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新闻中心

汽车人物采访

汽车人才培养 学校与企业谁应是主角

2015-10-19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1013

【编者按】产业发展的背后总是人才,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更是如此。现今,企业竞争加剧、消费结构升级、以智能互联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对汽车人才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与盖世汽车网共同策划了《汽车人才面面观》系列访谈,由行业组织、汽车企业、汽车院校等诸多领导、专家共话新形势下汽车人才发展,挖掘汽车行业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场关于人才的深度思索,也是一场精英智慧碰撞的对话。

 

面对企业的期望以及“诟病”,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又有何说法。近期,记着采访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项昌乐。

 

教育的转变

项校长告诉记者,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和理念也在发生变革,逐渐从追求“量”向追求“质”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而对于汽车人才质量得以提升这一点,记者在采访时,也从企业那里得到一致的观点。

项校长继续介绍到:“除了加强校企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外,学校诸多的科研项目也会让学生逐步参与进来。另外,90后的孩子生活在科技变革时代,知识面更加宽泛、认知力、创新力也有所提高,思考角度跟之前有了很大不同,而方程式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施展才华。而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其他国家教育机构互换留学生、合作培养等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事实上,教育并非墨守成规,也在变革,只不过这种变革依然跟企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有所差距。学校更多的是基础教育和道德观的树立,我们希望跟企业有更进一步的合作,也希望企业加大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校的无奈

企业有企业的说法,学校有学校的无奈,不能苛责于任何人,毕竟大的教育环境所至。我们看到学校的教授诸多是学士考硕士然后又升博士,最后留校任教。虽然参与诸多课题研究,然很少有企业工作经历,对整个行业信息以及新事物的把控、敏感度以及工作中应对各种问题所积攒的经验与企业高管相比还有所差距。然反向来问,企业的高管谁又何曾想着放下身段和高薪,去学校做“圣人”。而教材内容,每年并没有太大变化。

聊到此,记者则想起了自己的受教历程。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时所学内容基本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如“新闻六要素、新闻时效性、客观性”等,很少有老师告知如何拟采访提纲、如何约访,采访中会遇到的问题,而这些实践的内容全需要在尴尬、挫折、摸索中积累。更有意思的是,因涉及到电视学内容,所学专业未来可以向编导方向发展,而到求职时别人问一些机位以及一些摄像设备时,却一个答不上来,因为书里面没有。我感谢学校赋予我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最初的底气,然遗憾的是,真刀真枪上战场时,有一种秀才遇上兵的感觉。

而记者近期在采访德国一位高等学府研究院院长时,其对德国教育的分享,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国内教育的缺憾。

在德国,要成为一个研究院的院长,必须要有多年的行业工作经验,并且要达到主管的职位,才能到学校教书。他说,像我这样的教授在德国很普遍,他们有的是企业执行会的成员,有的是协会领导,手头都有比较有意义的研究项目,这对于学生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我们讲课的时候,会将最先进的技术结合到课程中去讲解,且课件每年都会更新改进,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

另外,在教育的方式上,德国讲究术业有专攻,学生都有自己专长的领域,掌握到更加扎实的知识,因而独立性非常强,可以自己运作项目,不用不断的向教授请教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优势的地方,也有不足。我们总说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国与国之间又未尝不是人才的较量。更何况,面对快速发展的国内汽车产业,面对本土品牌艰难的生存状态,学校和企业又有谁说没有责任去培养更优秀、更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上述中企业希望学校能担起重任,而学校却有力不从心的无奈,或许校企结合不再是留于形式,换成校企融合的时候,人才才有最大化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