事件我们认为有三个。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以及刚才付理事长讲的日本2014。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几个国家开始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并部署新的战略任务。

建国60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跟随国家的发展壮大了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全社会汽车保有量与生态文明冲突日益激烈的时候,迫切需要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再次确定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战略转型的任务,使中国汽车产业能够与国家的战略以及宏观经济的总体趋势保持协调一致。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认为明确了中国汽车产业肩负的三大任务。

(一)      担当先导型产业的任务。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60年当中,一直承担着国家的先导型产业的重大任务,一五期间国家设立156项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就有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厂,由此跨入汽车制造国家的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急需,国家决定采取大规模对外合资合作的方式发展汽车工业。我们仅从制造体系和制造水平而言,其基础已从工业2.0上升到接近工业3.0的水平,即工业信息化阶段的水平。汽车产业整体水平在中国工业装备制造业当中,这样一个发展水平也是不多见的。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中国自主汽车产业得以艰难成长的机会。中国制造2025的提高和实施,将使介乎于工业2.0和工业3.0的中国工业体系,各个产业参差不齐的局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改善和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认为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汽车产业应是率先整体逼近工业4.0的产业,要达到工业智能化的阶段。这将极大改善中国汽车品牌的生存生态,使中国汽车产业有可能与世界强国同步发展,使中国汽车品牌有机会为崛起的中国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贡献。

中国汽车产业在事实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担当起国家先导型产业的历史任务,我觉得这是对国家的交代,我们这个产业不是自身的发展,我们首先是对国家负责,60年来我们是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我们在进入新时期,进入新的常态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仍然要承担起国家的先导型产业的历史任务。根据这样一个分析,我们觉得后面两项任务就是根据前面总的任务提出的具体目标。

(二)      承担社会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升级的任务。

表现为十个方面:

1.绿色制造,这也是要整体补工业3.0课的重要的过程。主要是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的专项技术改造以及要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轻量化等产业化的释放。

2.汽车产品的功能要实现三化,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三化不是汽车协会提出来的,是中国制造2025中对汽车的描述中提炼出来的。2025长篇叙述中当中,对汽车只讲了145个字,灵魂就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

低碳化汽车一个具体的指标就是企业的平均油耗,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达到2020年5L/100km,2025年4L/100km左右的目标。从现有技术分析,传统汽车技术已近物理极限,必须有新能源技术的介入。

信息化,车联网体系要建立起来,实现多网之间的交换,进行通讯和信息系统的交换。

智能化,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网与智能汽车的交接,指搭载先进的车载的传感器、控制器等装置,具有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智能化控制这样的功能,要形成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控制协同,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新一代汽车的目标。

3.产品的生产方式要发生变化,要出现产品的定制化生产方式。汽车市场需要从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的发展过程当中,定制化将是主要方式。由大批量的生产并且是产品趋同的发展方式改变成也是大批量但是是个性化定制方向的转变。未来产品将会按照消费者个人的意志进行生产,极端的情况下将可实现个性化单件制作,实现端对端的打通,实现设计与生产过程虚实一体化。专家说,如果是工业3.0解放蓝领的话,工业4.0则解放了白领。从小批量的手工打制可以变为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

4.企业内部的变化,企业内部传统工艺要改变为纵向社会的智能生产体系,所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生产设备由信息化转向智能化,模块化生产的单元系统架构,生产线和迅速灵活的进行配置。

5.产业链发生重大变化。汽车产业链的整车、系统和零部件供应商变为网络状连接的跨企业的智能工厂横向体系。生产制造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这是重大变化。

6.智能物流。工厂内部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将形成智能化的物理系统,厂内物流要依靠全自动的非接触式的运行,场外连通也是智能化的连通。

7.将迫使法律法规体系创新。

8.要推动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创新。

9.智能汽车产品要作为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城市综合智能的平行的运行系统的重要的载体。

10.将导致出现新的人际关系,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全然的改变。

(三)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我们认为有八个方面:

1.产品结构本身的调整。产品要从现在代工、仿制方面向国际品牌建设的结构调整。

2.汽车企业内部的调整。要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要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企业由提供装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的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3.是汽车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型服务转变,生产型服务业将贯穿企业生产的上下中游各个环节。汽车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边界日益模糊,必将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

4.是汽车与信息产业的高度融合,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

5.汽车与相关产业之间结构调整。汽车产业按照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全面技术升级过程中,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提出新的产品装备的要求。

6.就是汽车要与新的闯入者之间结构的调整。闯入者有美国的特斯拉,有中国的马云、马化腾。传统汽车产业与IT业之间是颠覆还是冲突,历史经验证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近期可能是一种互相融合的关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可能是一个共同升华的关系,即既不是你也不是我。我们感觉,总体来说不断的有陌生的面孔站起来和汽车产业叫阵,是我们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幸事。

7.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关系的调整。

8.产业布局的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是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和迈向中高端重大的举措。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的调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的重要平台。在全世界的工业革命200年当中,世界上出现了五次产业转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第五次产业转移与以往的四次不同的是此次出现了双向转移的现象,一方面受再工业化的政策影响,产业高端链条回流到欧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受成本上升的影响,产业低端链开始从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要抓住国际上首次出现的既向低成本区域专一,又向产业上游转移双相转移的重大历史机会,主动衔接美国再工业化,不是时机为欧洲地区的复苏施以援手,将优质且过剩的产能向中国中部和西部乃至更遥远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转移,做好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文章,才能实现产业强国的目的。

三、策略与措施

主要解决创新环境、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职能等方面的改革。至少有十二条:

(一)创新的动力是制度的创新。中国制造2025强调,国际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有四个,一是要抢占智能化制造的制高点,二是要抢占服务性制造的制高点,三是要抢占绿色制造的制高点,四是要抢占人才资源的制高点。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人才,所以我们今天会议讲人才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所有制高点的一个最重要的制高点。我们在制度上包括工厂系统的学徒制,技术职业的教育,专业工程师的制度,精益生产体系、质量管理、企业实验室制度。在产业层面就是社会团体和专利制度的强化。在国家层面就是怎么样有更强的基础研究的国家实验室,建立风险投资的制度。我们需要百万计的学无止境、技不压艺的蓝领的巨将,我们需要数万亿计能够潜心研究、心无旁鹜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我们需要知人善任的将才和帅才,我们需要一批批的产业部门的精英,我们需要宏观部门不断涌现出纵横捭阖的领袖人物,各层次都急需系统化的专业人才,需要成建制的人才体系。改变的机制关键是用人之道,创新重点是人才资源的机制。

(二)要建立国家汽车实验室。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要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2025年要达到40家。重点要解决行业的基础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成果的产业化和人才的培训等。

(三)政产学研的联合攻关要有新的形式。中国制造2025提出,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要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这里讲到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需要通过政产学研联合方式解决。

(四)要鼓励自下而上的微小企业的创新路径。德国工业4.0强调,新的全球化体系建设只能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展开。如果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往往走不远,在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的大批的创客和极客是美国互联网主要推动者,其方式也是自下而上。在中国,我们在深圳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创客和极客聚集的现象,虽然现在不成气侯,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有趋势。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五)要加快创新融资平台的建设,并且由市场决定创新方向和方式。欧美经验表明,创新平台中政府的作用是四个,政府一定要介入风险投资方面,股比不能低;政府不能干预项目的投资选择;政府不能将创投基金作为政府资金增资手段;项目完成之后要保证及时退出机制。据专家研究表明,我们国家目前尚不具备创投或者成为风投这样的体系,有些在国际上已经成熟并且通行的做法在我们国家还有体制和机制政策的障碍。因此,为了支持形成自下而上的体制,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创投和风投体制接轨的新的体制,已经显得十分的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我们所有文件里,在关于支持微小企业创投的过程当中讲的不多。

(六)组织国家工程要注重目标,放开过程。跟前面讲的一样,只要定出国家需要的目标,至于企业怎么样完成的过程,用什么手段不要过问。

(七)调整示范方向。我们发现美日德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性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就是说要关注新能源汽车和以下智能化的汽车,要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家庭要有深度融合的效果,看这样一个过程在整个社会变化过程中汽车平台起什么作用。国际汽车示范的规模都不如中国,但是深远的意义是不可小视的。

(八)探讨以市场化模式推动技术进步的可能性。

(九)我们觉得应该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改变目前的补贴机制。

(十)要从低端入手突破技术、体制的瓶颈。特斯拉是从高端闯入的,根据中国国情是不是可以从低端引领,规范引导自发市场成为自觉市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汽车动力多样化道路。

(十一)企业现代化制度。

(十二)政府的有效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来的政府管理体制正在发生重大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工作大见成效,但我们感觉仍然十分艰巨;按照标准制定工作的改革方案已经加快了标准化制定过程;“红顶”中介开始清理,政府尽量采取购买的方式使用中介机构;依法实施机动车限购限行规定。

以上就是我们简单地通过对2025工业4.0和中国汽车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做的一些思考的汇报,请各位指正,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