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奇惠:超然理性看汽车

2013-02-28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927

2007年1月11日,我会首届理事长邵奇惠接受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访谈,阐述了他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深刻见解。以下为李庆文社长撰写并发表的访谈文章:

   邵奇惠是中国汽车行业德高望重、有所建树的老领导,也是学识渊博、富有成就的技术专家,更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长者,曾任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1月11日下午,在他的书房,借着暖暖的冬日阳光,本人以一种讨教的心情,与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讨论。言谈中,邵奇惠不断强调自己不在一线工作,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信息不多,发表的意见多是提示或提醒,也不参与争论,更不站在某一方面的立场讲话,只是凭着对国家大局的理解和把握,冷静看汽车。他平和的态度和不断闪烁的思想火花间,呈现着超然与理性。———李庆文

  

看汽车产业必须始终把握三个基础性原因

李庆文:邵部长,您好!非常高兴能邀请到您作为我们这个专栏的第一位对话嘉宾。开办“社长对话”栏目,是来源于我们对汽车产业的一些思考。现在关于汽车产业的议论非常多,但基本上是围绕着战略、政策和政府职能三个方面的。我想围绕这些问题向业内权威人士请教,希望得到启发,并通过《中国汽车报》这个平台,把大家的思想传播出去。

邵奇惠:你说的这几点非常准确和精炼。战略问题、政策问题、政府职能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看起来你们不光是出报纸,也在做一些高质量的研究工作,这与《中国汽车报》的主流媒体地位是相适应的。新闻媒体不光是一个喇叭筒,还应该对行业发展起到评点和舆论引导作用。

在讨论你提出的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或者说形势有一个比较客观地认识。正确认识形势是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这几年汽车产业的发展,成绩确实可圈可点,也令世界瞩目,怎么肯定都不为过。

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当然是汽车界人士的努力,英雄辈出,在产业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对一些基础性原因我们却忽视了,也没看清楚。如果对基础性原因研究得不深,表述得不清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容易出现偏差,着力点就可能不准确,行业发展就可能走弯路。因此,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性看待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是由以下三个基本原因决定的。

第一个基本原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中国经济全面增长,人民生活和收入不断提高。没有这个全局性的原因,根本不可能有汽车产业的发展。

李庆文:非常有道理。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买汽车。就业不充分,房子也没有,也不可能买汽车。

邵奇惠:对,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提高为汽车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基础性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的大局。我觉得现在汽车产业越发展,大家对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好像越冷淡了。本来应该是大家欢呼改革开放为我们的汽车工业带来了成就,现在却躲躲闪闪,甚至还有人指责、质疑改革开放。事实上,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开放是没有出路的。

全球化不是想不想的问题。全球化的基础是因特网,过去想全球化不行,现在想不全球化也不行。所以说不是中国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全球化中找准位置,利用世界资源,维护自己的利益。

李庆文:可能是历史成见决定了一些人潜意识里抵触开放。我们认为越自主越需要开放,越开放越需要自主。中国汽车行业、中国的汽车人应该树立一种虚心傲骨的形象,要有永远向先进学习的虚心态度,也要有自己强大起来的傲骨。我们有时候在这方面把握得不好,或盲目骄傲,或卑躬屈膝,这两个极端在汽车业都存在。事实上,自主开发做得好的企业,开放也做得好。世界汽车产业全球化,国家与国家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却是省和省的合作都开展不起来。

邵奇惠:国内的现状确实是一些企业和外国企业怎么合作都行,国内的两个企业之间,别说合作,协作都不行,这都是观念的问题。两三年前还有报告说“全世界经济低靡时,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取得高速发展”。一枝独秀怎么解释?在全球化趋势这么广泛的时候,中国凭什么一枝独秀呢?中国的经济对出口的依赖非常明显,没人买你的东西怎么“独秀”?这也反映出我们讨论问题时作秀的太多,真正研究问题的太少。

第三个原因是世界汽车产业转移正处于活跃期。正好在这个当口上,我们通过改革开放抓住了这个机遇,有的就没有处在产业转移的活跃期,比如电子产业。

这些都是基础性的东西。强调这些不是否定汽车业的努力,但是主观和客观要有一个结合,对主观的东西强调得太多,对客观估计不够是十分可怕的。

  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又好又快的产业成熟期

邵奇惠:我现在不在汽车产业的领导一线,也确实没有时间和能力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只能凭着对它的基本了解和多年工作经验以及积累下来的信息,从全局上感受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看汽车产业是走得快了,还是慢了?它与全局的关联度是大了,还是小了?

再就是从国家的长远战略角度去认识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呈现出阶段性,不管你主观上分不分,它客观上是存在的。身在其中往往看不出这个阶段,稍微超脱一些才能看清楚阶段性的存在。正确判断出中国汽车产业的阶段性,才能使汽车产业的发展保持和谐的节奏,不能说同步,太精确了做不到。

李庆文:对发展的阶段性认识确实十分重要。比如这几年,自主品牌发展得比较快,从我们的期望来说,前几年就应该这么快,这客观上是不可能的。前些年人们买车的积极性不太高,是因为百姓还没有富裕到这个程度。对发展的每个阶段研究准确了,对产业的健康发展会产生重大的作用。有些事情,超前或滞后了,都可能失败。

邵奇惠:你前面提到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从发展阶段上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进入了从快到好的转变过程。这就好比100米跑到9秒多,也就差不多了,已经基本到了极限,再去强做,会出大问题。由快到好的转变,是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实际上就是转变增长方式。

现在的发展阶段应该是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又好又快的产业成熟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什么时候应是急速上升期,什么时候又应是缓慢调整期,再到什么时候会有一个新的成长期。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对此做出的清晰描述。现在是年年往上走,下降一点就认为出了大问题,就大惊小怪。实际上,正常的下降不是萎缩,而是一种调整。经过调整再上升,再调整,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再上升。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变化和运动,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李庆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应该把工作重点和着力点放在预测产业发展的周期,并对这个周期有系统的预防性措施方面。有了预测、预警和准确清晰地描述,让行业有一个清醒认识。不能一高涨就欢呼、祝贺,稍微有些调整就垂头丧气,就惊呼中国汽车市场“崩盘”啦,“滑坡”啦,很吓人。

邵奇惠:现在有的媒体用炒股票的概念来炒汽车产业,而且是一个月一个月的炒,10月份又“转暖”啦,11月份又进入“冰点”啦,来回炒,毫无意义。

  汽车业要重视思想、理论、文化这些软竞争力

邵奇惠: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汽车产业中提得不多,就是思想、理论、文化。这么大的一个产业,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的指导与影响,是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的。我们有一些企业家身在其中,却感受不深,看重的只是数字、销量。这种状态很容易自我膨胀,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豪言壮语倒很受欢迎,大家都去捧场。相反,一旦有一点思想的火花冒出来,有些人就去打击。最明显的就是竺延风,我和他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他非常认真地考察了国内、国外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自己也做了规划,他说的“耐得住寂寞二十年”是符合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一个产业,没有20年的打算,怎么能做好。

李庆文:媒体和业内人士对竺延风的“耐得住寂寞二十年”提法的质疑和批评,暴露出汽车业内和新闻界的一种浮躁。把对产业规律正确的认识当成没有雄心壮志加以批评和责难,是一种悲哀。我们一些汽车企业现在对思想、理论、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低。比如在一些重要的论坛上,很多汽车企业的老总和高管都坐不住,不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有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北京国际车展期间,我们举办了一个国际论坛,论坛在北京举行,70%的会议代表却是专程从日本来的,他们花钱买门票,认认真真地听。可我们中国汽车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参加的人数不但少于日本,而且听会也没有人家认真。有的企业领导者认为论坛是空的、虚的,没有用。其实那种思想上、文化上和观念上所蕴含的竞争力,恰恰是我们企业最大的软肋,而我们又偏偏不重视。竞争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仅仅局限在技术表面,而是上升到了思想、眼界、观念的层面。

邵奇惠:就拿创新的观念来说,现在我们把创新狭隘地理解为技术创新。实际上创新涵盖了增长模式、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三个方面。我们先从科学技术抓起也是可以的,但绝不能忽视另外那两个方面。有些方面的创新我们不但没有破题,甚至没有开始。比如经济结构,现在我们的汽车产业,说不出来是一种什么结构,遍地开花。产业结构不调整,到头来是资源的浪费,浪费资源就意味着削弱国家的经济实力,耽误国家的发展。

李庆文:创新方面还有一个很薄弱的环节就是管理,包括行业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管理等等。我们只看到技术创新,其实管理创新搞得好,反过来会推动和保证技术创新。另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汽车业应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也值得研究。

邵奇惠:和谐社会需要产业支持。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当然要支持中央的战略方针,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但汽车业还没有找到构建和谐社会与汽车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比如,关系到8亿农民用车问题就需要认真讨论。

李庆文:农民用车方面,国家确实还没有出台鼓励措施,主要靠企业难以解决。可企业毕竟是市场主体,要考虑效益。其实农民富裕起来,消费能力增长,对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作用会很大,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邵奇惠:所以说汽车业界要有远大的目光和理想。要加强业内人士思想、理论和文化方面的教育。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社会,必须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公民责任,而不是仅仅用营业额和利润指标来衡量。

 

                                                                                 (信息来源:中国汽车报)