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1139
2011年5月,《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李元胜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内容如下:
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还远不是汽车强国,特别是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步伐还不够快。一批有志于民族汽车工业和自主创新的汽车人,在默默地为此而努力。我国第一位汽车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郭院士心系民族汽车工业,情系自主开发,老骥伏枥,亲力亲为。——李元胜
“很可惜我没早点搞自主研发”
李元胜: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我认为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发展还不够,您如何评价?
郭孔辉:我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中国终于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了。但从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来看,还远远不够。我感觉自己几十年来没做什么事,只是趴在桌子上搞理论。现在自己岁数大了,很可惜没早点搞自主研发。如果早点做,能为国家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多做点贡献,少浪费点时间。
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不需要搞自主开发,我们这些技术人员没什么事干。改革开放以后,好不容易把别人先进的汽车技术引进来,但我们的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参与合资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因为外方不让你参加,不愿意培养竞争对手,我们自己的研发水平没有得到提升。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发展浪费了几十年。
李元胜:对于您个人来说,浪费了一段好时光,对于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发展而言,就是浪费了一个好机遇。
郭孔辉:是的。人们一直呼吁我国汽车业要自主发展,要有自主核心技术。对我来说,做了大半辈子汽车,希望能为民族汽车工业和自主创新出把力。如果能为发展民族汽车业的核心技术做点贡献,在核心技术领域形成自己的东西,我会欣慰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摆脱不了外国人的控制。
“我就不相信中国人搞不出汽车核心技术”
李元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业通过一系列合资、合作,取得飞速发展。但自主创新、研发的核心技术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郭孔辉:一些人看到世界汽车业大兼并、大重组,便认为中国不必搞“自主的汽车工业”。他们觉得,在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是中国汽车业,因为工厂设在中国, 工人是中国人,税费上缴给了中国政府,因此, “我们应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双赢,何必自主,又何必强求自主开发能力?”还有一种更加理论化的看法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跨国流动比例与速度大大提高,企业股权在不同国家间转移已是常态。因此,今后就分不清汽车企业属于哪国,当然无所谓“中国自主的汽车工业”了。
对于以上观点,我强烈反对。很多汽车技术人员和我有同感,不甘心做不出点事情来,也不甘心受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控制。经过这么多年的合资合作,我们始终没有摆脱国外汽车巨头的技术封锁与控制,已经形成“不断引进,不断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越来越依赖国外汽车巨头。
李元胜: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的差距愈加明显。您认为中国汽车自主研发还有希望吗?
郭孔辉: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关键仍是缺乏核心技术。当初日本与韩国都是通过合资、合作起步的,他们能认真地对引进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消化,还创立了自主品牌。通过艰苦的努力,捍卫了本国的汽车自主发展权,提高了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外方的核心技术不可能给我们。我们可以消化吸收,自主研究创新。我不相信中国人笨,搞不出属于自己的汽车核心技术。但是,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来改进和提高,因此,民族汽车工业自主发展尤其重要。否则,国内的技术人员根本没机会进行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实践,能力提升更是空谈,也就谈不上民族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最近我很少发表这样的感慨,还是抓紧时间多搞点自主创新吧。
给自主汽车工业下“四味药”
李元胜:您带领的研发团队发展得不错,以企业化方式培养了一批国内汽车业急需的研发技术人才。
郭孔辉:研发公司成立后,为培养学生的实际项目执行能力提供了平台。外方在中国控制技术后,获取了超额利润。如果我们有了突破,就完全不同了,例如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带领的团队研发成功ABS系统后,博世、西门子等公司一下子把ABS的价格降到了原来的1/9。
我一直提倡给我国汽车工业下“四味药”:一是自主,自主才能培养人才。二是认真,现在很多中国人做事不认真,弄虚作假,质量没法保证。三是下苦功夫,不要老想短平快,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进行基础研究。四是创新,创新才能掌控未来。
李元胜:“自主”、“认真”、“苦练”和“创新”这“四味药”,不仅对症于民族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相信对其他行业也有“疗效”。做人、做事都应如此,应牢牢记住这个“秘方”。
郭孔辉:做研究需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只有老实、认真才能深入,才能出成果、出好成果。
从孔辉院士到孔辉公司
李元胜:您作为第一位汽车行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成立了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孔辉公司”,编者注),是不是想实现您的民族汽车工业自主研发夙愿呢?
郭孔辉:孔辉公司的成立有一些特殊原因,我们希望这个团队能为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做点贡献。可惜当初实验基地比较小,加上学校的机制不允许我们招聘更多的项目工作人员,也不能充分采购物资。自己开公司,可以满足上述要求。当然,办公司很不容易,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
李元胜:孔辉公司的成立,为您和您的团队自主研发汽车核心技术提供了一个平台。孔辉公司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发展业务?
郭孔辉:在孔辉公司成立前,团队一直有上汽通用五菱的业务。后来成立了宁波公司,为吉利汽车提供技术服务。去年,帝豪EC8荣获自主品牌年度最佳操控奖,吉利汽车对我们的服务很满意,感谢我们帮助他们做好了帝豪底盘设计、分析和调校等工作。
李元胜:孔辉公司制定了怎样的发展规划?目前主要产品有什么?市场反响如何?
郭孔辉:我们规划了三个发展方向:一是设计服务,即汽车底盘设计和服务;二是仪器供应服务,主要是整车试验台;三是开发特殊零部件,例如开发越野车的特殊减振器。主要产品是K&C(Kinemat?鄄ics&Compliance,即悬架系统的运动学和柔性)特性试验台,在国内供应给广汽集团、长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万向集团及吉利汽车等企业。我们的产品价格仅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1/4,企业使用后相当满意,对自主品牌汽车研发起了很大作用。K&C特性试验台完全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我们正着手向国外出口。还开发了商用车的K&C特性试验台,正在研发方向盘操控机器人、轮胎试验台、换挡测试仪等产品。还打算进入资本市场,寻求快速发展。
K&C特性试验台研制成功,并不是按国际标准做的,但价格便宜,相当好用。下一步我们研制的是基本跟国际接轨的高水准试验台,这种设备的技术比较新,在国外也是最近十多年出现的。我们做这个设备研发时,国内还没有第二家,目前我们仍是惟一一家。
李元胜:没有开始就没有进步,关键是要起步,后面的改进与升级就有了基础。K&C特性试验台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可能改变一种局面———打破国外垄断的局面。
上阵父子兵
李元胜:您的儿子郭川经过多年深造和职业训练,逐渐成熟。他有机会去外企或大型国企工作,但他回到长春,进入孔辉公司。我觉得他在承担一种使命,一是看到我国自主汽车工业落后的局面,想做些事;二是如俗话所说,“上阵父子兵”,要帮您完成自主创新开发的历史使命;三是您是院士,有许多研究成果需要转化,需要继承和发扬。这就是民族情、父子情和事业情,三情寄于郭川身上。
郭孔辉:是的。孔辉公司成立后,他就考虑回来做。我看他比较有事业心,相信他能做好。
李元胜:孔辉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郭川回来执掌公司,他是汽车专业出身,又是留过洋的MBA,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是否可以预测,未来孔辉公司在郭川的运作下,将成为我国在汽车底盘及相关技术、服务领域最有名的公司或机构?
郭孔辉:郭川刚来时,公司产值只有几百万元,现在做到了2000多万元。2011年有望达到4000万元,2012年将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成立孔辉公司,希望能对我国民族工业自主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孔辉公司如果能持续成功,将成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证明。希望通过孔辉公司这种模式,培养出更多自主创新人才,让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能踏踏实实地为民族汽车工业做点事。
李元胜:老院士的使命感令人感动!
郭孔辉:孔辉公司的使命是为我国民族汽车科技腾飞而不懈努力,这既是孔辉公司成立的初衷,也是我多年从事汽车研究的夙愿。
(信息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